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人文酒吧!
這裡專門調製那──風格各異的人生調酒。
每一杯都蘊含著一個人的獨特人生經歷與內心世界。
• • •
今天的限定客座活動邀請到:
精釀啤酒餐酒館 Owner── Clive,
來自「Learn Bar 學吧精釀」。
無論您目前生活狀態是穩步向前,
抑或是迷茫漂泊著,
相信今天的這杯都能帶給您些許力量。
準備好了嗎?
「為您送上今日特調,盡情享用吧!」
都忘了還沒自我介紹。
我是今天的吧檯助手── Nobody,
很高興為您服務。
技術
麥浪中湧起的綿密幸福
如果杯子洗乾淨的話,有泡泡的好看就是,
你喝一口,它(杯壁)就會有 lacing,
喝第二口又有 lacing。
看著杯中純白泡沫向上蓄積擴張,
這一幕足以將暢飲前的期待推升至最高點。
嘴唇浸泡在泡沫中,鼻腔瞬間被香氣填滿,
接著冰涼酒液順勢滑入口中──真痛快!

精釀啤酒上誘人的泡沫層
啤酒上的泡沫多寡各有擁護者,
有人追求黃金比例──泡沫3與酒液7;
有人則希望泡沫越少越好,
遠在歐洲的捷克,甚至有整杯幾乎全是泡沫的喝法。
但泡沫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難道就單單是倒酒角度的差異?
• • •
「為什麼會有泡泡?那是啤酒裡的蛋白質跟啤酒花的 ISO α酸。」
Clive 繼續解釋,「其實在裝桶跟裝瓶前就已經存在。」
原來在釀造過程中,發酵產生大量二氧化碳;
隨著容器開啟後解壓,二氧化碳開始上浮,
過程中吸附酒液裡的蛋白質形成泡沫;
而剩餘蛋白質與啤酒花 ISO α酸,
則讓泡沫更加穩定。
他接著說明,影響泡沫多寡的各種因素,
「泡多泡少,跟侍酒溫度,
以及你說的倒酒角度還有酒精濃度、蛋白質含量、
苦度(啤酒花含量)……等等都有關係。」
例如啤酒花含量較多或侍酒溫度較高時,
理論上也更容易起泡;
反之,酒精濃度越高則不利泡沫形成。
不過泡沫多寡,其實在釀造過程中就已大致底定。
• • •
大家可能都喝過油脂含量較高的熱湯,
即使放置一段時間後依舊燙口。
那表層油脂就好比蓋子一樣,
讓下方熱湯不易散失溫度。
這與啤酒表層的泡沫有一曲同工之妙。
上方泡沫形成阻絕,
延緩酒液接觸空氣後造成的氧化,並將鮮度拉長;
同時,泡沫有助於啤酒釋放香氣,
也增添圓潤滑順口感。

泡沫層是精釀啤酒鮮度的守護者
• • •
Clive 也分享自己對泡沫的喜愛,
「如果杯子洗乾淨的話,有泡泡的好看就是,
你喝一口,它(杯壁)就會有 lacing,
喝第二口又有 lacing。」
甚至還能藉此看出他人總共分成幾口喝完呢!
隨著液面下降,
觀察杯壁上一圈又一圈的雪白絲帶,
讓飲酒多了幾分療癒美感。

每喝一口,啤酒杯內側就會留下殘存的泡沫
現拉精釀啤酒的龜毛
如果你是這種酒頭(可調式啤酒龍頭)的話,
建議最少兩個禮拜到一個月,
一定要清洗一次管線。
所謂清洗管線是你要跑鹼液跟酸液。
在「學吧精釀」,一杯現拉精釀啤酒的美好,
蘊藏著對品質與衛生的堅持。
當你注視著從出酒龍頭緩緩流出的誘人芬芳,
此時酒液正歷經一趟奇幻旅程。

拉精釀啤酒前會先洗杯,除確保衛生,也幫助酒杯降溫

看著現拉精釀啤酒緩緩流出,真讓人等不及品嚐
• • •
藉由CO2 氣瓶,
啤酒桶內的酒液順著出酒管線被推送至出酒頭。
酒液在管線流動時,
透過冷卻設備進行降溫,
除確保飲用溫度冰涼外,也維持酒液新鮮。
然而,長期使用下,
管線中難免沉積蛋白質、酵母與啤酒花渣……等殘留物;
若不定期清潔,輕則影響精釀啤酒風味,
重則引發食安疑慮。
• • •
「我們是 Walk-in 冰箱,它直接就是接出酒頭。
所以我們酒的那一段大部分都還是在冰箱裡。」
Walk-in 冰箱是一種能讓人直接進入的冷藏系統。
因此包括啤酒桶、出酒管線、CO2 氣瓶……等相關設備都可放置其中。
酒液更能在管線中長時間且穩定地預冷與保存。
• • •
Clive 接著提到設備上的清潔,
「如果你是這種酒頭(可調式啤酒龍頭)的話,
建議最少兩個禮拜到一個月,
一定要清洗一次管線。
所謂清洗管線是你要跑鹼液跟酸液。」
真沒想到得要利用如此強效的清潔液,
才能將殘留物有效清除。

