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七點四十五分,馬克塞在布魯塞爾小環隧道裡的塞車隊伍中,收音機廣播員傳來「今天交通狀況良好」。他笑了一下——啊,良好!那代表只塞四十分鐘而不是六十分鐘~旁邊的公車裡有人心煩氣躁喊著:手機快沒電;前方的腳踏車騎士一邊踩一邊打哈欠。馬克心裡盤算:到公司前,他已參與演出了一場「移動的社交劇」,角色包含司機、乘客與路人,只缺觀眾鼓掌。
- 全比利時:每日通勤平均 57 分鐘。
- 布魯塞爾:每日平均 80 分鐘,6 成以上上班族通勤超過一小時。
- 鄰國比較:荷蘭 56 分鐘、德國 52 分鐘、法國 50 分鐘 —— 比利時「小輸同級生,大輸舒適感」。
🚦 比利時通勤困境:五大原因
1. 職住分離
- 大量工作集中在布魯塞爾與安特衛普,許多人卻選擇住在家鄉或郊區 → 跨省、跨區通勤 → 時間成本爆表。
2. 道路與隧道瓶頸
- 布魯塞爾隧道系統設計老舊,常維修、降速或封閉。
- 高峰期塞住,小環隧道與環城高速(R0)「一卡車就癱瘓」。
- 安特衛普環城高速(R1)更被譽為「歐洲最塞路段之一」。
3. 公共運輸銜接不足
- 雖然有密集鐵路網,但「最後一哩路」銜接差。
- 各地交通公司(NMBS、De Lijn、TEC、STIB/MIVB)各自為政,轉乘效率低。
4. 基礎建設與維護落後
- 歐盟報告多次指出:比利時道路品質在西歐偏後段。
- 坑洞、臨時施工、基建老化,導致通勤時間雪上加霜。
5. 文化與社會因素
- 比利時人習慣「寧願通勤遠,也要住在家族或熟悉的社區」。
- 加上房價、語言區劃分,搬家不易,長時間通勤就成了常態。
夜幕低垂,看看時間晚上七點整,馬克終於把車停進家門口。他打開收音機,主持人說:「今天布魯塞爾交通依舊壅塞。」馬克忍不住笑出聲:新聞要是有一天說「今天完全不塞」,那大概比中彩票還讓人不敢置信。對他來說,塞車不只是麻煩,而是每天都要演一次的黑色幽默。
與台灣相比
台灣的通勤樣貌,和比利時形成了鮮明對比。台灣都市高密度、機車與捷運交織,平均單程通勤約 30 分鐘左右,即便遇上壅塞,大多也還在一小時內。再加上捷運路網與公車班次頻繁,雖然擁擠,但整體流動感仍在。而比利時則因職住分離、跨區通勤與道路瓶頸,讓時間被一再拉長。
換句話說,在台灣,通勤是「擁擠卻可預測」;在比利時,則常常變成「距離不算遠,但時間卻漫長得讓人心煩」。這種差異,也映照出兩地在城市規劃、交通治理與文化選擇上的不同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