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聽Podcast聲音版,請往:
Youtube - https://youtu.be/b-ET-lii8qY
Spotify - https://open.spotify.com/show/2yJj1MBBLagK1wSp3HuFNU
建立工作模式
工作哲學
要工作,我們得先有明確的工作模式。書中就花了一章的篇幅指導了我們,如何讓自己能每天都有精神做深度工作,製造價值。
就像投資,要先有哲學,再選出策略和工具。找到自己的工作哲學,也是能否成功專注的根本。(當然這只是我的投資觀,你們如果想與我碰撞一下,歡迎留言理性討論。)
因此作者便提供了四種適合不同工作型態的工作哲學,就讓我娓娓道來。
第一種作者稱之為修道院模式,就如同文字所述,工作者為了產出一個優良作品,通常會像僧侶一樣,把自己關在深山老林里好幾個月,與世隔絕。這最適合時間最為彈性的畫家、作家等自由工作者。
若覺得剛才太極端了,作者便介紹了稍微寬鬆,但也需要至少一天專注工作的模式。就叫做雙模式哲學。雙模式工作者通常會需要藉由其他工作餬口,然後在休假期間也將自己關在與世隔絕的秘密基地,一專注就是一、兩天。這比較適合像醫生這種,平時行程排滿,只有假日才有空閒的人。
如果還是覺得太困難(因為後面有說,新手一天很難專注超過一小時),那你就適合節奏式哲學!
所謂節奏式哲學,優點就是對時間的要求不高,而且久了還容易變成習慣。最適合像我這種,難以專注的人了。你只要能空出每天固定的一段時間(可能是早上的1~2小時),每天完成一點進度,也可以很快產出高品質內容。
剛才是按照時間彈性程度所做的排序,所以在最後稍微提一下,對於專注狀態切換速度最為要求的——記者式哲學。之所以最困難,是因為作者所舉的例子中,那個人能夠在與家人相處的空隙,立刻專注20分鐘,再回去跟家人繼續相處。
它的優點是時間最彈性,能最善用碎片時間。但如果你是新手,而且會認為零碎時間沒有作用,不建議你輕易嘗試。
動工儀式
我打算先引用同一個作者在《How to win at college》(或台灣翻譯成「深度學習力」)提到的:不要在家裡寫功課。
如果你是個新手,很容易被家中,隨便都能觸碰到的誘惑帶走,而影響你追逐成功的夢想。所以無論你是大學生還是上班族,想工作了就找個方法逼自己出門(像我會藉著要借朋友之前提到的什麼東西而出門)。這樣你就會神奇的發現,原本的自我懷疑,也會轉變成純粹的動力。
為了防止每次都要花精力思考要去哪工作,建議你先決定好固定的地點,可以是圖書館、咖啡廳的某一個位子,甚至是你的祕密基地(不過為了防止大腦把秘密基地與痛苦連結起來,只有在非常需要專注的活動才建議使用)。
選好地點,也別忘了在上工前隨手整理工作要用的素材與場地,咖啡廳或圖書館可能不用整理,但工作素材如果每次都在前一天整理好的話,也就不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了。
而如果可以的話,再建立一個績效指標,效果會更好。
像企業一樣工作
企業通常會有明確的工作指標與定期的檢討會議。而我們要有良好的工作成果,就得學習這種作法。
追求深度工作,就必須設定一個可達成、且具體、還帶有報酬的目標,才能有源源不絕的動力。這些強烈的動力,讓你能不再將注意力分散給微不足道的瑣事上。
作者叫我們根據領先指標來行動,便介紹何謂了落後與領先指標,以及他們有什麼有缺點。
所謂落後指標是你最終想改善的事務,我認為也可以稱之為結果目標(這個說法是從《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看來的)。它的缺點是沒辦法及時矯正我們的行動,也容易讓人變得急功近利,難以持久。失敗時還會強化挫折感。
而領先指標(或者叫做行動目標)則沒有那些缺點。
、
只要能平衡兩者的使用,讓落後指標提供方向與意義,再讓領先指標提供回饋,就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了。
