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2025年讀到的最棒的純文學。
作者劉庭妤,畢業於台師大中文系,出版過幾本書、以寫作廣為人知,同時有一個特別的身份:一位木笛演奏家。她從五歲開始學習木笛、擁有絕對音感、曾被視為天才兒童,卻也因天才的身份背負了許多煩惱。
於是,這本短篇小說合集誕生了。以木笛身上的七個孔洞為基準,創作了七則短篇,每一則都帶有濃厚的矛盾與哲學意味,而且主角都是女性,讀者能在文章中看到這些女性的黑暗與光明、脆弱與勇敢,就如同木笛一樣,一變化指法就能吹奏出完全不同的音色。

孔洞裡的聲音
聯絡簿上的學生日記
我尤其喜歡第三則故事:聯絡簿上的學生日記。
故事以兩個國三女生為主角,他們負責的掃地區域是校長室,女孩們聽大人們說校長貪污,藉由從每位學生的營養午餐費苛扣2、3元來中飽私囊,她們看見校長室冰箱裡源源不絕地高級禮盒,也試著去觸碰放在高高的書架上的昂貴洋酒,卻因此被校長狠狠責罰。
兩個女孩在班上過得也不算順心,班上有幾個每個人人生當中多多少少都會遇見的惡霸,他們會搶先把營養午餐比較能下嚥的菜色吃光:綠豆湯、咖喱飯......,女孩站出來主持公道,卻被霸凌得更兇,惡霸把過量的白飯、配菜、玉米濃湯全倒進女孩的碗裡,說妳愛吃就吃個夠。女孩哭了,而經過這起事件,女孩轉學,被留下的另一個只能接受母親說「她在另一個學校過得很好。」極使心中充滿懷疑。
而在校長室看到的一切、後來轉走的女孩的經歷都被仔細記錄在聯絡簿上的學生日記,老師總是用紅筆寫了一個大大的「閱」,卻從來沒有出現,當然也沒有說過什麼。
做自己的英雄
我喜歡這篇,有很多因素:聯絡簿日記的特殊寫作手法、校長表面正義背地裡黑暗的兩面性、老師對一切的忽視,還有寫這些日記的國三女孩內心的矛盾。
每個人的學生時期,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經歷,看著班上的同學被霸凌、帶著事不關己的心態視而不見,聽聞學校的醜聞,可是礙於學生的身份敢怒不敢言。對青少年來說,要有足夠的判斷力跟勇氣對不對的事情站出來說:「這樣是錯的!」其實有難度,這讓我想到上學期母校有一位女同學被男同學騷擾,跟導師、教官尋求協助,卻被學校的主任、教官責罵,認為她小題大作,回到班上甚至被其他同學取了個綽號叫「性平姐」的事。
我們的社會有時候遇到問題,總是要人們息事寧人,彷彿假裝問題不存在,日子就能平靜無波地繼續過下去。因為勇敢發聲的人,即使引起關注,過一陣子又會回復原狀,而受傷的只有自己。
但世界不應該是這樣的,對吧?
願我們都能做自己的英雄,並在看到不公時挺身而出。
非常棒、很適合台灣人讀的台灣人寫的文學小說,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