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

含有「威權」共 10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稱普丁「不是獨裁者,而是人民選出來的」,並說中國軍機繞台「是在保護台灣」。這番言論在國內引發譁然,但真正值得關注的,並非她個人的政治立場,而是這樣的語言背後,折射出台灣社會在認知戰之下的裂縫。這不只是一場口水戰,而是一場潛行多年的語言與信念的戰爭。
Thumbnail
林漢清-avatar-img
10 小時前
嗨,晚安!她的出線,欸!不想汙辱己字!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10 小時前
林漢清 她用似是而非的語言和政治邏輯,企圖污染台灣社會的認知,必須聲討。😐🤔
本文藉由朱立倫將賴清德比擬為希特勒的事件,探討政治語言中極權概念的泛化與貶值現象。文章進一步延伸至臺灣華語教會,指出教會在面對轉型正義議題時的淡化、扭曲或沉默,呼籲教會應誠實面對歷史,進行公開反省,並重新詮釋「順服」的神學,以批判不義體制,同時在語言運用上謹慎精確,避免情感操控與類比謬誤。
Thumbnail
在東亞社會,威權教育不僅是一段歷史記憶,更是一種延續至今的心理結構。它不僅形塑了家庭與學校的權力關係,也深深滲透進職場文化,成為壓迫與歧視的隱形根源。從「孩子不可以頂嘴」到「員工不可以辯解」,這條權力的延長線,構成了許多人日常中無形的枷鎖。
牛津大學教授、挪威社會學家斯坦.林根(Stein Ringen)於2016年出版的《完美的獨裁:21世紀的中國》(The Perfect Dictatorship: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由香港大學出版社發行,全書208頁。作為作者首度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著作。
Thumbnail
當中國試圖以強勢手段鞏固政權與民族敘事,其內部結構卻愈加類似一戰前的奧匈帝國:權力集中、族群矛盾、軍事擴張與社會失衡並存。急於以「統一」之名解決台灣問題,不僅難以挽回合法性,反可能成為威權體系崩解的催化劑。
Thumbnail
在我收藏的郵票冊中,有一枚票面新台幣0.4元的蔣介石軍裝照郵票,始終靜靜地躺在集郵册裡。在圖像中,他身著戎裝,胸前別著勳章,目光遙望遠方,神情中帶著一種莊嚴而旦自信、堅定。 其背景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迎風而飄展,天空有戰機掠過。整幅畫面簡潔而充滿張力,仿佛濃縮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
Thumbnail
林漢清-avatar-img
2025/10/10
嗨,晨安!想名利將心作祟!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10/11
林漢清 漢清早安~歡迎瀏覽~
張超英在日治時期出生,歷經臺灣近現代史的轉折,見證臺灣從專制走向民主的歷程。作為一名始終堅持原則的「官場外的自由人」,他雖身為公務員卻未選邊站,一生為臺灣的民主、自由和人權奮鬥。
Thumbnail
翻開〈全面控制〉,白色恐怖下的戒嚴、軍事審判、情報監控與思想箝制如影隨形,社會被恐懼緊緊束縛。即使民主已成,街頭銅像、校園建築和心中烙印仍提醒我們:自由不是理所當然,而是歷經痛苦換來的成果。閱讀歷史,不只是回望過去,更是提醒我們珍惜今日的民主,勇敢面對威權的餘痕。
Thumbnail
  不只是說在2025年的現在,突然回頭去紀念「臺灣光復暨金門古寧頭大捷」和「孔子誕辰」非常難令現代台灣人感到共鳴;在這個時間點上,以國家的威權去新增任何一個新的國定假日、要求全國人民因此改變生活步調,這樣的做法本身就與民主時代的精神背道而馳。
秋本正平-avatar-img
2025/09/29
同感。
失業率數字究竟意味著什麼,氣候數據是否可信,哪些民調是「假」的,哪些才是真的。然後裂縫擴大。我們開始不僅爭論事情的意義,甚至爭論事情是否發生過。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