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天的金瓜石總是帶著濃濃霧意,空氣潮濕,山城低語,如夢似幻。奈良美智的畫筆在這樣的時空場域中,劃出了一道深邃又感性的軌跡。展名《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喚醒我們對自我、記憶與時代的感知。
(圖|文化總會、台灣電力公司)
這是奈良美智基金會與文化總會共同策劃的「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十年巡展計畫的第四站,選址於新北市瑞芳的台電金水基地,一座未完成的建築體,斑駁牆面與裸露鋼筋與奈良筆下純淨卻又複雜的小女孩形成強烈對比,也正好映照出他一貫的創作語言:童稚與幽暗的共鳴。
▎為台灣而畫,創作的渴望與遲疑
奈良美智特別為台灣創作的《朦朧潮濕的一天》畫作,來自內心一種幾近焦慮的渴望,他希望創作一幅,足以與代表作《Midnight Truth》並肩而立的作品。然而創作之初的煩躁與無力,卻讓他陷入遲疑。
直到他憶起《Miss Moonlight(月光小姐)》,曾在東京森美術館“Stars展”中首度亮相的畫作,也因疫情推遲了東京奧運,這幅畫便成了時代的回音。他驚覺,也許創作不是壓力下的產物,而是與某段心緒自然對話的結果。於是,他再度掛上畫布,以輕盈而不強求的心情,為台灣描繪了那幅「能與月光小姐對話」的畫。
畫成了,只花了十天。但這十天的背後,是數月情緒與思想的積累與沈澱。奈良說:「不是一時衝動,而是情感醞釀到了自然滿溢的時刻。」
▎眼神中的宇宙,藝術家的凝視
在奈良的畫中,總有一張張大眼睛的孩子,眼神像是謎,也像是一口深井。有人說,那是天真的投影;有人說,是兒童的憤怒。時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藝術家陳愷璜在專訪中則分享:「或許那不只是眼神,而是一個宇宙的入口。」
他認為奈良的創作語言,其實早已超越形象本身。那些大眼睛女孩的眼中,不只映照情感,還反映出世界的災難、記憶與文化張力。平面的畫布,因為層層堆疊的顏料與留白,透露出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看似單純,卻蘊含千層情緒。
陳前校長說得更深:「當我們不以理性分析去觀看,而用感性去感受,你會發現那不只是一雙眼睛,而是一種對世界的追問與回應。」

▎反叛的純真,當代藝術中的柔性抗議
奈良筆下的小女孩,看似純真,其實暗藏尖銳。他們常常嘴角上揚卻雙眼噙怒,甚至在畫布上寫下「No War」「No Nukes」的字句。這些簡短卻有力的話語,來自藝術家的人道關懷,也是他對世界的低聲質問。
這樣的創作手法,正好體現了當代藝術的精神:不是給出答案,而是拋出問題。在繪畫中發聲,讓觀者去思索「為什麼反戰?」「為什麼要關注公共議題?」——藝術不只是觀看的對象,而是激發思考的觸媒。
▎孤獨,是創作的燃料
「孤獨與疏離,是我創作的動力。」奈良美智曾在紀錄片中這麼說。這份孤獨,來自童年,排行最小,與兄長年齡差距甚遠,他總是靜靜地畫畫,用圖像與自己對話。這份孤獨,也延伸至他旅居德國的歲月,語言不通、文化隔閡,他只能透過塗鴉讓自己被世界聽見。
陳前校長也表示,這樣的孤獨不是藝術家的專利,而是所有人都該學會的「自處」能力。在這個手機不離身、資訊爆炸的時代,懂得安靜地與自己對話,是一種力量,也是創作真正的起點。
▎跨文化的連結,在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情感共振
這次特展的誕生,除了藝術的召喚,也蘊含著深厚的人情牽絆。從2011年311地震台灣對日的援助、到COVID-19時台灣的「口罩外交」,再到奈良在Twitter上公開感謝台灣的真誠,文化的交流不只是形式,更是一種心與心的相連。
《月光小姐》首次海外展出,就選在台灣。而新作《朦朧潮濕的一天》也成為這場文化對話最溫柔的註腳。正如陳前校長所言:「當藝術在不同文化之間流動,我們不僅看見差異,也學會尊重。」

▎在畫布與山城之間,留下凝視的空間
走出金瓜石台電金水基地,濕潤的空氣仍未散去,山巒靜默,霧氣迷濛。奈良美智的畫作,沒有喧囂、沒有說教,卻讓我們在那一雙雙眼神中,看見了宇宙、自己,與世界的疊影。
這場展覽,不只是對奈良創作歷程的回顧,更是一場關於孤獨、反叛、連結與時代的凝視。
若你也曾在朦朧潮濕的日子裡感到迷惘,不妨走進這個展場,讓那些不說話的孩子,用他們的眼睛,告訴你:藝術,是一種陪伴。
🎧 相關論文精彩分享可收聽以下連結《南希不設限》Podcast,或,留言處
奈良美智《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特展於2025年6月28日至9月28日在新北市瑞芳的金瓜石台電金水基地舉行。
前往請先查閱預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