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內)與霓(外) ([陳傳義]拍攝)](https://resize-image.vocus.cc/resize?compression=6&norotation=true&url=https%3A%2F%2Fimages.vocus.cc%2Fe7b32eb1-1d71-4f03-8c0d-9bc1f603468f.png&width=740&sign=8Op7QFB_JBe_Z6bsqhlavEJKPnvSqDMumvcloVGzxyI)
虹(內)與霓(外) ([陳傳義]拍攝)
夏天梅雨季之後,直至孟秋時節,臺灣常有「西北雨」,氣象預報的用語是「午後局部雷陣雨」,顧名思義,多在午後挾著閃電雷鳴傾盆而下,猛如獅豹撲臨,不特定時間與地點,也說不準歷時久暫與區域大小。當雨停轉晴之後,太陽露臉,我們容易在東邊遠方天空看到彩虹,由外而內,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排列,予人歡喜美好的心情。如果陽光夠強,甚至在彩虹外緣依稀可見另一道稍暗的繽紛圓弧,但顏色順序卻相反,叫做「霓ㄋㄧˊ」,也有人稱之為「副虹」。
古人欠缺足夠的光學知識,見明豔又巨大的虹、霓凌空浮現,便自行腦補,說是吸水怪,賦予神話的色彩,編出許多怪誕的情節,創造了「虹女」「虹丹」「虹絲」「虹旌」「霓幢」「霓裳」等等詞語。到了現代,中學的物理課已經把虹、霓的成因解釋清楚,於是往昔相關的故事成為鬼扯,古人所創造的那些詞彙也就從現代的語文之中消失了。
依我的觀察,目前在閱覽或撰寫文章時,讀或寫到帶「虹」字語詞的機會其實並不多,辭典上屢見的「虹膜」「虹吸管」「虹鱒」等,一般出現在比較專業的討論。至於「霓」字就更稀少了。剩下的可能恐怕就是人名、地名、公司名或商品名了。
香港的街角霓虹燈一景 (圖片取自網路)
不過「霓虹燈」這個詞算是一個例外,在我們的生活中蠻常談及的。這個詞的英語是「neon lights」,前兩個字採音譯,neon原意是鈍氣元素中的「氖」,所以有人採意譯,名之曰「氖燈」,理由是燈管內裝的絕大部分是氖氣。這東西跟霓、虹之所以拉上關係,就是能發出五顏六色的光,但其光芒是把燈管通電,由管內的低壓氣體原子激發出來的,跟霓、虹折射又反射日光的現象大異其趣。不知道誰這麼腦洞大開,找這兩個字來取名,別具創意。霓虹燈因為閃爍多彩,百年以來被用作吸引眼球的廣告或招牌,把都會的夜晚妝點得璀璨浪漫,於是常被寫入文學作品以及歌詞之中(例如{鹿港小鎮}、{舞女}、{沒有你陪伴真的好孤單}…)。

在油管影片看過不少人被考問或請教「虹」的河洛語發音,因為此字生活中較罕用,對於年輕的一輩或母語非河洛語的人,頗多不會讀。本文採用[王俊明]先生大作《臺語常用字彙集》書中的符號,此字河洛語讀作「ㄎㄧㄥ┘」,跟「框」的河洛語發音一樣,但讀成「下去」聲,與「定」「靜」的聲調相同。而「霓」字,河洛語讀音「讠ㄝˇ」,與「牙」字無異,聲母讠是將ㄍ濁音化(國語沒有,[王]先生另創一個符號),與河洛語的「牛」「我」「言」聲母相同。有一些帶「兒」聲符的字,例如「倪」「鯢」「猊」「睨」等,國語也讀ㄋㄧˊ(或其他聲調),河洛語發音也是讠ㄝˇ(聲調或許略有差異)。
我聽過幾首歌詞有「霓虹燈」的河洛語歌謠,令我驚訝的是,沒有人唱「讠ㄝˇ ㄎㄧㄥ┘」,有的唱成日本外來語,類似「ㄋㄟ ㄨㄥˋ」,有的直接用國語發音。不過,略加思量,覺得也無妨。既然「霓虹燈」是音譯的外來語,自然宜乎使用近似的音,而河洛語歌謠夾用日本外來語也有例可循。假如另外音譯河洛語詞(譬如「尼旺」之類的)或用「氖燈」,大概將讓大家深植已久的浪漫想像完全破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