學吧精釀的壯觀出酒龍頭
他自己則是每兩週便會清潔管線,
每個月會請廠商做全面性保養。
但日常清潔尚未結束。
「出酒頭每一個月都會拆下來洗,
因為裡面是調節閥嘛。
譬如說你倒的酒是有果肉的,
尤其是加果泥的,很容易卡果肉。」
除此之外,
每日例行公事還包括:接水盤清潔、出酒頭消毒,
消毒完還得塞入「酒塞」,
避免聞香而來的蟲蟲們趁虛而入。
這些光聽就有些繁瑣的必要日常,
對 Clive 而言是再稀鬆平常不過。
但聽在我耳裡卻彌足珍貴。

看到 Clive 仔細擦拭每個清洗完的酒杯,給人一種安心感
• • •
曾有不只一人跟我傳達:外食本來就不太衛生。
這透露出消費者的無力,
只能委屈地默認現況。
我向 Clive 分享,在個人生活經驗中,
似乎從事酒業相關的業者都會特別注重衛生細節。
而他的回應令我莞爾。
「食物應該也要吧?」
產業
用「心」眺望未來
重點是有心啦!
主要是我覺得這個partner想做。
如果他有心想做,那就可以。
今年(2025)3月初,
在臉書的「臺灣精釀啤酒俱樂部」社團看到一篇
開店失敗的心得文。
發文者原先想開一間精釀啤酒吧,
但在評估市場現況、成本考量,
加上營業登記類別上的困境……等因素下,
最終決定將夢想暫時擱置。
• • •
身邊朋友與同事年齡大多介在二至三字頭。
回顧與他們的互動,不論是社群動態,
或者口頭上有關「酒」的話題中,
精釀啤酒都鮮少出現。
音樂祭活動現場也是。
撇除特別以啤酒為主軸的活動(就有可能出現精釀啤酒的身影),
現場販售的啤酒品項多以「商業啤酒」為主。
精釀啤酒在臺灣酒業市場中,
似乎只佔據很小的比例。
Clive 則發現,不同精釀啤酒活動或新品發表會上,
參與者輪廓十分相近,並未觀察到新受眾出現。
即便如此,Clive 仍在 2024年10月 投資了
位於林口的「啉(台語:lim)啉精釀」。
真令人好奇,Clive 發掘到什麼機會點?
• • •
根據林口區公所資料顯示,
2023年 林口區人口數便從 2022年 的 12萬7千多
增長至 13萬2千多 人,
甚至還在 2020年 成為新北市所有行政區中,
查詢新北市民政局截至 2025年六月份 資料,
目前林口區人口數為 13萬7千多人,
並持續成長中。
「那邊的人口結構也比較是小家庭、年輕家庭,」
除了看中人口數穩定成長外,
Clive 也觀察到林口區的人口結構較年輕,
「小朋友可能才小學、幼稚園,相對比較年輕。
所以就是從小培養。覺得這個是有潛力的。」
攤開Google地圖你會發現,
林口的精釀啤酒吧及餐酒館並不多,
的確適合儘早「卡位」;
但他也坦言,
這需要五到十年的耐心耕耘才能在新市場取得成績。
• • •
此時 Clive 道出一個關鍵:
「重點是有心啦!
主要是我覺得這個partner想做。
如果他有心想做,那就可以。」
在開店初期,消費者習性較難預測,
唯有每天勤奮開店營業,
讓附近民眾熟悉你的存在,
口碑才能建立地更加穩固。

學吧精釀每天的酒單都會有些改變
「除了可能偶爾一兩個月公休一天,你就是要一直開下去。」他的語氣十分堅定。
• • •
經營「學吧精釀」讓 Clive 深信:
「持之以恆」極為重要!
即使再好的產品或理念仍需要時間發酵,
最終才有機會釀造出那饒富滋味的「好味道」。
法規缺陷下的住商共舞
我們開店時就已經決定,
樓上不能有住戶,附近不能有住戶。
這個地方很完美,樓上也是辦公室。
「連花博現在也是要求你平日10點要關,
週末到12點。那邊已經很空曠了。
但就是人多到會去附近的超商大聲講話、喝酒,
影響那邊的住戶。」
經由 Clive 分享,
我才意識到這件「住商衝突」的嚴重性。
• • •
圓山花博公園位於臺北捷運圓山站旁,
前身為 1897年 日治時期開園的「圓山公園」,
也是臺灣第一座公園,
後續 2010年 成為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展區。
閉幕後轉型為市民休閒遊憩場所,
同時兼具舉辦活動、市集的功能。
園區另設置餐飲消費區──MAJI 集食行樂。

