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以洪常秀的「極簡」氣質來觀,這片簡言之就是身為電影的「舞台劇」,同時,片中的幾個角色們亦共譜與演出了舞台短劇,誠然電影的電影裡與真實裡外的混淆(洪常秀的習慣性自傳)和稍具後設味道的趣味。
此片的形式有幾點:
一、舞台劇特質稱其為電影的舞台劇,是因,整部片全部都是鏡頭停滯在角色前幾乎超過五至十分鐘的旁觀狀態,然後在一段結束後接上另一段一樣長時間的停滯,整部片就是由這近乎十幾段的「片段」構成;而這強烈地考驗著演員的表演功力,他們必須在長達五至十分鐘內完整呈現所需劇情、台詞和情緒、不能有錯,就像舞台劇的表演者們般。
一段一段,雖沒有舞台劇的轉場,卻像極了它。
二、極簡
導演這次玩得更過火,直接使用近似紀錄片的畫面質感,這除了剝落了日漸精緻、豐富與絕美的電影工業之美感追尋,萃取掉一切後剩下回歸原始的純淨之渣,也讓本片更有「真實」的氣味。
有的地方如黑夜樹下的六人對話,甚至只見幢幢黑影,實為最極致精簡了。
《水畔》這片的其一特點為…整片幾乎沒有配樂,而且感覺起來像是全部現場收音、也沒有任何後製的痕跡,讓人有種回到當年《逗馬宣言》(Dogme 95)的妙味。
那幾乎可以瞥見「像素」呈現的格子般粗糙到帶有重擊感外,也把現實世界的「破碎」帶入電影中、再滲入觀者神經之中。
而在這種破碎之中,反而更能深刻地感受到現實的力道。
正如楊德昌的精簡、侯孝賢的質樸、甚或是近年深具潛力李鴻其把演員逼到最真實深處狀態的簡單核心等。
2011年,朴贊郁使用了i phone拍攝了一部短片《夜釣》,便亦強烈滲出了這種非常另類、甚至只是導演自己玩得很開心的碎裂質感,但就是深具魅力。
筆者曾有過一位女性友人,是位攝影師,她對攝影的瘋魔已到了我們出遊、她會使用各種非常落後的相機甚至手機不斷拍攝,而我當然也懂她在進行之事上堅持的意義所在---追尋各種影像的可能性。
同時,2000年的《謊言》也是這種類紀錄片質感的道德突破和挑戰社會之片。
三、演員
曾在《下女的誘惑》中出現的金珉禧,我一見她便非常厭惡,彷若有種嗜財如命、金錢至上的冷酷高傲氣質,結果在片子中段後就愛上了她(電影的極致魔力)。
那些日子沒有細細思考,直至觀完《水畔》此片,才猛然發覺…那會不會是她與朴贊郁共同潤譜而出的絕佳表演內涵與戲精靈魂?
會這樣想,是因《水畔》中,她飾演的大學美術教師,完完整整就是一個…將自己深深沉入技藝鑽研深究之中,雖對於人情世故、人際關係處理甚佳,但本質就是個「怪咖」和類似亞斯伯格症那樣外顯遲鈍、但內裡對學問技藝澎湃不已的獨人。
此論從她對闖入校園的舞台劇前男導演表現出的笨拙怪異可察之(她在假裝打電話給警衛時像極了精神病患那種反常),以及總是獨坐河畔寫生、常在書店頂樓睡覺、日常生活中各種動作的癡傻感和樸直可覺。

而這與她身為各大獎項的影后常勝軍可嗅出…觀眾可以清楚察覺那就是她的超強演技,但仍是會深深地著迷與陷入她營造的角色漩渦之中。
就像浦飯幽助當面告訴你他會出正拳,但你還是會被打中一樣。
四、整片內涵
再簡言之整片內容,簡直無聊平淡到爆炸,就是一個大學裡發生,但沒人會有興趣的無味瑣事,卻深具重度魅力。
每個人都知道每個人每秒每小時每天腦中會出現的各種亂七八糟、奇怪到天邊的特異念頭,但在與人接觸的每個瞬間,「保持善意」不僅是人類的最高道德價值之一、亦是在這複雜世界正常存活以及維持人際關係的要點其一。
沒有人會莫名其妙對上司狂飆三字經,是因飯錢和自來水費都是這隱忍?或真確有著友誼的行當來源。
遑論韓國社會的嚴苛程度已出名到眾所皆知。
而這個「每個瞬間的萬千念頭」正是片中人物以及觀眾在觀看此片時同時一起出現的共感狀態;自然也就是這部無聊片會如此吸引人的主要原因---雖無味平淡至極,我們仍是跟著角色對話以及劇情流動和當下氣氛中能感受到各種紛沓襲來的豐滿想法和感覺(真是玄奇至極)。
金珉禧在片中亦對舅舅坦承…自己常會出現很多不好的念頭。
舅舅的成熟男人本質除了帶動著各個角色的行進、也滲出一股引人孺慕的溫和柔軟和智慧。
片中的人之互動其實提及一件…每個接觸都影響著人生的真實世界準則。(像漣漪、像蝴蝶效應、也像混沌理論)
在此片滿溢善意、真摯情緒與活在當下的前提之下,每個人一直在接觸另一個人、另幾個人,而倘若這些接觸在他們各自蜷回孤獨空間後、以及往後的日子中便蕩然無存,就沒有意義了以及是一種傷害和錯誤,是故,這些接觸在發生當下已經深深刻在每個人的生命中了,接下來只有延續、沒有斷裂。
其實是個甜蜜的負擔。
而這與片中每個人都盡其所能地讓氣氛愉快和釋出真摯善意和情感相扣著,同時我們也會在那些對話中感受到一股「走鋼索」般的微型刺激和細淡恐懼(深怕氣氛被搞砸)。
舅舅的年齡、經歷和性格剛好是個主導一切的存在、學校女主任對舅舅的崇愛亦是整片「副手」般的推促、金珉禧則是貫穿整片的靈魂人物、四個大學女生剛好是群頗具趣味的可愛配角、被解辭的男導演則是一個微具侵擾性和威脅的小反派。
這其實也提及普世中,關於熟齡之戀的人間無奈、人類自然情感和人世艱辛。

