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巴別塔學院
作者:匡靈秀
《巴別塔學院》裡,銀條的魔法只是點綴,此書的主軸是背後影射的議題以及人性所給予的沉重感。這份沉重感並非是負面的形容,而是來自於自身經歷以及社會議題想法與書的共鳴。
這本書在獲獎的同時,也在國外論壇引發了許多討論與批評。有人批判劇情鋪陳的節奏、對話的設計,還有角色的成長設定。然而,不管這些主觀或客觀的評價如何,都無法否定故事所描繪的歷史確實曾經發生過。書中的歧視、不平等、政治迫害等元素,至今依然存在。
與許多奇幻小說不同,《巴別塔學院》沒有英雄主義的情節,也沒有以一敵百的戲劇化橋段。相反地,它揭露了生命的短暫與脆弱,以及個人的能力是多麼有限。即使在一個存在魔法的世界裡,最可怕的不是奇幻元素無限的能力,而是人。那些為了自身利益而披上「大眾利益」外衣的權力者,才是故事中最大的反派。
## 以下可能含劇透
##
##
##
歷史
故事背景設定在 1830 年代的英國帝國。當時,英國透過語言壟斷、文化侵略、鴉片貿易與殖民菁英的培養來擴張勢力。
社會與人性的拉扯
1. 舒適圈與革命
書中角色掙扎於是否要為革命犧牲自身利益。這種拉扯其實在現實中比比皆是。黑心食品事件、職場性侵、公司非法行為都是真實存在的案例。多數人因為害怕失去工作或承受風險,而選擇沉默。
羅賓一直以來都只願意再理論上為他半信半疑的革命付出少許代價,他對反抗沒有意見,只要不要傷害到他就好,而這之間的矛盾也沒有問題。
...事實上他根本就不相信革命
2. 文化與世代的不平等
小說裡,白人與「外國人」之間的不平等地位隨處可見。放到現代社會,就算已經發生了南北戰爭,歧視依然存在。國外警察對於不同色種的差別對待依舊能在 YouTube 上持續看到。另一方面,電視劇、電影為了「表示有重視議題」而強制增加指定色種角色甚至改變一些角色的色種,這樣的安排仍具爭議,並非所有觀眾都能接受。 同時這樣的做法是不是也是一種歧視的呈現?
「那些裁縫才不會幫我打扮,」薇朵瓦說,「我只能假裝是你的女僕,他們才會願意讓我進店裡。」
3. 友誼與背叛
故事裡的人際牽絆常常因為利益、自保或文化差異而動搖。現實中,當朋友或同事涉足非法或灰色地帶時,選擇揭發還是保護,往往沒有單一正解。忠誠與背叛,常常取決於立場與價值觀。
---
巴別塔的隱喻
巴別塔自稱是知識與學術的殿堂,表面上為人類服務。實際上,它是一個帝國維護利益的工具。語言只是表層的手段,背後的核心是權力與控制。
---
現實的對照
公益表象與利益輸送
書中的影射放到現在。疫情時期的疫苗製作和採購、反核能之後的綠能公司,以及各種動輒數千萬的政府 APP、建設標案,看似便民,實際上會不會也是利益輸送的渠道?這些是不是就是現實世界的巴別塔學院?
人民的代價
書裡,革命懲罰的主要是平民。主角認為能逼緊帝國,最後才發現帝國/政府與貴族其實不受影響、也不在乎。現實中,許多政策或政治活動同樣無法波及上層與富有族群,最終買單的依舊是老百姓。
看來唯一從白銀工業革命中獲益的對象,就是那些早已相當富有的人,還有其他足夠狡詐或幸運、能夠趁機致富的特定少數人士
---
結語
《巴別塔學院》並不是一本我會隨意推給任何人看的書。如果只當「小說」來看,我擔心它無法滿足一般讀者對奇幻作品的刺激與滿足感。但如果是對雙語學習、跨文化差異,或當代社會議題有所關注的人,這本書反而會帶來更深的共鳴。
它提出了許多值得反思的問題:
- 公益表象下的利益
- 人在舒適圈與犧牲之間的拉扯
- 文化不平等與世代矛盾
- 友誼與背叛
不管是十九世紀的帝國,還是二十一世紀的政府,權力的遊戲始終一致。我們的現實世界中有多少座巴別塔學院?又有多少人願意點破它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