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千尋》改編自安田宏之的漫畫《千尋小姐》,主要是講述一位性工作者引退後的生活,故事鋪陳沒有轟轟烈的起伏,也沒有振奮人心的場景,卻可以讓觀眾體會到那份關於『千尋』的那一份孤獨,從感受孤獨、理解孤獨到享受孤獨。人可能很能去防備這世界帶來的殘忍,就算這樣也不要吝嗇的給予溫暖,因為總有一天可以遇到跟你『同星球的人』,在相互的溫暖中解放孤獨。
1.利用瀟灑偽裝內心的傷口
女主角千尋(有村架純飾)原本是一位性工作者,後來漂流到了一個小漁村當了便當店店員,當有人詢問起千尋之前的工作,她總是大方的承認,沒有絲毫的隱瞞,面對到同事的異樣眼光或是客人帶有調戲的口吻,千尋也不曾有不悅的情緒,甚至還可以微笑應對,灑脫的個性看似對於一切都可以不在乎,只是沒人知道,那份無所謂的背後,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傷口。
成長環境的烙印,成就了名為灑脫的自卑感
千尋的成長背景不算是光鮮,曾經是個性工作者就足以被貼上污名,只是千尋似乎知道這樣的背景他得承受很多外在眼光給予的壓力,與其去希望這世界給予自己救贖,不如先讓自己看起來不在乎。期待是危險的,一但有了期待,就很容易被現實打碎,『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所以千尋才會利用灑脫去偽裝,把自己放在『我什麼都不在意』位置,好像這樣就可以避免受傷。正因為千尋的背景見不得光,這件事情給予千尋很多的自卑感,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都無法給予千尋支持。千尋的灑脫,是因為她很清楚自己在社會眼光裡不被尊重,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她不敢與人深交,雖然嘴上說著自己不需要陪伴,但是這份灑脫卻是千尋避免自己受傷的一種防衛。
對於穩定關係的恐懼
在千尋與小學生小誠的第一次互動中,小誠不小心用圓規刺傷了千尋,正在內疚的道歉並詢問傷口會不會痛,千尋卻笑笑地道出,這不是第一次了,她以前也被人從背後刺過,還笑問小誠要不要看,有趣的是下一場戲,鏡頭在千尋更衣的時候,特意帶到她的背部,並沒有那道所謂被刺傷的傷口,側面的描寫出千尋曾經被傷害過的心,過去的傷口成就了現在對於穩定關係的恐懼,千尋可以與過客交心,但卻不會奢望一段長久的關係,因為深交意味著可能被背叛、被拋棄,千尋保護自己的方法就是在這一切傷害發生之前,默默離開,因為只有在故事最精彩的時候闔上故事書,那這段故事永遠翻不到悲劇的那一頁。
2.拯救與被拯救的哲學
雖然說千尋利用灑脫去偽裝內心的傷口,也因為害怕再次受傷而不敢與人有太長時間的相處,但是千尋卻用獨有的溫柔去幫忙他身邊的過客,不管是流浪漢、女高中生們、小學生小誠、甚至是路邊死去的小鳥,表面上看似是千尋在拯救他們,但是每一個過客感覺都像是一面鏡子,千尋在拯救他們的同時,也同時在與自己的不安與孤獨對話。
不打擾的死亡哲學
當千尋發現流浪漢的屍體時,她只是靜靜看著沒有帶任何的情緒,就算與流浪漢有過交流,也幫曾經幫助過流浪漢,但千尋對於死亡的態度很安靜,面對流浪漢的死亡並沒有選擇報警,而是選擇獨自在夜晚將屍體埋了起來,選擇了給流浪漢一個『歸處』,或許千尋知道流浪漢跟自己一樣不喜歡被打擾,與其報警,千尋選擇了一個更安靜的方式處理,也可以說這是一種自我投射,千尋希望如果有一天她也倒下了,可以離開的很安靜。其實這跟千尋在面對這世界的態度很像,沒有情緒起伏並不是冷漠,而是受過傷、嚐盡苦後所演變的偽裝,在千尋的世界中,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的,離開也不用太難過,所以『消失』對千尋來說已經習以為常,死亡也不是一個事件的終點,而只是一個需要被安放的狀態,而千尋他懂的這份孤獨,所以她會在孤獨的終點,給予最溫柔的尊重。
在拯救對方的同時,也正在拯救自己
雖然千尋的灑脫是為了偽裝,但是他帶給別人的陪伴是溫暖的,尤其是當他遇到跟自己一樣擁有相同孤獨人的,無論是流浪漢、女高中生還是小誠,這些人都擁有相同的特質,不是不被社會接受、就是在家庭中得不到溫暖,這些特質也是千尋可以體會的,正因為可以理解,千尋更願意對其伸出援手,藉由拯救他們的過程,來證明自己還存在,也是因為千尋在他們身上看到過去的自己,變相的幫助他們就是在幫助自己,就像是小時候的自己被拯救一樣。雖然千尋從來不會主動伸手索取別人的愛,但是他在散播溫暖的同時,也是透過別人在照亮自己。
3.轉換孤獨的態度,成爲繼續溫暖世界的理由
千尋雖然帶著孤獨的底色,但因為以「不打擾」和「理解」的方式對待世界,世界最後也以同樣的方式回應她。可能很多人會希望愛得轟轟烈烈,甚至想要改變世界,但是在千尋的眼中,雖然總透露著無所謂的態度,但卻用安靜的善意去幫助世界,去向世界證明這一切都值得被溫柔對待。
可以停下來的吧,不需要再去任何地方了
這句話是千尋又要選擇離開小漁村時便當店老闆娘跟千尋說的,老闆娘與千尋的關係似乎在他們第一次見面就確定下來,千尋說出他前一份工作是性工作者時,老闆娘卻是面不改色的笑著看著千尋,那時千尋就知道「這個人跟我是同一個星球」,千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老闆娘看出千尋的灑脫是一種偽裝,並可以理解這樣的偽裝,不拆穿,並以溫柔回應,這也是為什麼老闆娘可以嗅到千尋要離開的心。千尋習慣了孤獨,對於大家給的溫暖雖然感到開心,但這也是千尋能接受的極限了,害怕受傷的個性讓千尋總是習慣逃跑,雖然千尋的溫暖照亮了很多朋友,那回饋的溫暖始終不是千尋能承受的重量,在歡樂謝幕後還是選擇了離開。
孤獨的人,最終靠彼此照亮
雖然千尋最後還是選擇離開了小漁村,但是千尋散發的溫柔也不是一無所獲,從拯救人回饋到拯救自己,散發出的光最後也照亮自己的人生,那些與她相遇的邊緣人、孤單者,給予她的陪伴,其實就是「她值得的溫柔」,千尋之前總是用瀟灑去隱瞞內心的缺口,這次雖然還是選擇離開,卻是以開朗的姿態離開,不再以「性工作者」自我介紹,而是可以更坦然地介紹自己,沒有隱瞞、偽裝、防備,更多的是自信與坦然。千尋不是救世主,而是一個需要藉由「給予」來證明自己還存在的人,她拯救的從來不是別人,而是她心底那個最孤單的自己。
千尋從自己散發的溫暖中找到解答,把孤獨從傷口變成生活的態度,有如《我的完美日常》中解釋的孤獨,年輕時我們是千尋,用灑脫去遮掩,試圖在過客中找安慰,到了某個年紀,也許能像平山那樣,不再需要偽裝,孤獨就只是我們面對世界的姿態。孤獨不一定能被解答,只它再也不會是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