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母親是宿命還是幽魂?從一起殺嬰案看母性的複雜:《聖奧梅爾殺嬰案》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當母性與宿命及幽魂交織,她殺的只是她的孩子嗎?

北法小鎮聖奧梅爾的法庭上,一名年輕文學教授、小說家哈瑪(Rama,凱伊傑・卡加梅 飾演),為了為一部改編自希臘神話美狄亞的作品取材,而出席旁聽一起轟動各界的黑人女性殺嬰案:一名來自塞內加爾的年輕黑人女性蘿倫斯・柯利(葛絲拉基梅蘭達 飾),被控遺棄她 15 個月大的女兒於漲潮的海岸溺斃身亡。隨著庭審的進展,母親的大膽自白與證人們的片面證詞,不僅讓場面陷入膠著,更動搖著哈瑪的信念。

《聖奧梅爾殺嬰案》是紀錄片導演愛麗絲迪歐普(Alice Diop)的首部劇情長片,取材自「Fabienne Kabou 殺嬰事件」,並以法庭紀錄為基礎,融合紀錄片、紀錄劇場等元素,重演被告猶如劇場表演般的口供。2016年,法比安娜・卡布(Fabienne Kabou)被控謀殺她僅僅一歲多的女兒。出席卡布審判的愛麗絲對這起故事深深著迷,決定將其改寫為一個關乎種族、母性、情感撕裂後又縫合的故事,透過被告蘿倫斯的自白,呈現真實人類經驗中的暴力與奇異。

raw-image

隨著片中審訊的進行,觀眾將逐漸了解這位謎樣移民女性——包括她的出身、「不說母語而是一口流利法語」的家庭教育、她對哲學的熱愛、她與大上自己二十多歲的白人男性的愛情,都隨著法庭上的詰問一一浮現。諷刺的是,我們了解作為「平凡人」的她,卻越來越難理解她犯下殺嬰案的動機或真相。

對於犯罪本身,她用一種條理清晰、措辭高雅且文法無誤的法語進行陳述,並堅稱殺人不是出於她自己的邪惡或情緒不穩定,而是遭巫術和惡魔蠱惑的作為。

電影本身與紀實不同的是,我們在《聖奧梅爾殺嬰案》中有了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法官(Valérie Dréville)、多疑的檢察官(Robert Cantarella)和開誠佈公且擅於雄辯的辯護律師(Aurélia Petit)。詰問的過程中,也大量引用了心理學、倫理學和人類學的文本,試圖理解這起不合理的犯罪,讓本片不只呈現冷冰冰的法庭現場,也染上一抹人文色彩。

迪歐普在忠實呈現蘿倫斯平靜而挑釁的證詞之餘,亦加入了哈瑪這位懷孕的大學教授,她參與審判,凝視殺嬰的被告,同時在審判過程中整理複雜的情緒,思索自己即將成為母親的矛盾情緒,同時回憶起童年時的親子關係。

和哈瑪一樣,被告蘿倫斯也有塞內加爾的背景;和哈瑪一樣,她受過良好的菁英教育,講著一口「高雅的法語」;像哈瑪一樣,她疏遠了她的母親;像哈瑪一樣,她有、或者曾經有過一個白人伴侶。

raw-image

隨著劇情的推進,蘿倫斯人生的細節揭開,她在庭上的「表演」卻對哈瑪產生了深刻又不安的影響。哈瑪是一位小說家,一位同樣擁有非洲背景、同樣努力融入法國精英圈子的女性。第一階段的審訊結束後,哈瑪在庭外與蘿倫斯的母親奧黛爾(Odile,Salimata Kamate 飾演)聊了起來。

奧黛爾馬上看出哈瑪正處於懷孕早期,那種女人般的敏銳直覺幾乎很難相信她對親生女兒懷孕的這件事一無所知。她向哈瑪吹噓蘿倫絲的博學與優雅,甚至買了每份刊登此案故事的報紙,就像一個慶祝兒女獲得拼字比賽冠軍的驕傲母親。

透過哈瑪的眼睛,我們幾乎可以推斷,奧黛爾在她女兒的生活中是一個壓迫又疏離的存在,而這點使得身為旁觀者哈瑪產生一種難受的共感。原來在哈瑪的記憶中,母親一直是個遙遠、悲傷、近乎沉默的存在,是一個「破碎的女人」。

電影運用這兩位女性的人生對照,拋出一連串關乎種族、關乎文化、關乎性別,甚至關於殖民主義的提問。議題看似複雜,導演愛麗絲卻強調,她拒絕在電影中加入某種政治正確的呼籲,片中的主要角色也不是社會問題或失敗的化身。

「可以確定的是,這兩位女性都經歷了情感上的磨難,都正面臨著無以名狀的生存難題。」

《聖奧梅​殺嬰案》是一部充滿話語的電影,但若引用主角蘿倫斯仰慕的哲學家維根斯坦的說法:「對於不能談論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確實,哈瑪和蘿倫斯的痛苦就像一種秘密語言,一種無法被轉譯的失落語法,只能在他們時而平靜、時而空洞、時而矛盾的臉上讀到。

