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 AI 高速發展,對人類世界產生了許多顛覆性的改變。許多人也因此認為,所謂的「奇點」已經近在眼前。今天要介紹的這本《奇點已近》,正是要和大家好好聊聊這個主題!
作者雷.庫茲威爾是發明家、思想家與未來學家,研究 AI 發展已有六十多年。在 2005 年出版的《奇點臨近》中,他大膽預言「奇點」將在 2045 年左右發生。雖然當時許多人認為他的推測過於樂觀,但如今這個預言似乎已逐漸逼近現實,也促使他寫下了這本《奇點已近》。在他看來,人類與奇點的距離已近在咫尺。如果說《奇點臨近》還是在展望一個遙遠的未來,那麼《奇點已近》則是聚焦於通往未來的最後幾哩路。正如他所言:
人類邁向奇點的千年長征,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場短跑。
這篇文章我將分為四個部分來為大家介紹這本書。首先,會先說明「奇點」究竟是什麼;接著會談到驅動科技進步的核心大觀念──加速回報定律;最後兩部分則會分別探討 AI 發展的光明面與黑暗面。
【奇點】
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奇點」這名詞吧。然而,這玩意兒到底是什麼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奇點」一詞,其實是借用自數學(例如函數中未定義的點,如除以 0 的情況)與物理學(黑洞中心密度無限大的點)。在未來學中,這個詞則被用來比喻人類發展進程走入一種難以理解、巨大變化的狀態。
庫茲威爾解釋,從宇宙誕生以來,我們的世界大致會經歷六個階段:
- 物理定律和化學產生
大爆炸發生後,物理定律讓原子得以演化並形成分子,於是演化得以展開。 - 生命誕生
幾十億年前,分子的結構逐漸變得複雜,以至於能以分子為單位來界定整個生物體。 - DNA 界定的動物形成了大腦
某些動物產生了大腦,能夠儲存並處理資訊,於是獲得演化上的優勢。 - 人類出現
人類具備更高層次的認知能力,能將思想轉化為複雜行動,文明與科技由此持續演進。 - 腦機介面
人類會把生物認知能力與數位科技結合,也就是所謂「腦機介面」。我們處理資訊的能力將大幅躍進,產生更複雜和抽象的認知能力。 - 智能擴散到整個宇宙
普通物質將被轉化為「計算值」(computronium),也就是計算能力達到最密集狀態的物質。
目前,我們正處在第四階段。庫茲威爾大膽預言,AI 將在 2029 年前通過圖靈測試,帶領人類進入第五階段;到 2030 年代,人類的新皮質上層將能連結雲端,大幅拓展思維;而在 2045 年,我們的智能有可能擴展數百萬倍——這就是庫茲威爾所定義的「奇點」。
正是這種難以理解的轉變速度和規模,讓我們能夠從物理學借用奇點這個隱喻來描述我們的未來。
【加速回報定律】
接著,讓我們談談本書中的核心觀點,也是科技之所以能不斷演進的關鍵:加速回報定律。
所謂加速回報定律,指的是某些類型的技術會形成一種正向的「回饋迴路」,進而加快創新的速度,導致「指數式的進步」。廣義來說,這類技術能增強我們掌控資訊與資料的能力,使得創新更容易發生。就像印刷術的發明,使書籍能普及,進而讓新一代的發明家接受教育,創造更多新知與技術。甚至不同領域的進步彼此還會相互強化,讓發展更勢不可擋。
事實上,加速回報定律可說是全方面地影響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庫茲威爾直言,在這股力量的推動下,人類生活的幾乎每一個層面,都因為科技而有指數式地改善。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論是財富、教育、暴力的減少,還是公共衛生上,人類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人類生活的各方面都在變好(截自《奇點已近》)
