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收人物橫跨 五代與北宋,既有政壇名臣,也有文人、宗教人士與隱士,充分顯示書法在宋徽宗時代被理解為「文化全景」的一環。整理了 典範人物敘述、源流考證、品評與代表作品及心得
典範人物敘述
五代
盧汝弼:後唐大臣,書法端方謹嚴,法度嚴整,雖不奇麗,但有官箴之氣。
豆盧革:五代後唐宰相,書風平正端直,筆力沉著,與其仕途身份相應。
王仁裕:五代文人,兼史學家,書跡簡靜平和,見文士之氣。
楊邠:後唐宰相,書體嚴整,有「相府端重」之風。
品評: 五代人物:多被評為「法度謹嚴」「雖不極工,然端正可觀」,其價值在於延續唐楷規範。
代表作品: 五代人物:多留名於碑銘題名中,如盧汝弼、豆盧革、楊邠。
北宋
宋綬:北宋名臣,楷法清勁,結體嚴謹,為朝廷文書所重。
品評: 稱其「謹嚴端正」,在朝廷書法制度上具實用價值。
代表作品: 奏章書札曾存於內府,現多佚。
蔡襄:宋四家之一,正書尤見端麗雍容,字體勻稱嚴整,被譽為「可法」。
品評: 高度肯定,稱其「雍容端麗,體法備焉」,為楷書典範之一。
代表作品: 傳世碑帖如《萬安橋記》、《謝表》、《自書詩》。
石延年(字曼卿):北宋文人,書法雖不峻拔,但氣韻清疏,有文人氣度。
品評: 評語常言「氣韻清疏」,雖不峻拔,但自有文人風致。
代表作品: 部分詩文墨跡收入宋人法帖。
陸經:宋人,正書端雅清勁,未開一派,但亦見風骨。
品評: 稱其「謹嚴端正」,在朝廷書法制度上具實用價值。
王子韶:宋代書家,筆力剛健,結體端謹。
品評: 稱其「謹嚴端正」,在朝廷書法制度上具實用價值。
陳景元(道士):書風清逸,筆致靈動,不重法度,貴乎氣韻。
蒲雲(山人):隱逸文士,書法清疏灑脫,骨氣中帶逸趣。
釋法暉:僧人,楷書端嚴,帶有宗教肅穆之氣。
陳景元、蒲雲、釋法暉 品評: 多以「清逸」「灑脫」「端嚴」評之,重氣韻而非技巧。
陳景元、蒲雲、釋法暉 代表作品: 作品多散佚,以《書譜》記載為主要依據。
源流考證
1.五代承唐餘緒
五代時期,雖政權更迭頻繁,但唐楷的法度仍為主流。盧汝弼、豆盧革、楊邠等官僚書家,繼續維持唐代「官箴書風」,穩重嚴整,少有突破。
2.北宋轉向文人氣象
到宋代,書法逐漸走向「文人書法」。蔡襄代表了「法度兼文采」的新典範;石延年、陸經等則以文人氣韻見稱。宗教與隱逸者(陳景元、蒲雲、法暉)顯示書法已超越實用,成為表達心性與精神的媒介。
3.時代審美演變
·唐、五代:重「規矩」與「骨力」。
·宋代:進一步強調「清、雅、韻」,重視人品與文氣。這一演變,與宋代「文人尚意」的審美潮流完全契合。
承先啟後的轉折卷 卷六顯示從五代到北宋的書法轉變:由唐人「碑版官箴」的嚴整風格,轉入宋代「文人書法」的清雅氣象。法度與人品並重 書中的評價體現宋人價值觀:不僅看技術水準,更看人格、氣韻。蔡襄之「雍容」與石延年之「清疏」即為典例。多元化書風 本卷囊括宰相、文人、道士、僧侶、山人,說明書法不再屬於單一階層,而是文化共同體的藝術語言。文化意涵 五代人物象徵「唐風餘緒」,宋人群體(尤其蔡襄)則象徵「新典範的建立」。宗教、隱逸者的收錄,更反映宋人對書法精神性的追求。此卷呈現一個「過渡」的景象:五代文臣書風雖端嚴謹整,但少突破;而北宋書家開始把正書引入「文人清雅」的境界。蔡襄是其中最突出的典範,其正書既承唐楷法度,又合文人韻致,為後世所宗。此卷的價值,不在於展示巔峰巨匠,而在於揭示書法如何在亂世之後,於宋代重建秩序與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