《聖奧梅​殺嬰案》選擇用一個相當詩意、卻令人痛苦的寓言結尾。還記得最後一段詰問嗎?蘿倫斯的辯護律師分享了這麼一段故事:

蘿倫斯曾經夢見那位未能活過兩歲的女兒,出現在她的牢房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夢呢?原來母親懷孕期間,DNA 與細胞會轉移至胎兒,同樣的,胎兒的一部分也會轉移至母體。彼此的印記會在兩者的身上存留,甚至伴隨一生——母親與小孩因而互相交織,永遠糾纏在一起。而這是科學能夠證實的。
「科學家稱這些細胞為奇美拉細胞。奇美拉是一種古希臘的異種怪獸,擁有獅頭與羊身。我們女人都是奇美拉呀,我們的身上有母親也有女兒的痕跡,我們都是怪獸,但是具有人性的怪獸。」

目睹著審判的哈瑪,最後選擇與記憶中那位「好像不愛自己」的母親和解。場景回到電影之初,我們聽到蘿倫絲在法庭中焦躁的喘息。而當故事接近尾聲時,耳邊卻傳來三個生命的呼吸。

母性是宿命或是幽魂?電影並沒有給我們明確的答案。於空蕩蕩的法庭中流轉的命題,只能留待觀眾自己解讀了。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୭ ✧ ˚. Sydney 電影羅曼死的沙龍
8會員
9內容數
2023/08/05
再沒有比此時此刻更適合去談論一部關於原子彈的電影了。 1945 年,人們借當代普羅米修斯之手開啟潘朵拉之盒,一只被視若救贖的原子彈落下,在那之後的五六十年,更聰明的武器出現,也是在那之後,人類開始自詡為神。 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違背神的旨意,悄悄盜取天火送予人類,為地球帶來文明;卻也觸怒了天神
Thumbnail
2023/08/05
再沒有比此時此刻更適合去談論一部關於原子彈的電影了。 1945 年,人們借當代普羅米修斯之手開啟潘朵拉之盒,一只被視若救贖的原子彈落下,在那之後的五六十年,更聰明的武器出現,也是在那之後,人類開始自詡為神。 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違背神的旨意,悄悄盜取天火送予人類,為地球帶來文明;卻也觸怒了天神
Thumbnail
2023/06/19
近期台灣 #MeToo 議題狂燒,風暴從權力中心的政治界蔓延至文壇樂壇、藝文界,甚至是學術界。這把星星之火從何而來?則不能不提五月初 Netflix 上檔的政治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劇中細膩刻畫了女黨工屢遭性騷擾,卻未能透過性平申訴管道發聲的困境。
Thumbnail
2023/06/19
近期台灣 #MeToo 議題狂燒,風暴從權力中心的政治界蔓延至文壇樂壇、藝文界,甚至是學術界。這把星星之火從何而來?則不能不提五月初 Netflix 上檔的政治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劇中細膩刻畫了女黨工屢遭性騷擾,卻未能透過性平申訴管道發聲的困境。
Thumbnail
2023/06/04
一對雙胞胎於母親過世後,在公證人幫助下揭開生前有著謎樣身世的母親遺囑。信中要求他們前往中東,尋找素未謀面的父親以及從未聽聞過的兄長。從小在加拿大成長的兩人,對於憂鬱又疏離的母親的過去一無所知。哥哥西蒙最初拒絕遺囑的指示,妹妹珍則對死前表情總是悵然若失的母親感到疑惑,於是她決定憑藉微薄的線索,前往母親
Thumbnail
2023/06/04
一對雙胞胎於母親過世後,在公證人幫助下揭開生前有著謎樣身世的母親遺囑。信中要求他們前往中東,尋找素未謀面的父親以及從未聽聞過的兄長。從小在加拿大成長的兩人,對於憂鬱又疏離的母親的過去一無所知。哥哥西蒙最初拒絕遺囑的指示,妹妹珍則對死前表情總是悵然若失的母親感到疑惑,於是她決定憑藉微薄的線索,前往母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人生是四通八達的道路,女性自出生的選擇往往就比男性少,成長過程至成年更會被周遭逐漸限縮,如果再加上種族歧視、移民身份、菁英主義的限制,不知不覺,就會被逼到窄巷,關進不見天日。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再讀)
Thumbnail
  如果人生是四通八達的道路,女性自出生的選擇往往就比男性少,成長過程至成年更會被周遭逐漸限縮,如果再加上種族歧視、移民身份、菁英主義的限制,不知不覺,就會被逼到窄巷,關進不見天日。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再讀)
