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
含有「威權」共 10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2025/11/02
時事見聞|從鄭麗文到台灣的鏡子:當認知戰滲入政治語言
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稱普丁「不是獨裁者,而是人民選出來的」,並說中國軍機繞台「是在保護台灣」。這番言論在國內引發譁然,但真正值得關注的,並非她個人的政治立場,而是這樣的語言背後,折射出台灣社會在認知戰之下的裂縫。這不只是一場口水戰,而是一場潛行多年的語言與信念的戰爭。
#
鄭麗文
#
德國之聲
#
中國國民黨
11
3
林漢清
10 小時前
1
嗨,晚安!她的出線,欸!不想汙辱己字!
1
李建崑
發文者
10 小時前
1
林漢清 她用似是而非的語言和政治邏輯,企圖污染台灣社會的認知,必須聲討。😐🤔
1
神學,不確定式
2025/10/30
福音不問政治?還是教會不敢問歷史?
本文藉由朱立倫將賴清德比擬為希特勒的事件,探討政治語言中極權概念的泛化與貶值現象。文章進一步延伸至臺灣華語教會,指出教會在面對轉型正義議題時的淡化、扭曲或沉默,呼籲教會應誠實面對歷史,進行公開反省,並重新詮釋「順服」的神學,以批判不義體制,同時在語言運用上謹慎精確,避免情感操控與類比謬誤。
含 AI 應用內容
#
德國在台協會
#
基督徒
#
信仰
7
留言
wei75631的沙龍
2025/10/26
從教室到辦公室:威權教育如何延伸成職場歧視
在東亞社會,威權教育不僅是一段歷史記憶,更是一種延續至今的心理結構。它不僅形塑了家庭與學校的權力關係,也深深滲透進職場文化,成為壓迫與歧視的隱形根源。從「孩子不可以頂嘴」到「員工不可以辯解」,這條權力的延長線,構成了許多人日常中無形的枷鎖。
#
威權
#
教育
#
孩子
3
留言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2025/10/18
書評書序|《完美的獨裁:21世紀的中國》——從權力政治到社會控制的深層透視
牛津大學教授、挪威社會學家斯坦.林根(Stein Ringen)於2016年出版的《完美的獨裁:21世紀的中國》(The Perfect Dictatorship: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由香港大學出版社發行,全書208頁。作為作者首度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著作。
#
中國
#
出版
#
獨裁
8
留言
島國觀察室
2025/10/15
帝國的幻象與現代威權|奧匈帝國解體與中共政權穩定性的比較政治分析
當中國試圖以強勢手段鞏固政權與民族敘事,其內部結構卻愈加類似一戰前的奧匈帝國:權力集中、族群矛盾、軍事擴張與社會失衡並存。急於以「統一」之名解決台灣問題,不僅難以挽回合法性,反可能成為威權體系崩解的催化劑。
#
方格新手
#
不懂就問
#
政權
2
留言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2025/10/10
浮生漫錄|由蔣介石郵票説起--中華民國建國114年國慶感言
在我收藏的郵票冊中,有一枚票面新台幣0.4元的蔣介石軍裝照郵票,始終靜靜地躺在集郵册裡。在圖像中,他身著戎裝,胸前別著勳章,目光遙望遠方,神情中帶著一種莊嚴而旦自信、堅定。 其背景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迎風而飄展,天空有戰機掠過。整幅畫面簡潔而充滿張力,仿佛濃縮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
#
蔣介石
#
郵票
#
中華民國
12
9
林漢清
2025/10/10
2
嗨,晨安!想名利將心作祟!
2
李建崑
發文者
2025/10/11
1
林漢清 漢清早安~歡迎瀏覽~
1
談點歷史料 Film and History+的沙龍
2025/10/04
《宮前町九十番地》:打破外交孤立,搭起台日交流的橋樑
張超英在日治時期出生,歷經臺灣近現代史的轉折,見證臺灣從專制走向民主的歷程。作為一名始終堅持原則的「官場外的自由人」,他雖身為公務員卻未選邊站,一生為臺灣的民主、自由和人權奮鬥。
#
日治時期
#
外交
#
威權
1
留言
自由台灣
2025/10/03
《心靈書房》全面控制:總體檢蔣介石獨裁統治及其影響——走過威權陰影 從白色恐怖到自由之路
翻開〈全面控制〉,白色恐怖下的戒嚴、軍事審判、情報監控與思想箝制如影隨形,社會被恐懼緊緊束縛。即使民主已成,街頭銅像、校園建築和心中烙印仍提醒我們:自由不是理所當然,而是歷經痛苦換來的成果。閱讀歷史,不只是回望過去,更是提醒我們珍惜今日的民主,勇敢面對威權的餘痕。
#
蔣介石
#
威權
#
白色恐怖
2
留言
前圖紙的沙龍
2025/09/28
被突來假日打亂步調的一個月
不只是說在2025年的現在,突然回頭去紀念「臺灣光復暨金門古寧頭大捷」和「孔子誕辰」非常難令現代台灣人感到共鳴;在這個時間點上,以國家的威權去新增任何一個新的國定假日、要求全國人民因此改變生活步調,這樣的做法本身就與民主時代的精神背道而馳。
#
前圖紙
#
國定假日
#
十月
4
1
秋本正平
2025/09/29
1
同感。
1
開域空間讀書會
2025/09/23
【哲學思辨】《2+2=?》
失業率數字究竟意味著什麼,氣候數據是否可信,哪些民調是「假」的,哪些才是真的。然後裂縫擴大。我們開始不僅爭論事情的意義,甚至爭論事情是否發生過。
#
事實查核
#
數學
#
真相
1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