至於要怎樣設定指標呢?書中舉例,深度工作者的落後指標可能是完成的作品(像是論文、文章、圖畫);領先指標則是深度工作時間。
(後面發現,這邊之所以沒有提領先指標的缺點,是因為有一個「工作時間與完成度成正相關」的前提。而修改前所提及的缺點,諸如:設定錯誤會做白工、缺乏反思與調整會忘記初衷等狀況,通常是刻意練習時才需擔心的。)
有了正確的指標後,將他們記錄下來,放在不可忽視的地方。並在完成一項成果做個記號,看是要圈起來還是什麼都可以。這些記號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領先指標與具體成果的關聯,知道完成一樣工作,需要多少深度工作時間。
有了具體目標,正確指標與學會記錄後,最後一步是定期檢討。每週固定一個時間,回顧領先指標的記分板並安排下週的工作,方便配合調整時間表。
該學學如何放鬆了
由於人的導向性注意力,也就是「針對現實狀況及時做出反應的注意力」有限,需要長且不中斷的時間休息才能恢復。所以若是在耗盡精神的晚上仍然在做工作,不僅注意力得不到恢復,工作品質也不會太好。
至於要怎麼休息,我給你幾個可以做與不可以做的事情作為範例: 可以做的事包刮:閱讀能提升靈感、提升情緒,同時不會讓大腦過度運轉的書籍,像是《原子習慣》、《我們為甚麼要讀書?為甚麼要工作?》;或是與朋友閒聊、聽音樂;還有找個空曠,人少的地方散步、慢跑。 不行的事則包刮:閱讀需要邏輯推理的內容(學術論文、教科書);或是滑手機、看短影音這類具有強烈刺激的東西;以及需要快速反應的事務(如搶購活動、音樂遊戲及競技遊戲)。
(由於書中只有在後面提到晚上不要滑手機荒廢度日,要做一些充實的事,例如閱讀。卻沒有提到閱讀會不會影響恢復,我便自行查詢並詳細舉例讓你們能少一些困惑。)
為了防止知道要停止工作,卻滿腦子充滿著對未完成工作的焦慮,我們得在工作結束的時候,設計一個像是演算法一樣嚴謹的關機儀式(所謂像演算法一樣,便是「一發生什麼事情,就做出什麼行動」這樣明確的指令)。
我舉一個例子,也順便為我自己設計一個關機儀式:結束工作的時間到了,開始清點今日任務完成度,在Time-block任務清單上打勾完成的任務,未完成的任務則記錄下來;清點完今日任務,開始規劃明日的安排;先將固定行程畫上去,再將提前安排的週任務與未完成的任務放入空隙中;安排完成後,對自己說一聲準備好的關機指令:「工作結束!」完成一天。
鍛鍊專注力
專注力若未經訓練,是無法快速切換的。尤其是想嘗試記者式哲學的人,更需要長時間的鍛鍊。所以作者介紹了4種鍛鍊方式,讓你能夠越來越熟練。
安排分心時間
作者主張,與其規定自己甚麼時間要專注,不如規定甚麼時間可以分心(使用3C)。我認為原因是在新手時期,專注是無法藉由個人意願自由進入的,反而何時滑手機可以隨時決定。其餘時間則包括專注與恍神,彈性較高。
主要方法就是,事先設定好可以使用網路的「上線時間」。在這之外的「下線時間」則完全避免使用,其中就算感覺到無聊,也請忍住。你越能夠擁抱無聊、越會找其他事情做,你就越能自由控制專注力。
可是生活中常常會有不可抗力,作者就根據不同情況提出了合理的解決方案: 假設你的工作需要頻繁上線回信,你可以設定一個較頻繁但也較短的上線時間,例如15分鐘上線一次,每次5分鐘。
或者不幸的,你一到下線時間,就發現有一個工作必須上線才能做。 這時你千萬不要馬上上線,你那頑皮的大腦,會認為上線與下線時間時可隨意跨越的,導致成效變差。 首先你可以選擇去做其他不需要上線的工作;如果不行,至少也要與下次上線時間間隔五分鐘,製造產生與實現慾望的延遲。
下班與休息時間該怎麼做?如果恣意放任,平時的練習效果就會白費;可是像平時那樣做,感覺又太過冷血。所以你可以讓你的每次上線時間變長(例如平日10分鐘每小時,改成30分鐘每小時),並且下線時間的約束減輕,這時候你依舊可以做時間敏感的事(像是如果朋友要找你一起去某處吃飯,可以查詢地圖)。
縮短任務的完成時間
第二招鍛鍊方式,是讓自己變得不得不專注,不然就會愧對於對自己或對別人的承諾。