Thumbnail
北法小鎮聖奧梅爾的法庭上,一名年輕文學教授、小說家哈瑪為了為一部改編的希臘神話美狄亞作品取材,而出席旁聽一起轟動各界的黑人女性殺嬰案:身為塞內加爾移民的蘿倫斯,被控遺棄她15個月大的女兒於漲潮的海岸溺斃身亡。隨著庭審的進展,母親的大膽自白與證人們的片面證詞,不僅讓場面陷入膠著,更動搖著哈瑪的信念。
Thumbnail
北法小鎮聖奧梅爾的法庭上,一名年輕文學教授、小說家哈瑪為了為一部改編的希臘神話美狄亞作品取材,而出席旁聽一起轟動各界的黑人女性殺嬰案:身為塞內加爾移民的蘿倫斯,被控遺棄她15個月大的女兒於漲潮的海岸溺斃身亡。隨著庭審的進展,母親的大膽自白與證人們的片面證詞,不僅讓場面陷入膠著,更動搖著哈瑪的信念。
Thumbnail
在法國社會的精英主義底下,不少移民家庭為了讓下一代有更好的生存,從小逼孩子只專注學法語。柯利就是,她自幼在塞內加爾被父親禁止說母語,所以她無法跟母親講母語,無法跟同儕親近,也無法學習自己的文化。
Thumbnail
在法國社會的精英主義底下,不少移民家庭為了讓下一代有更好的生存,從小逼孩子只專注學法語。柯利就是,她自幼在塞內加爾被父親禁止說母語,所以她無法跟母親講母語,無法跟同儕親近,也無法學習自己的文化。
Thumbnail
記得小時候曾讀過一本法國小說,但現在甚至想不起來作者是誰,也不知道是不是有名的著作,只記得那是一本自傳小說。講的是母女間微妙的感情,作者的媽媽總有意無意的讓她自我感覺不良,那不是一部很有故事性的小說,只是在敘述母女間的感情,有種緊張的氛圍,最後媽媽自殺身亡⋯⋯
Thumbnail
記得小時候曾讀過一本法國小說,但現在甚至想不起來作者是誰,也不知道是不是有名的著作,只記得那是一本自傳小說。講的是母女間微妙的感情,作者的媽媽總有意無意的讓她自我感覺不良,那不是一部很有故事性的小說,只是在敘述母女間的感情,有種緊張的氛圍,最後媽媽自殺身亡⋯⋯
Thumbnail
對西班牙國寶級導演艾慕杜華慕名已久,但很慚愧,今次是我首次完完整整觀看他的作品Orz 可惜我的悟性及對西班牙的認知太低,我花了一段時間,才稍為疏理到導演為甚麼要用這個故事包裝他對歷史的話語 (下有劇透)
Thumbnail
對西班牙國寶級導演艾慕杜華慕名已久,但很慚愧,今次是我首次完完整整觀看他的作品Orz 可惜我的悟性及對西班牙的認知太低,我花了一段時間,才稍為疏理到導演為甚麼要用這個故事包裝他對歷史的話語 (下有劇透)
Thumbnail
《平行母親》裡的女性角色,明顯已經不如早期《我造了什麼孽》或《我的母親》的喧鬧與悲憤,縱然遭遇欺壓,至此已能過得坦蕩,像雅妮絲兼顧孩子與事業、特蕾莎找到人生新目標、安娜從喪子之痛中撥開陰霾,他們不需要再是男人的僕人與附屬品,悠悠道出當代女性社會地位的轉變與提升。
Thumbnail
《平行母親》裡的女性角色,明顯已經不如早期《我造了什麼孽》或《我的母親》的喧鬧與悲憤,縱然遭遇欺壓,至此已能過得坦蕩,像雅妮絲兼顧孩子與事業、特蕾莎找到人生新目標、安娜從喪子之痛中撥開陰霾,他們不需要再是男人的僕人與附屬品,悠悠道出當代女性社會地位的轉變與提升。
Thumbnail
在這短短不過五分鐘的開場,《失去的女兒》已經置入故事中最重要的意象與象徵──高傲謎樣的教授、連結女兒童年的柳橙、代表不願面對自我的黑夜、以及照亮內心深淵的燈塔。由此,我們也可以預期,整個故事將會是挖掘孤高女教授過往秘密的心靈之旅。
Thumbnail
在這短短不過五分鐘的開場,《失去的女兒》已經置入故事中最重要的意象與象徵──高傲謎樣的教授、連結女兒童年的柳橙、代表不願面對自我的黑夜、以及照亮內心深淵的燈塔。由此,我們也可以預期,整個故事將會是挖掘孤高女教授過往秘密的心靈之旅。
Thumbnail
《女人碎片》(Pieces of a Woman, 2020)雖然是部21世紀的時裝現代電影,卻隱約埋藏《聖經》中的拉薩路復活故事,滿滿乘載著聖經的寓意——原諒與永生。《女人的碎片》以非常幽微又自然的方式,傳遞在聖經中關於原諒與永生的精神,不需要任何一句說教,只消透過瑪莎撿拾生命碎片拼湊自我的過程。
Thumbnail
《女人碎片》(Pieces of a Woman, 2020)雖然是部21世紀的時裝現代電影,卻隱約埋藏《聖經》中的拉薩路復活故事,滿滿乘載著聖經的寓意——原諒與永生。《女人的碎片》以非常幽微又自然的方式,傳遞在聖經中關於原諒與永生的精神,不需要任何一句說教,只消透過瑪莎撿拾生命碎片拼湊自我的過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