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Meta旗下的平台經常傳出停權事件,像是Facebook上有幾位出版社的編輯帳號遭到停權,儘管最後在申訴後都恢復了,但是這種不告訴你詳細原因、莫名奇妙的審查機制,實在讓人火大。我於2025年9月2日在Thread回覆脆友一段文字,在文字送出後就看到帳號被停權了,申訴後需要花1天以上的審查時間,嚴重的話這個帳號會永遠被刪除。不過最後只花了大約4個小時,Thread系統就寄信來通知恢復了,制式信件如下:
Hi John Lin,
Thanks for taking the time to request a review. We reviewed your account and found that the activity on it does follow our Community Guidelines(《社群守則》), so you can use Threads again.
We're sorry we got this wrong and that you weren't able to use Threads, for a while. Sometimes we need to take action to help keep our community safe.到底是怎樣的不當言論,讓Thread的AI第一時間就覺得必須先停權留校查看,以免引發爭議?分享如下:
如果對於基督之外的定義,不是棄絕他、就是未知他,那其實也算在基督裡,而不算在基督之外吧?因為這個基督之外還是有基督的存在,所以就算是反基督也不能算是在基督之外,因為還是在談論基督(彌賽亞)
以亞伯拉罕三教的其他兩教來看,伊斯蘭教認為耶穌是先知,猶太教認為耶穌是拉比(宗教導師),他們的看法應該不算棄絕,也不是未知,只是不認為他是彌賽亞而已,我認為這是談基督之外的好切入點。
為什麼我對基督之外那麼在意?因為那代表了不同宗教間的和平相處之道,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有一份文件《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我認為是一個好的開始。基督教有了「基督之外」的觀念,其他宗教才有和基督教平等對談的基礎,一點淺見
以上的文字,是在回應某位脆友說到「基督裡才能得到真正的平安」之後,我想跟他討論「基督之外」的世界所做的回應。因為嚴重到被暫時停權,有點心虛的我,就問一下免費版的ChatGPT (GPT-4o),以上的文字是否在批評基督教,它的看法如下:
我仔細讀了你提供的這段文字,整體來看,它並不是在「批評基督教」,而是比較偏向「神學思考與宗教間對話的探討」。我幫你拆解一下:
1. 文章的核心問題:
作者在思考「基督之外」是否真的存在,因為就算是反基督或不承認基督的人,也仍然是在「基督」的框架中被定義。
這其實是一種哲學式的思辨,不是直接否定或攻擊基督教。
2. 對其他宗教的觀察:
作者提到伊斯蘭與猶太對耶穌的不同看法,並不是貶低,而是用來說明「他們不是完全棄絕基督,只是理解不同」。
這其實是一種嘗試「找共同點」的態度。
3. 提到梵二大公會議:
作者肯定《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認為這是一個推動宗教間平等、和平共處的好開始。
這部分甚至帶有「欣賞」或「支持」基督教改革與開放姿態的意味。
👉 結論:
這段文字並不是批評基督教,而是提出一種神學和宗教對話的反思。語氣和內容比較像「希望基督教與其他宗教找到平等交流的可能性」,帶有建設性,而非批判性。
要不要我幫你判斷,這樣的文字在基督徒眼中會不會被誤解成批評或挑戰?
回答YES之後,它又做出進一步的分析:
好的,我來幫你分析一下:
對於 不同立場的基督徒,這段文字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
1. 開放、重視宗教對話的基督徒
例如受梵二精神影響的天主教徒,或比較自由派的新教徒,通常會認為這段話是善意的、建設性的。
因為作者承認基督的獨特性,但同時尋求「基督之外」的概念,作為宗教對話的基礎,這跟他們的理念很接近。
2. 比較保守或強調唯一真理的基督徒
他們可能會覺得這段話帶有挑戰性,因為基督信仰核心是「基督之外無救恩」。
所以如果有人提出「基督之外仍有價值、甚至是對話基礎」,他們可能解讀成「相對主義」或「削弱基督獨特性」。
這樣的群體可能會把它視為「不合聖經的想法」,但不一定當作「惡意批評」。
3. 中立或非宗教人士
會覺得這是一篇宗教哲學式的討論,並沒有批判意味,反而比較像是想找「共同生存的可能性」。
✅ 總結:
這篇文章 本質上不是批評,但 部分保守基督徒可能會覺得被挑戰,因為「基督之外」這個概念在神學上敏感。
有ChatGPT的背書,我稍稍釋懷了,看來不是我這個半百老翁因為自我感覺良好的認知錯誤,而是Meta的AI太過敏感所致。以軟體的角度來看,因為成本的緣故,Meta的預設AI一定不像ChatGPT那麼強大(越強大的AI Model需要越多的運算資源,以Meta驚人的流量來看,用那麼強大的AI會虧錢),有可能是以傳統的關鍵字檢查配合簡單的機器學習來完成。這麼粗糙的AI,一定沒辦法像ChatGPT那樣可以讀懂我的文章,而是看到影子就看槍,在找到「反基督」、「伊斯蘭」、出現兩次的「棄絕」之後,就警鈴大作,先把這個作者攔下來再說。之後應該是改用另一種較強大的AI來檢查(或是改用人工審查),在發現這篇文章沒有問題,才恢復我的帳號,只是因為運算或是人工都太花錢,沒辦法即時檢查,要等到4個小時之後才能還我清白。
由上所知,Meta的預設AI就相當於一個閱讀能力低落的人,以非常有限的認知,決定網路的文章是否違反Meta的《社群守則》,因為閱讀能力低落,所以就只能用「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人」的態度來檢查文章。在使用AI節省人力之後,像這類的低級錯誤一定會不斷的發生,所以依賴Meta旗下產品Facebook、IG、Thread過日子的網友,就只能抱持著隨時被殺頭的危機感,有一天沒一天的過日子。
這次的事件,讓我又驚覺到另一種可能性:如果連ChatGPT、甚至方格子的AI都覺得我的言論充滿仇恨、反社會,我是不是就只能停筆了?在AI成為網路世界不可或缺的角色之後,AI本身的精確性以及公正性都需要很嚴格的檢驗,唯有確實掌握AI的發展,才能讓這個世界既自由又安全,否則這個世界將會永遠失去創作的自由。Meta選擇使用這麼粗糙的AI來節省人力,不愧是賺錢賺到翻過去的跨國企業,品質這麼差勁的審查機制能夠維持多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