小組報告時,你會向組員們承諾會提前兩天完成;或者撰寫論文的時候,向教授說自己會在截止日期一週前繳交。可是如果這會危及你的學位或前途,你可以改將一個倒數計時器擺在醒目的位子提醒自己。
一開始的時候一週一次就好,然後根據自己的狀況,決定要提早多久。習慣後,再慢慢增強。
生產性冥想
第三招則是練習生產性冥想。
根據Beaty等人在2014年的一篇研究發現:創意力高的人,在發散狀態下「預設模式網路(DMN)」會非常活躍,且與額葉仍有連結。這告訴我們放空時的想像,不會是胡思亂想,而是有方向的自由聯想。
所以你可以把專注時想不到答案的問題,放到一些不會用到腦力,只會用到體力的活動上,像是在空曠的地方慢跑或散步;或是通勤時間這類時間必然被浪費的狀態下,也是生產性冥想的好時機
其實很像是正念冥想,差別只在一個是讓自己毫無雜念、活在當下;而另一個則是專注在一件要解決的議題,不被雜念影響。
在一個無人打擾的環境,如果沒有先決定要如何思考,過程會變的極度不可控。所以具體的使用方法是:先設定要思考的變數(像是我要怎麼寫這一篇讀書心得的大綱)→再決定這個變數要解決的問題(要怎麼用這個大綱開頭)→之後重新檢視答案(這樣寫是否通順?能否讓觀眾了解作者的想法?)→進行深一層的思考(每一段的段旨是甚麼?要怎麼改造成Podcast的形式?)。
不過剛開始練習的時候,心思會一直漂到一些輕鬆的地方。可能會告訴你:「欸!你之前不是有個想要買的東西還沒有下單嗎?要不要現在買?不然就忘記了。」這時候只要忍住、無視並溫柔的放回來就好了,大腦本來就是好動的器官,不必自責;或是它有可能會不斷在已知的地方反覆打轉,就在察覺到之後,讓自己繼續按照決定好的順序思考下去。
記一幅洗過的撲克牌
在這最後的鍛鍊方法,作者教導我們如何一步一步用可以想像的畫面,記一幅洗過的撲克牌。這個方法有別於死記,用畫面聯想更符合我們的大腦構造。
第一步驟,想像自己走過家中5個房間(像我想像從大門進入,先看左邊的客廳,再看右邊的廚房,然後是書房、小臥室、主臥室)。
再來第二步驟,想像每個房間的十個大型物體,最好是不常移動的桌子、櫃子之類的。這樣就50個物品,再任意添加兩個就行了。
接著第三步,為每一種花色想像一個人物,可以根據邏輯建立穩固的連結,像我就打算把紅心與初戀(暗戀)對象連結。
最後一步則是重新走過家中,依序將看到的物品與一張牌連結起來,想像那個人物與這件物品有甚麼互動。舉書中的例子:方塊象徵鑽石,代表著財富,相關人物是川普;若先看到了鞋櫃,便想像川普正在鞋櫃擦拭他的皮鞋。
每張都建立起連結後,重新回憶一遍,直到可以順利回想起一整副牌為止。就像去健身房鍛鍊一樣,一開始一定會很痛苦,但長久以往,你一定會深深為自己變強的專注力驚嘆。
謹慎評估網路工具的利弊
很多人認為社群媒體對他的生活很重要,能帶給他娛樂、人際互動、社群經營,所以不能沒有它。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些好處其實很容易被取代,也有很多代價。
為了享有這些微小的好處,你不知不覺中所犧牲的,是能讓導向性專注力恢復、及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地人的時間,甚至還暴露於成癮的風險中。
人生目標評估法
引用書中的一段話:
「找出決定你職業與個人成功和快樂的核心因素,只有當一項工具對這些因素的好影響遠超過壞影響時,才採用這項工具。」
如同這句話,作者要介紹的第一種方法,就是評估工具對人生是否有顯著的好影響。所以我姑且稱為「人生目標評估法」。
具體要怎麼使用,首先你得先想好一個不太具體的人生目標。
「甚麼是不太具體?」舉例來說:我現在的目標就是,想成為大學勝利組;或者其他人可能會想要成為一個家庭好伴侶。但也要小心不可以定的太具體,例如:四年內拿到台大法律系畢業證書、及出國交換一年;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做早餐給另一半吃。
定下來後,想2~3個能實現這個目標的活動,它們必須能讓我們想到如何執行,且不能是一次性的。