而本片的三個年齡級距剛好幾乎是三個值得探視與品味的差別:四個二十歲左右的大學女生、四十歲的美術教師金珉禧、和約六十歲的舅舅。
大學女生稍具稜角、充滿活力、缺乏生命經驗但滿溢著善良美好的靈魂;金珉禧已是經過社會歷練的稍微成熟之女、但仍存有一點滴的尖刺和直率、更遑論她本質上就是與眾人大異的藝術家;舅舅則是曾經風光、同具些許知名度和深層藝術能力、在世間打滾了六十幾年後磨掉了各種稜角、進而呈現出一個溫柔、成熟與智慧的慈祥長者。
這樣三段年齡之差的呈現恰好闡述、探討與自然釋出了人世間由年輕邁入老年的各位置之完整譜雕。
舅舅獨自在海邊開了間書店,而由片中各人所述可知,他曾是個意氣風發、如日中天的藝術家,那麼這樣的現況,除了有著世人俗氣的「過氣」或「每況愈下」的膚淺定義,同時也是一個耆老對於世間名利的勘破與淡然處之和一個清淡、恬謐的舒適晚年之自處。
那其實就像老莊的論點…以及「無欲則剛」的最高實現,實踐在他本身力行的時時內視自我和深層思考中。
而從他每次的「舞台劇鏡頭」中之台詞便可得知,除了不讓氣氛陷入沉默的尷尬外、還是一個很自然的凝聚與孵造人類彼此間情感的智慧。
是故,這片除了擷淬一個首爾大學中十幾天內發生的事、微觀之為一群人之間的情感互動、宏觀為其實是「韓國人怎麼活著」的哲味之語。
那在每個人活在世上漸漸累積的經驗一樣,先釋出善意與摯情、活在當下,就是在這人際複網中的每個個體的標準配備。
五、韓國特色
全世界甚至全宇宙都會特別描述「吃」這件事。
那除了是營養攝取與延續生命、亦是人類和動物感到最愉快的幾個行為之一。
而韓國對於這件事的亙古潤繪更是極具國家民族特色…如《原罪犯》裡崔岷植的生吃章魚和受監禁時每日的鍋貼、和《開心鬼上身》裡車太鉉狂嗑炸醬麵、《哭聲》或《親切的金子》裡面韓國國民食物---海苔配白飯等。

所以本片的所有進食鏡頭當然也讓觀眾口水狂流,特別是舅舅、女教授和金珉禧共同進食烤鰻魚和真露的鏡頭、令人唾腺分泌,「吃」這件事真的是亙古以來的千古迷談和真實動物性刻描。
後段四個大學女生出演舞台短劇,這齣短劇講的是四個分別為母親、阿姨和兩個姊妹圍著餐桌,一面圍著桌子進食一面透洩出家中男子參加戰爭的情態。
這雖然不是什麼極度創新的題材,卻蘊著一股極具重量卻清清淡淡流淌於餐桌之間的家庭之愛、亂世不定和既深又淡的人類情感。
尤其是那…女人留在家中、照顧家庭與等待,男人在遠方戰場上廝殺與想辦法存活,更是自古以來極具差異的人類通相和世界真貌。
「戰爭」總是每個國家的最深歷史傷痛,而舅舅將之以家庭進食淡然呈現,自有其藝術價值,同時也在本片遺下個頗具遙思深想和重量的趣然之醚味。
短劇結束後四人與舅舅共同進食與飲酒,由舅舅提出共食建議(這裡也些微呈現舅舅的成熟體貼和領導者特質),眾人在酒酣耳熱之際漸漸地澎湃釋放情感,這是個極度催淚的時刻;是因在酒精發酵之際,他們五人各自傾吐內心最深處的感觸,舅舅吐露著只有年長男子才能深刻體會的人世艱辛、遺憾和最深所望;四位大學女生則各訴己身問題,但大抵都是對於人生的美好期待和在這年紀最無所做作以及最真摯之…人類最基本配備的善良和美好道德。
那全然釋出自己身體裡、心臟之中、靈魂深處最完整純淨的良善,竟極致美好又脆弱到令人無 比心疼和跟著深感的催淚。
而片名「水畔」之意,正是鑄名了女主角金珉禧常坐於水畔間寫生之景,那不僅是她最歡愉的獨處時光之一,亦是「水」、「藝術」和「自在」這幾個人類狀態中最令人欣喜暢懷的元素等類。

結尾金珉禧從遠處跑來,笑著說:「什麼都沒有。」---那是個同時帶有悲觀和樂觀的結尾之語,其似乎是在說,人生什麼都沒有…但若沒有,去尋找不就有了麼?
------------
文生的其他作品 : 【文生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