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會將力學負荷(就是負重訓練)轉換成細胞反應
細胞將訊號轉變為組織重塑的一系列工作,達到能力增強,這個叫力學轉導
力學轉導這件事,也有符合「用進廢退」的原則
有規律接受負重訓練,讓身體的肌肉、骨骼、肌腱、軟骨、神經系統獲得重塑增強,這是生物具有的向上適應特質
缺乏活動會讓力學轉導的訊號變的微弱,因此組織會逐漸流失
例如肌力,長期處在靜態生活,身體會認為自己不需要這些肌肉,就逐漸退化,這是向下適應(用不到的就淘汰)
骨骼因應負荷而產生適應變化,改變骨骼的形狀、結構,這作用稱為力學調控
一般會以為骨頭是靜止的東西,其實是緩慢地進行新陳代謝的結構
骨骼有兩種細胞,一種是造骨細胞,一種是蝕骨細胞
造骨細胞很好理解,而蝕骨細胞的定義,我貼一下網路資料:
蝕骨細胞負責分解舊的骨組織,而造骨細胞使新骨形成,兩者作用讓骨質有新陳代謝的機會,這種終其一生都持續在進行的過程則稱為骨質重塑。在正常的情況下,蝕骨細胞與造骨細胞的速度一致,使我們的骨質總質量得以維持,當兩邊開始產生不平衡時,就會造成骨密度下降,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時就稱為骨質疏鬆症。
寫這麼多催眠的東西
其實是要說明一件事:力學刺激才是組織重塑的條件

圖文資料來源:大夫訓練I、網路
瓦基的讀書心得寫了這一段重點:
《反脆弱》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脆弱」的相反詞並不是堅固,而是「反脆弱」。
脆弱的東西就像是一顆玻璃球,如果掉到地上就會破碎。
堅固的東西就像是一顆鐵球,即使掉到地上也不會有任何損傷。
反脆弱的東西就像是一顆彈力球,掉到地上之後不會碎裂,也不會停在原地,而是快速地反彈回來。
脆弱的東西因為外力而受到傷害,反脆弱的東西因為外力而得到好處。
生物也有反脆弱的特質
身體透過訓練帶來的細微損傷,經過一段時間恢復、修復,逐漸向上適應,形成更強的耐受力
身體結構在增強之後,承受力變大,這也是韌性變強
這也是為什麼何立安博士的爸媽在今年過年期間前後發生跌倒,甚至有被車撞的事故
他們倆都沒什麼事,肌肉量及身體結構改變,讓老年人的身體擁有抵抗瞬間撞擊的體格條件
而我是在騎車回家的路上,就快抵達地下停車場前左轉(已減速)
被一隻從後方全速衝刺的邊境牧羊犬撞到左後方
邊邊被我撞倒,滾地之後翻了幾圈
我被邊邊撞倒,左邊屁股著地
邊邊起身後,抖抖身體,走到旁邊電線桿,抬腿尿尿
好,他沒事
還搞不清楚是什麼狀況時,我呆坐在地上回想剛那是什麼畫面
總之,隔天我也正常的跳拉丁舞,no biggy
靠大重量訓練,也讓我具備了抗跌倒的能力
力學調控可說是反脆弱的關鍵
能夠讓身體持續不斷的接收到「向上適應」的訊號,就是漸進式超負荷
漸進式超負荷,也是重量訓練所要秉持的核心原則
漸進式超負荷的意思就是…漸進式…超負荷…
講了等於沒講 (我在模仿何立安…)
我們要理解一件事:
肌肉是依據訓練的「強度」跟訓練的「總量」,有沒有達到或超過「適應閾值」,來決定會不會增強
訓練強度,一個是看重量,一個是看做了幾下
例如:我可以做50公斤的槓鈴深蹲,最多蹲五下,就快力竭了
這裡有一個概念要再補充一下:RM (Repetition Maximum)
訓練強度能穩穩地蹲五下,第六下就起不來,50公斤就是我的5RM
貼一下網路資料:RM (Repetition Maximum)
RM指的是在特定動作下,能夠完成的最大重複次數。 例如,1RM 是指只能完成一次的最大重量,5RM則是能完成五次的最大重量,以此類推。
RM有計算公式,但我懶得再講這個了,免得我自己先吐
APP跟網路上都可以找的到RM計算機
So,5RM是50公斤,那1RM就會是58公斤
而強度落在85%~90%
訓練量就是1250公斤(50公斤X5組5下= 50*5*5)
這是目前應力閾值的強度
而等你維持這個重量一陣子之後,這個重量越蹲越穩,越不具挑戰性
也就是你已經更強韌之後,這個重量就不會帶給你向上適應的條件
如下D圖,固定不變的「訓練適應」會隨著時間拉長而往下掉

圖片資料來源:大夫訓練I
理想是B圖那樣的逐漸往上爬升,也可以是很多段的A圖累積多個爬升
C圖是待在一個長遠看下來沒變化的狀態
本篇的重點是
請記得重量訓練是為了讓身體具備反脆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