在我任教私校的那幾年,有一個學生的身影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裡——他的名字叫邦邦。
對邦邦最初的印象,來自他每天中午的便當。那不是便利商店的餐盒,也不是隨意應付的三明治,而是爸爸親手為他準備的一餐餐熱飯熱菜。更難得的是,邦邦的爸爸總是積極參與學校活動,不只在親職日出席,還會主動聯絡我,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有一次,他甚至特地拜託我幫忙觀察邦邦中午有沒有好好吃飯,因為他知道,學校的午餐時光,常藏著孩子情緒的起伏。
我當然答應了,也如實地回報邦邦在校的狀況——吃得好不好,開不開心,有沒有與同學互動。那是一種跨越親師關係的信任,也是一位父親對孩子深沉的愛。
但某一天,一通來自教官室的緊急電話,打破了這一切。學校通知邦邦必須立刻回家,後來我們才知道,那天他爸爸因為參觀一處尚未完工的建案,誤踩尚未裝設好的電梯井,不幸從高樓墜落,當場身亡。
那段時間,邦邦請了好幾天喪假。再見到他時,他靜靜地坐在教室的角落,眼神裡沒有一絲光彩。身為他的導師,我的心也跟著沉了下來。除了多和他說說話,我也立刻替他申請了急難救助金,因為我知道,邦邦的媽媽是家庭主婦,家裡的經濟支柱一夕之間崩塌,孩子的未來也瞬間陷入不安。
令人動容的是,即使遭逢巨變,邦邦依然是那個在班上熱心服務、默默幫忙的孩子。他沒有怨天尤人,也從不張揚自己的困境。或許在他的心裡,他知道爸爸希望他繼續努力、堅強生活。
邦邦畢業後,每一年的教師節,他都不曾忘記傳訊息祝福我:「老師,教師節快樂,謝謝你一直以來的陪伴。」這樣的習慣,一做就是快十年。甚至在他開始工作後,還會主動邀我吃飯,那頓飯裡,他總會笑著說:「老師,我現在有能力了,請你吃頓飯,算是我一點心意。」
我常想,也許我曾經為他做的,只是一時的關心與陪伴,但對孩子來說,那卻是黑暗中一道不滅的光。他教會我:真正的班級經營,不只是教會孩子知識,而是陪伴他們度過生命中的風雨,讓他們知道,即使跌倒了,也總會有人拉他一把。
這份從一個便當開始的牽掛,至今仍溫熱著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