那麼,這和前面提到的「奇點」有什麼關係呢?庫茲威爾指出,這些進步只是指數式發展的早期階段。而我們現在,其實正準備進入指數曲線的「陡峭」階段。他認為,資訊科技在未來二十年取得的進展,將遠遠超過過去兩百年的累積,並大大推動人類整體的繁榮。
要衡量這一趨勢,最核心的指標就是「計算能力性價比」——也就是經通膨調整後,1 美元能買到的每秒計算次數。近百年來,計算能力性價比呈現爆炸性增長。1939 年,康納斯.素斯製造了第一台可運作的可程式電腦 Z2,當時 1 美元只能換到每秒約 0.0000065 次計算(已經通膨調整)。到了 2024 年,Google 的 Cloud TPU v5e 晶片,每 1 美元已能提供每秒 1300 億次計算。(大家可以自行算算這中間通膨幾倍。)

計算能力性價比隨時間的變化(截自《奇點已近》)
算力的巨幅提升,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樣貌。以我自身的經驗來說,小學時還只有 Nokia 手機,網路要靠撥接;而如今,幾乎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透過智慧型手機連上網。
書中甚至認為,當前的經濟統計方式根本無法準確反映資訊科技的成長。原因在於,許多極具價值的服務是免費的(例如搜尋引擎或社群網路);即便要付費,也比過去便宜得多。只要擁有一台智慧型手機,你就能獲得幾十年前最先進的電腦也無法提供的功能。庫茲威爾甚至強調,即便你的薪資成長緩慢或停滯,你能買到的算力仍比二十年前高出數萬倍。換言之,傳統的經濟統計數據,根本無法完整反映人類生活的改善。
或許有人會質疑:「科技又不能吃,不能穿,也不能住啊!」沒錯,但庫茲威爾認為,這一切都將在未來十幾二十年內徹底改變——原因就是 AI。
和其他技術一樣,AI 的發展同樣遵循指數式規律。隨著算力的躍升,AI 的能力也迅速增強。庫茲威爾甚至斷言:任何一種技能,只要能產生足夠清晰的回饋資料,就能被轉化為深度學習模型,進而推動 AI 超越人類的能力。
因此他相信,我們正邁向一個新的時代:食物與衣服等商品,不僅會因資訊科技而更經濟,甚至本身也會成為資訊科技產品。因為自動化與 AI 將主導生產,使資源與成本快速下降。換言之,這些商品也將出現如同資訊科技領域般的「高通縮率」。
舉例來說,3D 列印能讓衣物或房屋的成本大幅下降;垂直農業能降低糧食的生產成本;再生能源的進展則能讓人類不再擔心能源匱乏。簡單來說,在加速回報定律的助力下,我們正處於指數式成長曲線的急速上升段——一個 AI 主導的美麗新世代即將來臨,奇點已近。正如書中所言:
我們的進步不斷加速,過去幾十年取得了重大成果,未來幾十年將經歷深刻演變。這種不斷加速的進步將猛力推動我們前進,結果將遠遠超越我們現在所能想像的。
【AI之優】
看完前面的內容,你可能會想:把 AI 講得這麼神,真的有那麼厲害嗎?如果你問庫茲威爾,他一定會回答:「沒錯,就是這麼神!」
書中談到許多 AI 發展的可能性,讓我腦洞大開。這裡挑兩個重點和大家分享。
〔突破智能極限〕
本書的一個核心論點是:AI 將會徹底重塑人類的智能。
前面提到,AI 在未來將在各個領域超越人類,但這僅是開端。庫茲威爾認為,AI 不僅能在特定「能力」(如下圍棋)擊敗人類,更能在不久的將來完全「模擬」人腦。
我們的大腦是透過神經元與皮質模組產生認知能力,而這樣的神經元發射模型,很快就能以 AI 加以模擬。接著,這系統還能與人腦「連線」。例如,目前已有研究嘗試將「神經顆粒」植入大腦,建立新的「皮質內部網路」,進而發展出所謂的「腦機介面」。換言之,我們將獲得一顆「雲端大腦」。透過把新皮質的上層連結到雲端,人類將大幅拓展思維,迎來心智上的大爆發。
一旦發展到這一步,人腦將不再受制於胎兒顱腔的物理大小,而能在資訊尺度上無限擴張,並以遠超生物組織的速度處理資料。最終,我們的智能將擴大數百萬倍——這正是庫茲威爾定義的奇點核心。