具體而言,如果是以大學勝利組為目標,我會定的活動之一就是:一年申請10個獎學金。而如果是想成為好伴侶,適合的活動就會是:陷入權力鬥爭時,會主動放下立場傾聽對方心聲。
都想好了,就把你將使用的那個網路工具有那些利弊列出來,評估它對你是有顯著的好影響、無影響、還是有顯著的壞影響。只要好影響遠大於壞影響,就可以繼續使用。
如果你會擔心說:「就這麼全部放棄真的好嗎?就算那些好處再小,也還是有好處啊!」可是國中公民課我們都學過一個概念,叫做「機會成本」。你花越多時間在小事上,就會犧牲越多花在大事上的時間。就如同丟西瓜撿芝麻,賺了小的,賠了大的(就像老黃專注在AI領域,把消費端給放了,除了90系列,其他的CP值都不怎麼樣…)。
斷線實驗
第二個能評估需不需要那項工具的方法簡單又粗暴:就是把那項工具刪除一陣子,如果必須用到再下載回來。
不過有一點細節要注意,請千萬不要事先公告你將舉行這個實驗,因為你會不知不覺產生「每個人都無時無刻關注著我」的錯覺,導致誤以為自己需要那項工具。
其實我作為觀眾深刻體會過,我們會自行腦補可能的原因、或時間不長根本注意不到,因為我們不可能單推一個人或只關注偶像而不做其他事。
我就有不知不覺用過這個方法刪掉FB或是戒掉短影音,因為每次點進去都被默默消耗掉很多時間。
刪掉之後,雖然沒有顯著感覺變精神了(我覺得這是因為我還太年輕,因為不僅這件事,戒零食與飲料時也沒察覺有甚麼區別),不過時間確實多了不少,讓我可以看更多書(但我得誠實說,電子陽痿之前,我都拿來打遊戲了,不過還是比看Shorts充實)。
別用網路娛樂自己
最後一件事,不知道為甚麼會放在這裡,跟評估沒什麼關係,但還是不妨礙這段的價值。前面雖然講過了,不過就當複習與加深吧。
很多人辛苦上完學上完班後,總會不知不覺把時間泡在刷社群媒體,並以它們作為生活的重心。
我媽就對我說:「我辛苦一天了,沒精神做其他事。」但其實這是一個誤解,我前面說過幾個恢復導向性注意力可以與不可以做的事情,滑手機看似在休息,但它的高度刺激反而是在繼續消耗注意力,導致隔天的精神與效率都差強人意甚至非常差勁。
(不過我得為我媽說一句話,由於她是體力工作者,所以工作成效主要跟有沒有吃飽掛勾。)
如果想知道如何防止自己下意識陷入時間黑洞,就用我晚點會講到的時間方塊法,提前把晚上的時間給安排好。
這些安排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自己莫名其妙開始浪費時間,如果當下有更想做的事情,只要不會太燒腦,就去做吧。
只是關機後就不要做任何工作相關的事了;也不要為了趕進度,大幅延後關機時間,這樣就失去休息的意義了。為了防止這種情形,最佳做法是不要把工作堆到最後,第一天開始每天做一點,並在結束時順便紀錄完成度。
其他可執行事項
最後書在最後一章補述了一些定義與做法,讓我我們可以順利執行前面提到的內容。
Time-block 時間方塊工作法
首先就是剛才提到的時間方塊法。作者教我們的使用方法是,從條紋筆記本撕下一張紙,從第一行那條線最左邊開始,每兩行為一小時,把時間寫上去(我暑假的安排是14點活動到21點);寫好後就先把既定事項根據時間長度用矩形框起來(2小時就4格),並寫上工作內容;最後剩下的空閒時間(建議你們把它定義成「沒有明確在工作的時間」)就安排你用來達成人生目標,所想要做的事。
作者深知現實不可能無時無刻跟著計劃走,所以給了十足的彈性。假如突然無法如期行事,就把原本的方塊畫掉,在它右邊再畫上新的計畫。結束後將沒有完成的任務與深度工作時間記錄下來,方便晚點關機儀式操作。
如何量化工作深度
你之所以想了解這本書,就是為了創高更多價值,因此無論你選的是那一種哲學,每天都要安排深度工作時間。
但前面並沒有說到如何定義一項工作的深度,我們只知道Email與經營社群媒體是非常明顯淺薄工作,但不知道「開會討論重要專案的進度」與「製作一份銷售數據PPT」(書中例子)屬於哪一種工作。
如果你是社會人士,作者就給了個很方便的方法,因為我目前年齡還無法使用,我就直接說書中的例子了。這個方法就是:思考訓練一個聰明、未經專業領域訓練的大學畢業生,完成這項工作要多久?
