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s 娛樂隨筆|Movie2 影評
有沒有想過,那些站在權力之巔的人,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成功密碼?

《狂人法則》(The Apprentice)是一部於 2024 年坎城影展首映、2025 年 1 月在台灣上映的傳記片,描繪 1970 年代年輕的川普在紐約房地產界初試啼聲的過程。由伊朗裔導演阿里·阿巴斯(Ali Abbasi)執導,漫威「酷寒戰士」賽巴斯汀·史坦(Sebastian Stan)飾演川普,「繼承之戰」傑瑞米·史壯(Jeremy Strong)則飾演他的導師——惡名昭彰的律師羅伊·科恩(Roy Cohn)。
演技細節,宛如再現
賽巴斯汀·史坦為了這個角色下了極大功夫。他不僅特別增重,還透過大量影片與照片研究川普數十年來的神態與肢體語言,讓銀幕上的川普幾乎「再現」,無論神情、語調,甚至走路姿態,都會讓人一度忘了那是演員。
傑瑞米·史壯詮釋的羅伊·科恩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這位曾在麥卡錫主義時期參與「獵巫行動」、將羅森堡夫妻送上電椅的律師,在片中呈現出既冷酷無情又隱藏痛苦的矛盾角色。他既是川普的導師,也是其未來人格的映照。

賽巴斯汀·史坦(Sebastian Stan)飾演年輕川普,從青澀一路走向崛起
三大狂人法則:成功的黑暗密碼
電影的核心是科恩傳授給川普的三大「狂人法則」,這些規則塑造了川普,也成為他日後行事風格的基礎:
- 不斷進攻(Attack, attack, attack)
無論對手或處境,永遠保持攻擊姿態,絕不退縮。 - 否認一切(Admit nothing, deny everything)
面對任何不利指控,一概否認到底。真相不再重要,敘事才是關鍵。 - 永遠宣稱勝利(Never admit defeat)
即便失敗,也要把它說成是一場勝利。輸贏變成一種說服的遊戲。
從科恩到川普,他們將這三大法則運用得淋漓盡致:無論是早期的種族歧視訴訟案,還是後來川普大廈的興建,都能看到這套「狂人法則」的影子。

科恩傳下的三大「狂人法則」,成了川普行事的底色。
師徒裂痕:成功的殘酷本質
電影最令人心寒的地方,是川普在成功後逐漸與恩師科恩拉開距離。當科恩因愛滋病而日漸衰弱時,川普選擇疏遠,甚至送上假鑽石袖扣作為最後的告別。這種「過河拆橋」的冷酷,凸顯了成功背後的人性缺失。
對第一任妻子伊凡娜也是如此——從一開始的百般追求到最後冷酷拋棄,電影甚至呈現了具爭議性的家暴場景。這些片段雖然引發爭議,但導演與編劇強調皆有相關紀錄作為依據。

在對愛滋病的恐懼與聲望攀升之間,兩人的關係漸生裂痕。
成功的黑暗映照
《狂人法則》最引人深思之處,不只是川普個人,而是對「成功」這件事的詰問。
科恩曾說:「除了贏,什麼都不重要。」這句話或許正是許多成功人士的信條。放眼現實世界,爭議性的領袖比比皆是:馬斯克的極端言論、祖克柏的隱私風暴……他們能力卓越,甚至可以說是天才,但在品格上卻常遭質疑。或許正如電影所暗示的,某些性格上的缺陷,反而成了他們在競爭中取勝的優勢。
不只是傳記,更是寓言
這部電影節奏明快,不會流於沉悶,但它的價值不僅是娛樂,更像是一面鏡子,讓人重新檢視「成功」背後的代價。
川普後來成為兩任美國總統,他的影響力至今仍遍及世界。但《狂人法則》讓我們看到的不是政治立場的對錯,而是一個人格如何被形塑,以及道德如何被犧牲。

推薦對象
我會推薦這部電影給那些對商業傳記或政治人物發展感興趣的觀眾,特別是那些想理解「成功」背後多重面向的人。這不只是「川普黑化」的故事,而是一段關於野心、師徒關係與道德抉擇的寓言。
《狂人法則》提醒我,最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當成功成為唯一信仰時,我們可能會失去真正的自己。
如果捨棄道德品行就能通往成功之路,你會選擇走嗎?
—— Simon's 娛樂隨筆 Movie2
🎬 電影資訊:《狂人法則》(The Apprentice)| 阿里·阿巴斯執導 | 2024 年坎城首映,2025 年 1 月台灣上映
📷 圖片來源:本文部分圖片擷取自官方公開媒體影片,僅作心得分享使用。
采昌國際: 【狂人法則】台灣官方正式預告
StudiocanalUK: THE APPRENTICE - International Trailer
延伸收藏
想更深入體驗《狂人法則》的震撼?不妨將這部作品加入你的收藏:
(透過此連結購買,不僅能支持創作者,也能隨時重溫這場「成功法則」的黑暗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