圓山花博公園內的「MAJI 集食行樂」
在花博公園,你能看見毛孩自在追逐、
民眾運動踏青、情侶你儂我儂、
逛市集與展覽的人潮,還有隨音樂擺動的男女老少。
這裡幾乎能滿足你一天所需,顯見其特殊性。
但約莫在 2024年11月,
附近居民開始出現反彈聲浪。
• • •
第一次前往花博公園大概是 2014~2015年 間,
在 2023下半年 用餐區改版前,也陸續造訪幾次。
其中「MAJI集食行樂」的環境讓人有如置身外國市集與餐酒街,
大家一邊自在聊天一邊吃喝。
而想要隨著大音量音樂舞動的人們,
則會前往一旁的室內店家。
改版後的「MAJI集食行樂」多了些文青感,
也帶入更多派對元素。
戶外區的座椅更適合人們久坐聚集,
晚間還會放下投影布幕播放MTV,
到了週末更有DJ現場放送音樂,
搭上疫情後的娛樂需求大復甦,
人潮明顯上升。
• • •
2024年 年中,陸續出現幾篇社群分享文後,
人潮便急速爆增。
由於「MAJI集食行樂」並未禁帶外食,
不少民眾希望能以較少的飲品花費來享受這裡的夜晚歡騰。
因此附近超商成了「中繼站」。

花博公園附近其中一間引起住戶抗議的超商
幾杯黃湯下肚,部分民眾的擾人言行,
就這樣擴及到超商周遭住宅。
最終引起住家抗議,甚至引發議員關切。
在當時也被臺北市產發局發現,
「MAJI集食行樂」超出合約規範的營業時間。
這不免讓人聯想起過去的「師大商圈」。
莫非住商衝突為勢所必然?
• • •
在澳洲墨爾本就曾發生音樂場館與附近住家的爭端。
現場音樂演出在當地已是個歷史悠久的文化產業,
但開始有新住宅進入此區域後,
住戶便針對表演傳出的噪音表示抗議。
因此導致一個老牌音樂場館 The Tote 在 2010年1月 時被迫停業,
並引發業界與民眾不滿,迫使政府正視問題。
墨爾本政府意識到該產業的經濟重要性後,
於 2014年 推出應對政策──
Agent of Change Principle。
若噪音敏感建物距離音樂場館50公尺以內,
開發商必須提出「噪音緩解」措施。
當地政府也跟業界請益,
好讓隔音與噪音監測能更科學化。
住商衝突才終於減緩。
• • •
「會選在這個點(學吧精釀現址)的原因是,
我們開店時就已經決定,
樓上不能有住戶,附近不能有住戶。
這個地方很完美,樓上也是辦公室。」
Clive 道出當初選址上的顧慮,
也分享曾被投訴的經歷,
「我們開店前,曾經在其他店家看一場足球賽,
是在合法的住商混合區。
一場比賽兩個小時、一個半小時,警察來了三次。
但警察來就只是勸導,因為他也知道這是合法的地方。」
他認為臺灣在都市規劃上有著缺陷,
容易引發商業活動與住家衝突。

學吧精釀樓上與周遭全都是商家
雖然《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規定:
花博公園可於園區內設置面積150平方公尺以下的
飲酒店業,
但其餘相關法條,如《噪音管制法》、
《臺北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都未事先明訂:
此種場域的營業時間、音量控管,
以及內外秩序管理辦法。
因此在法規完善前,
只能仰賴廠商依約自主管理、自治條例增修,
或是民眾檢舉,
雙方才能「暫時」共存

將近晚上9點,「MAJI 集食行樂」人潮漸增
• • •
雖然澳洲墨爾本的案例無法與花博公園相提並論,
不過可觀察出:政府必須深度了解各方需求,
並從中找出能讓彼此共存的根本解方,
而不是一味透過禁止或限制來消弭爭議。
畢竟花博公園有著彌足珍貴的多元樣貌,無可取代。

花博公園一隅全景
• • •
最後,再次感謝您蒞臨「人文酒吧」,
如果有任何收穫與建議都歡迎與我分享喔!
我是 Nobody,期待再次與您相見。
還喜歡這篇的內容嗎?
不妨也來看看上集喔!
《Learn Bar 學吧精釀|創辦人 Clive:專賣自釀的臺灣日常–上》
• • •
企劃/訪問/撰文/設計/拍攝:
林晉葳(Nobody)
❇︎ 合作聯絡 ❇︎
不限產業或產品類別皆可討論
人物專訪|文案發想|內容企劃|
SEO優化|網站UX優化
➤ nobodymatters.lcw@gmail.com
❇︎ Learn Bar 學吧精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