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訓練I,第15章》:如果沒有主動而強烈的動機去做到自我保健,其實大部分衛教和治療也都只是徒勞無功而已

我一直在講重量訓練可以練出反脆弱的身體
可是啊
當你願意對抗自己的恐懼、抗拒、惰性,就是在練大腦了
我從線上課程學到一個觀念:
改造大腦的習慣,像是移除自我設限、不害怕失敗就是強化大腦的韌性、習慣迴路
(也可以預防失智症)
神經可塑性
為什麼健身會需要導入腦科學?
我們以為我們理解自己
殊不知…控制著我們的,除了潛意識的牽制,還有大腦各部位的保護機制
例如杏仁核負責啟動恐懼和逃避反應
前額皮質、前扣帶皮質:分析、規劃、開啟行動
海馬迴:創造新記憶
有些部位給予你自我保護
而有些部位可以幫你創造新的習慣迴圈
這就是神經可塑性的厲害
ChatGPT幫我整理:
很多人表面上問:什麼最簡單、最安全、最方便?
實際是在問:有沒有會讓我感到失敗或挫折的方法,或是做到一招就一勞永逸的方法?
這就是抗老化的起點,因為真正的老化不只有肌肉流失,還包括:
- 大腦失去對新挑戰的好奇與適應力(海馬迴退化)
- 遇到壓力只剩下「恐懼-逃避」的慣性(杏仁核長期主導)
- 行動力與決策力減弱(前扣帶皮層功能弱化)
也就是說,只要你慢慢跟自己一步步拆解非理性的恐懼感受
你就在鍛鍊大腦
只要你思考著,怎麼規劃一切,去哪裡,要問什麼,要找什麼
你也在鍛鍊大腦
而運動的時候,身體四肢能照著你的意圖去活動
這等同於大腦在思考時的運作
你現在會用抗拒來決定一切,這抗拒的情緒跟想法是合理的
一旦你能夠用實際行動去改變你原本所抗拒的事
你的情緒跟思緒也會逐漸相信你已經跨越的困難...其實一點都不難
進而內化並轉變成合理化,這就是神經可塑性
神經可塑性指的是大腦因為重複行動和思考,改變連結路徑,讓原本困難的事變的容易
神經可塑性也適用於動作控制、動作學習
其實身心靈都可說具有可塑性的特質
突然想到一件事,我所說的訓練原則,其實都沒有提到性別
因為男女的訓練原則(第四集:推拉轉走),根本是一樣的
並沒有分男女,所以如果市面上有女性專用的訓練手冊
那要仔細去看他們到底在說什麼,把什麼區隔開來了,適不適用於自己(For who, for what)
主動式健康行為
我也正在思考要如何一直維持較動態的生活習慣
因為維持靜態的生活,並不表示跟變胖有關連
而是靜態生活會讓身體選擇把基礎代謝的能量挪去讓大腦抓狂(壓力賀爾蒙),還有找地方醞釀慢性發炎
《大夫訓練I,第20章》:如果你是沙發馬鈴薯,你每天可能仍然消耗一樣多的能量,因為身體會將更多的能量用於非必要的生理活動,例如過高的壓力和發炎反應。

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求有、求好之後的正面效益
能夠長久維持,就是獲得反脆弱的能力
規律的吃、睡、練
帶給我的成長、轉變與幫助,到現在還不斷地在發掘中
而學習和閱讀這兩件事,培養出規律之後,也帶給我很大的轉變
前提是規律
我不追求數量,比如說學習,並不表示要拿個文憑
而閱讀,並不一定跟一年讀完幾本書有關
而是規律的做,一天只有進步一點點,一年下來就一定有所累積
不小看每次一點點的累積,也不讓人阻擋你想要累積的事

圖片來源: 《大夫訓練II》
《大夫訓練II》:不管是年輕人或老年人,身體所承受的負荷不只有訓練時,所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內外在壓力,包括健康、家庭、感情、課業和工作各方面,都會產生負荷,造成最大耐受劑量的降低。
理解自己的內、外在壓力最大耐受劑量,明白自己的有限性,先從提高自我覺察開始
所以,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管理,都要帶著覺察來規律的執行,也是對自己對人生負責
你可能會覺得,當人類好麻煩,好累
沒錯,物理治療師曾經說過,人類是唯一需要靠重量訓練來增肌,改善身體條件的動物
像貓科動物,整天只會睡覺
卻能在最不可能的姿勢,做出最不可能的爆發力
這就是生物自身的本能與特性

圖片來源: 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