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比爾‧柏內特, 戴夫‧埃文斯, Bill Burnett, Dave Evans
- 譯者:許恬寧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16/11
人生竟然可以透過設計來改變,透過簡單幾個步驟打造出有意義、好玩、成就感十足的快樂人生
作者是史丹佛大學最熱門的生涯規劃課老師,帶著我們一步一步找到人生出路。設計生命課程幫大家釐清觀念,不管現在站在人生什麼地方,你需要從此時此地出發。沒有人能告訴你,你要往哪裡走,沒人知道你的未來是什麼,但透過本書能做的是幫你找到路。
【閱讀筆記】
作者一開始便談到生命的重點是不斷成長、不斷變化。人生不是靜態的,沒有固定終點。設計生命需要五種心態,分別是好奇心、行動導向、重擬問題、覺察、通力合作。以下快速列出五個步驟。
步驟一、從此時此地做起
請先幫自己在這四個領域打分數-健康/工作/愛(人際關係)/遊戲(樂趣)。不用考慮過去,也不用想未來,就是現在,0到滿格。假如每一項都自認有三格以上,那恭喜你已經在適當的人生道路上,後面步驟依然適用,當成錦上添花。但若覺得工作上有瓶頸或不知該如何選擇,人際關係不佳或情感空白,對生活覺得乏味感到茫然的人,那就繼續下面步驟。這裡強調每個人在不同時期,這四項指標的偏好或優先順序都會不同,重點是誠實面對自己,滿意目前的各項指標嗎?總要先知道自己在哪裡,才知道要往哪裡去。

步驟二、給自己一個人生羅盤
確立自己的人生觀與工作觀,如此才能確保有一致性的人生,你的價值觀、你的信念與你想成為的人。有羅盤後雖不會隨時知道該往哪走,但永遠知道自己是否朝正確的方向前進。我覺得這個步驟最重要,稍後解析一下。
步驟三、找出一條活路
追隨會讓自己專注興奮、帶來活力的事情。把每天做的活動一一記錄下來,作者稱為「好時光日誌」,用專注與精力來打分數。判定自己在做某件事時的專注力是高或低,做完後的精力是高或低。
若你的工作會讓你專注力低落,又消耗你太多精力,那就是不適合你的工作活動,例如枯燥的文書作業、冗長煩人的會議等。相反的多留意能讓自己專注(進入心流狀態)且完成後精力感到充沛的活動。像我現在高度專注於寫文章,完成時又覺得活力充沛,感到很振奮。當你連續紀錄每天活動幾周後,找出裡面讓你感到最高昂的工作活動是那些。當我們享受做某事情的感覺,便可以引導我們找到正確的工作。
步驟四、畫心智圖
從步驟三挑出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或能全心投入的活動,然後利用心智圖技巧,隨心所欲、腦力激盪的發散式聯想,點子越多越好,也可以找人一起發想,重點是過程中不要對想法做任何批判,不管多夢幻或荒唐。最後在心智圖的最外圈挑選三個不同的詞。
步驟五、預想三種人生路線
替人生接下來五年,想出三個不同版本的人生計畫。人生一是目前已渴望一段時間、有吸引力的點子(步驟四的idea)。人生二是萬一無法做人生一的點子(被裁員/沒市場/沒資源之類的),我還能做什麼。人生三是如果不考慮錢/面子問題,會想做什麼。每個版本都要包括名字/時間軸/幾個軸心問題,還要評估有哪些資源/喜歡程度/自信程度/是否與步驟二的自己一致。
書中還談到可以利用人脈來找業內人士,透過訪談來確認對某個工作是否值得投入。也告訴我們透過設計可以活出多種美好的人生,世上沒有什麼單一完美路徑。儘管過程也可能會失敗,但會是在風險小的小型體驗上。生命設計沒有大功告成的一天,這是一場無限遊戲,努力設計生命,向世界呈現你的美好。
【心得感想】
閱讀完這本超實用的人生設計書籍,感覺我的人生前景好像明亮了起來,比起其他探討心靈成長或如何內觀修煉的書籍更直接好用多了。雖然篇幅不多,但每個章節邏輯清晰,脈絡分明,加上真實案例佐助,讓人容易跟著步驟上手。不管是剛進入職場的新鮮人、工作數年後想轉換跑道者、進入中年迷惘或待退想展現第二人生的人都通通適用。
我一邊讀一邊照著書試試看,因為人生到目前還算順遂(得過且過嗎?),步驟一的四項指標都沒有偏低。但到步驟二馬上卡關,我的人生觀與工作觀是什麼? 黑人問號出現,有點縹緲虛無,很多人這輩子應該也是沒認真想過這件事。這是所有步驟裡我覺得最重要的一步,因為你的觀念與態度會大大影響該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若無法一致,一定無法從過程中得到滿足感/成就感/幸福感。
列出幾種基本的人生觀與工作觀(列於最下面)。多數人可能不是單一類型,而是多個類型混合,比如我的人生觀就融合了安定、探索、目標與貢獻。而工作觀則是生活平衡+興趣導向。人生觀與工作觀是可變的,隨著年齡、經歷、環境也會有所調整。剛出社會時,偏重成就或學習導向,再過一陣子可能轉往探索或貢獻,也講究生活平衡,最終可能變精神導向或單純追求享樂。總之,人生是可以不斷變化的。
書中還有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很常愛上一個主意(想到或看到什麼,就以為那是自己會有熱情與興趣的事),然後拒絕放手。書中提到案例是有人從小喜歡海豹,長大立志做海洋生物學家,結果大學生物課或生化課上的很不開心,分數也很差,但依舊相信這是使命,浪費數年後才決定轉系。其實,很多念頭都可以先問人或體驗一下,再決定是否執行,讓投入風險下降。
人生就像是經歷一個超大型的DIY,只有少數幸運兒拿到說明書。我們一般人必須透過良好設計,才不會漫無目標的亂組裝,浪費生命。透過優秀的設計會帶出原本就存在、等著被發掘或展現的最佳特質。這本書實用,給五星推薦也不為過。
【人生觀類型】
- 享樂導向型(人生就是要快樂,追求愉悅和滿足,避免壓力,懂得活在當下,容易短視)。
- 目標導向型(人生的價值在於達成目標、取得成就或影響力。重視事業、名譽、地位、金錢、社會認可)。
- 貢獻導向型(人生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留下貢獻,熱心公益)。
- 安定導向型(人生重要的是內心平靜與生活安穩,追求家庭和睦、經濟安全、生活有規律)。
- 探索導向型(人生是一段旅程,應盡可能體驗新事物。愛冒險、旅行、學習新技能、挑戰自我)。
- 精神導向型(人生意義在於探索內在、理解生命或追求精神層面)。
【工作觀類型】
- 生存導向(工作只是維持基本生活、收入來源)
- 成就導向(把工作視為實現目標、展現能力的舞台)
- 使命導向(工作應該承載使命或價值)
- 興趣導向(工作內容符合興趣、能發揮專長)
- 生活平衡導向(不把工作當成全部,注重家庭、休閒、健康)
- 學習導向(工作當作學習與成長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