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機
今天想分享的是幾年前在中研院度過的三週見習時光。當時高中開設一門「職業實習」的課程,目的在於讓學生踏入真實的職場,從體驗中摸索、認識,進而靠近自己嚮往的方向。
那時候選擇中研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主要考量有幾點:其一是這跟我想要研究的畢業專題領域相似(有興趣的人歡迎看我的舊食記憶相關文章!)再者我希望透過這個機會到中研院瞧瞧,畢竟未來能進來的機會也不多了(笑),並學習研究方法,同時看看自己是否喜歡研究型工作。
工作內容
三週的見習,不長不短,卻足以讓我從初時的新鮮悸動,慢慢走向日常的熟悉步調。我每天的工作時間為9:00-17:00,工作內容主要分成三部分,禮拜一跟四會由老師的研究助理帶領我們進行資料蒐集,禮拜二跟五將文言文轉譯成白話文,禮拜三則是由教授在台大歷史所的指導學生來帶領我們一起研究古地圖。- 資料搜集
正所謂大海撈針,大概就是指這個工作內容了。教授準備新研究的主題方向與屠狗有關,想了解這個文化或習俗的種種由來。因此,我們所做的就是最前端的研究資料準備,需要從數據資料庫進行關鍵字搜索,這個網站收錄了明清以及民國的報章雜誌,從地方志一直到文人軼事都可以在這邊查到。這些相關報章雜誌我們需要逐一排查,獲取有用資訊,並努力找出最早的年代與相關典故。漸漸上手後,我也學著開始換關鍵查找,也的確有新的發現。

很有研究室的氛圍~第一次體驗多個螢幕工作
- 轉譯
這份工作是需要將民國初期有關「鰣魚」的報章雜誌內容打成文字檔。據說鰣魚因為肉質新嫩美味,從明代開始被當成進貢品。新鮮鰣魚價格不斐,因吃得起鰣魚能顯現一人的身分地位,於是大家爭相購買鰣魚,造成了今日中國沿海鰣魚滅跡的結果。
雖然助理老師已經整理好相關報導,不過一篇報導會有許多主題,因此我需要篩選有關鰣魚的版面並把內容打成文字檔即可。原以為難度不高,但有些文章不是沒有標點符號,就是用字遣詞接近文言文,打了一整天才完成十篇報導,其中有幾篇還是詩。這個工作比想像中更費心力且極耗眼力。

紅色螢光筆記號即為關鍵字「鰣」魚
- 古地圖
主要工作內容便是拿著放大鏡還原明代地圖🔍與其說是還原,倒不如說是「推測」地名或者地標較恰當。因為年代久遠,加上原地圖遭破損,許多地名有字跡滅絕之虞,即便經過數位處理,依然很難辨認。
不得不說,研究古物實在是件耗眼力的工作。除了辨認不易、許多字為異體字(即現今不會使用的字),都需要以字典來回對照,看看這些奇形怪狀的字究竟是異體字還是只是我胡亂拼湊出來的。透過放大鏡觀察地圖,再以字典輔助,如次大小字體頻繁切換,不出五分鐘便備感疲勞。

認真辨認古地圖
收穫
結束短短兩三週的實習後,我當時覺得自己未來應該不會從事研究型工作,因為真的太累了!教授其中一個研究題目,如今八年有餘,他的研究助理在人生軌跡上,已經從碩博班畢業—結婚—懷孕,結果教授的題目都仍在孵化中……這種無法短期獲得成就感的工作,讓我有點挫敗。但換句話說,我同時深刻理解到『學無止境』這句話。
另外,辨別古地圖的工作,其實只是教授用來訓練我們的任務。這部分的研究已經告一段落,並出書成冊。當我翻閱過教授的論文後,才理解何謂因小見大。教授透過一份明代古地圖給的線索,竟然能進一步推測其反映的制度史、環境史和文化史,並挖掘該地自然地理與人文景觀的歷史變遷。實在令我佩服。
最後的最後,當然不免俗的要感謝學校替學生媒合到中研院作為實習單位。非常真誠的說,無論是過去亦或是現在,三週的實習對我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經驗學習。很感謝教授、助理老師、歷史所的學長姐願意耐心教我,並給予試錯空間。相信在許久以後,我仍會記得在南港與中研院發生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