製作銷售數據PPT這項工作,需要了解PPT的使用方式、了解公司簡報的標準格式、和了解怎麼將公司數據轉換成圖表。
作者便假設,那個大學生已經熟知PPT的操作方法,而了解標準格式只需要一週。最困難的是如何蒐集數據並轉換成適合的圖表,但聰明的他不超過一個月就可以做到。所以保守估計2個月就可以讓一個大學畢業生完成這項工作。
確認淺薄工作比例
知道深度工作如何定義了,那麼也該確認淺薄工作的比例了。請向自己與主管討論合適的比例,確保不會造成問題與怨恨的同時,還能製造更多價值。
嚴格保持這個比例,可能會改變習以為常的行為,像是「每週的進度會議」變成「有重大結果再報告」;並且要會拒絕與刪減超過比例的淺薄活動。
至於例外,就是假如你還只是個剛工作幾個月的菜鳥,就先等等吧!因為你就相當於大學畢業生,沒辦法熟練地完成基本工作,所以還跟我一樣,無法用剛才的方法定義工作深度。
又或者你的上司蠻不講理,想讓你的時間都浪費在淺薄工作。或許代表你可以帶著你累積的經驗,另尋出路了。
固定時間表
為了確保每天都有足夠的專注力,你必須決定一個固定的時間,在那個時間之前,你得完成關機儀式;然後只要過了那個時間,就不可以再工作;且只能做會幫助恢復導向性注意力的事情,你可以回去再聽一次我給的例子,然後讓AI幫你類推。
別被輕易聯絡到
還有你應該也不想在專注的時候被打擾吧?所以書中給了三個具體作法減少干擾。
第一種就是明確定出回覆條件,舉例來說:9點後請勿寄信;我只會回復感興趣的信,請不要期待我會回信給你。像這樣明確定出來,對方通常都會尊重你的決定;並且會自行降低被回復的期望,以至於當你回復他時,還可能非常高興(那些不尊重你的人,他們的人品也不怎麼樣,不需要你費心)。
第二種適用在討論工作,當別人寄信問你,或你問別人工作,你可以將對方的回信時間、以及回復方法、和對方需要採取的行動、加上你的答覆、和你之後的動作,鉅細靡遺的寫上去。這樣可以減少頻繁來回寄信,以節省雙方時間。
例如,當對方寄給了你一份草稿,並問你要不要何時相約在哪討論小組報告,你可以這樣回:
我看過你的草稿了,我覺得大致都沒有問題,只是標點符號可能需要再修改,還有少數錯別字。而我下週有空的時間,是星期三的下午5點到8點以及星期五的4點到6點。你回信時請註明你決定的時間,我會準時履約,還請你屆時將修正後的草稿帶到現場。
最後也是最簡單的,看到寄件者發那種不需要多少時間提問的簡短問題,而且還模糊不清,需要花很多時間思考與回答的,直接無視就好。
(像是:「請問我這樣做好嗎?(附件)」?)
結論
整體而言,這本書將方法與例外都寫了出來,讓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狀況,彈性選擇不同方案,所以只要你想實際操作,都可以做到。這本書我只講了後半部的教學,前半部都是理論與證據,再放進來會變得太長,而且很難不照抄,那便請各位聽眾自行閱讀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