在他眼中,AI 不會成為人類的競爭對手,而是我們的「延伸」。也正因如此,他對未來科技充滿樂觀,深信人類將聰明到超越當下的想像,許多棘手難題也將迎刃而解。
我們的大腦將為突破當前的物理限制
〔突破年齡極限〕
除了智能的突破,AI 還能強化我們的身體。簡單來說,庫茲威爾認為,AI 將使人類邁向「長生不老」。
舉例來說,AI 能協助我們對抗新型病毒。事實上,近年在 AI 輔助下,藥物與疫苗的研發速度已明顯加快。除了開發,AI 還能加速臨床試驗的模擬,大幅縮短驗證時間。甚至臨床醫療 AI 也能直接派上用場,像是分析放射影像,甚至執行手術。
更進一步,AI 還能直接「改造」我們的身體。透過人工智慧,我們可以系統性地探索所有遺傳組合,找到最理想的基因特徵,甚至包含自然演化中不會出現的特徵,創造出更強健的人類。聽起來很屌對吧!但庫茲威爾還提出更大膽的設想:將 AI 與奈米技術結合。一旦實現,人類將能一個分子一個分子地重新設計與建構大腦與身體,徹底突破生物器官的極限,並持續延長壽命。
在他看來,最有前景的方案,是將奈米機器人送入人體,修復器官損傷、對抗病毒。它們不只被動治療,還能主動預防問題,例如調節荷爾蒙、營養物或氧氣,全面維護並優化身體狀態。若真能做到這點,許多足以致命的疾病將不復存在。
庫茲威爾甚至大膽預言,人類在 2030 年前後將達到「長壽逃逸速度」——也就是每過一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就會延長超過一年。換句話說,「長生不老」這個古老的夢想,正逐步邁向現實。
長生不老將成為可能
【AI之憂】
談完光明面,當然還是得平衡報導一下,談談 AI 發展所可能帶來的隱憂。這裡同樣挑兩點來和大家分享。
〔人被取代〕
關於 AI 發展,最常被提及的擔憂,就是人類會被「取代」。
牛津大學在 2013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分析了在 2030 年代初可能受到 AI 衝擊的七百種職業。結果顯示,自動化可能性高達 99% 的職業包括電話行銷員、保險核保人員等;而有超過一半的職業,其自動化的可能性也高於 50%。
當然,這並不是人類第一次因科技進步而面臨失業風險。早在兩世紀前,織布工的飯碗就被動力織布機搶走;汽車的出現,也讓馬車伕的駕馭技能瞬間失去價值。然而,每一次的科技爆發同時也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這也是為什麼庫茲威爾對此仍抱持樂觀態度,因為他相信新出現的職位將多於被淘汰的職位。
不過,他也承認許多人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這次的 AI 革新與過往有一個關鍵差異:AI 可能完全排除人類的參與。過去的織布機或汽車,依然需要人操作,甚至還因此誕生了新的職業,如 F1 賽車就需要龐大的研發團隊。
但 AI 的情況卻不同。如前面提到的,只要給予足夠的資料訓練,人工智慧就能在許多領域超越甚至取代人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便認為,隨著自動化持續擴張,贏家與輸家將不可避免。一名因自動駕駛而失業的司機,並不會因整體社會生活品質提升而感到慰藉,因為他的個人生活其實惡化了。
關於這個發展難題,我就先在此打住。我在〈生成式AI來襲,人類會被取代嗎?我的6個思考點。〉一文中曾提出更完整的看法,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AI 可能會害人失業
〔生物武器〕
前面提到奈米生物技術能夠大幅改善人類健康,但這樣強大的技術同樣可能衍生出反面——生物武器。比方說,能投放毒藥的微型無人機;又或者能混入水中或霧氣中,進入人體後從內部加以摧毀的奈米機器人。
