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國三時班導要我們寫一封信給三年後的自己,時間到了她會幫忙寄給我們,但我好像在高一就收到這封信,當時看一看沒太多想法,便隨手放在書桌上,直到今年暑假整理座位時才在書堆裡再度發現它,讀後感慨萬千,原來已經過了三年。
致 十五歲的你:
無意間看見你的來信,一時之間百感交集,於是提筆回信,給三年前的你,也給現在的自己。請放心,現在的我沒有任何立場嫌棄你字醜,看著你工整的文字,對比我美其名曰瀟灑、實則潦草的字跡,實在自愧弗如。或許我已經失去靜下心來,一筆一劃刻出一個個端正方塊字的能力。
令我訝異的還有你那老成的筆調,我試著找出你當時的一些札記作品,感嘆之餘更多的是心疼,還有一陣陣後怕。在本該天真爛漫的年紀,文字裡卻是過於超齡的蒼涼孤獨,在青春期的那些衝撞歲月,你有太多機會走上歧路自傷傷人。
但如我總是慶幸的,過去每一個階段的我,都比現在的自己勇敢許多,幸好有那些近乎偏執的堅持,方能安然走到今日。
不過說實話,隨著年齡增長我深切感受到,一個人在歷經苦難後,心態變得扭曲變態十分合理甚至稱得上正常,而依然心存善念是件多不容易的事。不能否認那個人可能真的擁有一些過人的品格或特質,但其實更多依靠的是上天眷顧的運氣,才能成為鳳毛麟角的倖存者。
所以,請不要因為只看到那些極其罕見的生還者,就認為這個荒唐世界的不合理沒什麼大不了,能走過來的人實在太少太少,沒有必要為了磨礪所謂高尚的人格而合理化那些殘忍的行為。
你在信中問我是否仍是個孤獨的旁觀者?我是,且怡然自得。我喜歡和身邊的世界保持距離,只是為了看清楚更多事物,而孤身一人讓我更加自由,縱使寂寞但也讓我有時間去聆聽自己的聲音。其實人的一生多數時候都是要一個人度過,適應孤獨是個必須養成的習慣,我也相當樂在其中。
至於迎合他人目光的部份,你也知我生性疏懶,這幾年這毛病更加根深蒂固,勉強自己去符合所謂社會期待實在太過於疲憊,況且很多人提出的要求前後矛盾相悖,他們其實也不清楚自己究竟希望的、想要的是什麼。我光是要弄清楚我的想法就需要花費許多心力,哪裡來其他力氣釐清那些七嘴八舌。
被理解和認同對我而言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世上有太多難過和傷心都是來自於渴望被理解,然而往往事與願違,反倒徒增困擾。那還不如從一開始就不期不待,合則來不合則去,我們好像也沒有資格要求別人設身處地為我們著想。
我不認為這是厭世,只是如你我都十分喜愛再三強調的,一個真正成熟的人不會打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大旗到處招搖,而是大隱隱於市,看似隨波逐流,心中卻始終保持一分清明。
如果要我給你留些話,我會想告訴你,不要太早心灰意冷地覺得,這輩子一定會或是一定不會成為什麼樣子,人生說短很短、說長也挺長,而人會長大、會或快或慢的變化,尤其是你,一個還非常年輕的少年,外面的世界很寬廣,有很多空間能容納你的成長。
我不會嘲笑曾經那個純粹簡單、滿懷理想的你,我以過去每個無所畏懼的自己為傲。
十八歲的你 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