其中一個最常被討論的最壞情境,就是所謂的「灰蠱」——自我複製機器人持續消耗碳基物質,並將其轉化為更多自我複製機器,最終引發失控的連鎖反應,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質全部轉化殆盡。灰蠱的出現,可能源自意外或惡意行為。不論原因為何,一旦奈米機器人陷入失控的自我複製,對世界將帶來毀滅性影響。
目前能用來抵禦灰蠱的方式之一,是設計出「藍蠱」奈米機器人來反制。庫茲威爾認為,只要確保「好的」奈米機器人能先一步擴散至全球,就能在失控的連鎖反應爆發之前偵測並糾正問題。因此,他判斷灰蠱大災難真正發生的可能性並不高。
生物武器將是 AI 時代的一大隱憂
【總結】
快速總結一下。首先,我們正處於世界發展六個階段中的第四階段,並即將邁入第五階段,也就是所謂的「奇點」;推動這一切的核心,是「加速回報定律」,它透過正向回饋驅動,使人類科技以指數式的速度發展;最後,AI 的發展既有光明也有陰影,一切仍在未定之數。正如庫茲威爾所言:
如果我們能夠有效應對這些進步帶來的科學、道德、社會和政治挑戰,那麼到了 2045 年時,我們將極大地改善地球上的生活。但如果我們失敗了,我們是否生存下去也將成為問題。
【後記】
這真的是一本讓我腦洞大開的書!許多 idea 都遠遠超出了我的原本想像與認知。我早知道 AI 將會顛覆很多事情,但真沒料到,它能顛覆的層面竟如此之廣。
除了廣泛討論 AI 與科技發展之外,我也特別喜歡書中第三章〈我是誰〉中關於「哲學」層面的思考。像是:如果我們的大腦可以雲端化,那麼「自我」還存在嗎?腦機介面下的決策,到底是人還是 AI 做出的?甚至更極端地——如果有一天能完整複製出一個「第二個我」,那它還是我嗎?礙於篇幅,這些引人深思的問題,就留給大家自行在書中探索吧!
不過,這本書有個點我比較不認同,就是庫茲威爾實在太樂觀了。
庫茲威爾無庸置疑是一位徹底的「樂觀主義者」,他筆下的未來幾乎是一片光明。他相信,世界的每個面向都在往更好的方向前進;而在 AI 的助拳下,人類文明將會迎向一個無與倫比的「美麗新世界」。
雖然書中也提出過一些潛在問題,但最後的結論大多是「大丈夫」。例如,關於 AI 取代人類工作的問題,他相信會有更多新職業被創造出來,即便他也還不知道這些「工作」是什麼。又如,對於科技可能造成的不平等問題,他則將責任歸於「政治」,並樂觀地認為,只要資源足夠,問題自然會消失。書中他甚至這樣比喻:
物資真正充裕時,囤積是毫無意義的。沒有人會為自己囤積空氣,因為空氣很容易獲得,而且足夠所有人使用。同樣的,其他人使用維基百科時,你不會因此少了任何資訊。我們的下一步就是將這種富足延伸到物質世界。
同樣的觀點,他也套用在人類的暴力問題上。他認為,在未來那個過於豐盛的世界裡,暴力將變得毫無必要,因為人類不再需要為了爭奪資源而大動干戈。
這種樂觀,對我來說有點過頭。畢竟,現實往往比我們想像的複雜。科技的確帶來進步,但它同時也可能擴大不平等,甚至製造新的問題。在閱讀時,我總會想起《電馭叛客:邊緣行者》裡那個腦機介面普及、科技高度發展,卻依舊充斥著極端不平等的世界。
我知道,人類世界在許多面向確實變得更好,但科技發展始終是一把雙面刃。縱使人們往往會過度放大其中的負面影響,但這些問題確實真實存在。例如,人類早已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但直到今天,仍有許多人因飢餓而死。因此,對於庫茲威爾筆下那個「美麗新世界」,我並不敢過於樂觀。
所以在這篇文的最後,我想援引台大電機系副教授于天立在推薦序中的一句話,來作為結尾:
本書不僅是對 AI 技術的未來預測,更是一場關於人類與 AI 如何共存的思辨,我建議讀者試著賞開心扉去思考我們是否正走向庫茲威爾所看到的世界。
希望有一天,當奇點真的到來時,我們能站在更好的位置上迎接它。至少,這本書讓我開始更認真去想像未來,並思考我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世界。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