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談放鬆——生生之法的緣起(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我說我專教放鬆,不管大人或小孩,任憑一個念頭,當下身心就能進入到深沉的放鬆。很多人不懂,誤以為我口中的放鬆等同於窩在家裡放空或發呆,於是敬謝不敏。今年我預計將私底下耕耘的一切正式端上檯面,舉辦一系列的工作坊和講座,所以是時候在一年之初,好好寫篇文章,詳談放鬆為何物,再細細論述「生生之法」到底是什麼。


我所提的放鬆,是身心的和解。


常人所認定的這個「我」,往往是將肉體視為是意識的延伸,認為意念一動,身體就該跟隨,時常忘記照顧這具乘載意識的容器,理解它的需求。長久下來的誤解,造成身與心的隔閡, 意識只想強加意圖在身體之上,身體則是時不時地以疼痛和疾病發聲抱怨,兩者誰也不聽誰的。在此之後,人再也不思改變,交付習慣為主宰,不管身體有什麼毛病,如何頑冥不靈,也就適應了。如果熬出病了,那就打針吃藥解決,再不行就住院,那些長年培養的壞習慣,說什麼都不願改變。


到了這時候,想要放鬆何其困難。就算坐著躺著什麼都不做,緊繃的身軀仍然不會自然鬆弛,偶然放個長假遠行,失序的作息不會突然恢復正常,


不分晝夜的緊繃之下,人的身心是如何崩壞的呢?對身體而言,首先是肌肉和筋骨的酸軟和疼痛,按摩或針灸好個幾天又再次復發。再來是睡眠飲食失常,想睡卻睡不著,或是睡著了又很快清醒,胃口則是時好時壞跌宕不停,對於食物的味道慢慢感到無感。最後是大病小病不斷,連病因也找不出來。


要放鬆,你得好好地對自己說,放鬆。


不用靠頌缽或精油,不必找人按摩針灸,無需借助任何外力,闔上雙眼,誠心想著放鬆,那麼多年鬆不開來的身體便會頓時放鬆。多給自己一些時間,放鬆的感覺會逐漸沒入肌肉和筋骨,直達神經和血管,最後全身內部的器官都會很有感地鬆開來。


鬆到了這種狀態,意識時不時會放空,偶有念頭升起,自然流淌而逝。


當人抵達了這麼深沉的鬆,很適合用於反思。那些平日的糾結,放不下的人和事,難以管控的情緒,在深度放鬆的狀態下一一拿出來重新檢視,探討前因後果,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感受若變,視角亦會產生變化,本來綑綁著人和事的情緒不再如從前那般強勁剛烈,根深蒂固的成見便會開始鬆動。


很多人在進入深度放鬆後,會立即恍神,宛如打瞌睡一般。這種半睡半醒的狀態,姑且稱之為清眠吧,明明感覺睡著了,卻對外在的變化仍然有感。清眠能在短短幾分鐘裡,令人迅速補回失去的體力。若能妥善運用,好好把握忙碌之間的短暫片刻進入清眠,人就不易過度操勞而虛脫。


有趣的是,從放鬆的那一刻到深度放鬆,中間不用一分鐘,快一點的話,十秒已經足夠。


如此簡單易學的放鬆法,無需器具,不用儀式,當下一念即可,任何人都能立即上手。不管是兩歲小孩或是九十歲老人家,無論有沒有靜坐的經驗,一律無所謂,進到場子裡,或是聆聽錄音檔,都能很快學起來,再經過一些練習就能嫻熟地應用於日常生活。


這種鬆的狀態,在不同派別裡有不同名稱,譬如禪定、無念、心流、臨在,其實說的都是同一件事。我稱其為放鬆,是因為放鬆一詞人人皆懂,即使不懂我口中的放鬆是如何奧妙亦無妨,自覺需要放鬆的人自然會找上門來,不必額外解釋。


我教放鬆已經一年有餘,目前固定學習的人約六十多位,來自各行各業,台灣各地,且正在陸續增加中。


如果對於放鬆感興趣的話,我目前每週三晚上於璞石二樓開課,七點到八點半,歡迎前來體驗,無需事先預約。等到安排妥當,我會公開上半年工作坊的時段,不但教你如何放鬆,同時亦會傳授生生之法的數種基礎法,教你如何輕鬆地練氣養生。對於不住花蓮的人,我會在適當的時機開放錄音檔的連結,歡迎任何人下載練習。


至於生生之法是什麼?容我下篇再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行歌的沙龍
32會員
229內容數
一切由靜坐裡所得,化為文字,如漣漪向外圓擴,盼能在人海裡喚起一聲迴盪。
行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2
放鬆,不僅是為了解開自己內心的糾結,亦是為了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嫌隙,不管再怎麼根深蒂固,到此為止。
Thumbnail
2025/02/22
放鬆,不僅是為了解開自己內心的糾結,亦是為了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嫌隙,不管再怎麼根深蒂固,到此為止。
Thumbnail
2025/02/06
如果放鬆是身心的和解,那麼和解之後,無限的可能性將會開啟。如何將無限的可能性用於身心的和諧與同步,促進意識的流動,開展肉體的潛能,這便是生生之法的基礎運用欲達到的目的。
Thumbnail
2025/02/06
如果放鬆是身心的和解,那麼和解之後,無限的可能性將會開啟。如何將無限的可能性用於身心的和諧與同步,促進意識的流動,開展肉體的潛能,這便是生生之法的基礎運用欲達到的目的。
Thumbnail
2025/02/04
我很少談時事,此後也不例外,今日不能免俗地談一談人生的無常,以及如何從容面對死亡。
Thumbnail
2025/02/04
我很少談時事,此後也不例外,今日不能免俗地談一談人生的無常,以及如何從容面對死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從佛教觀點尋找內心的富足,並非追求物質上的富有。文章提到知足、放下慾望、正念的重要性,以及透過佈施等行為達到心靈富足。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從佛教觀點尋找內心的富足,並非追求物質上的富有。文章提到知足、放下慾望、正念的重要性,以及透過佈施等行為達到心靈富足。
Thumbnail
一段簡文, 與大家分享: “以佛養心,以道養身,以儒養家”。 心態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誰擁有了心理平衡,誰就擁有了健康和長壽。“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何謂“養心”?《黃帝內經》認為是“恬虛無”,即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 據說,魯國人單豹為了養生,獨居
Thumbnail
一段簡文, 與大家分享: “以佛養心,以道養身,以儒養家”。 心態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誰擁有了心理平衡,誰就擁有了健康和長壽。“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何謂“養心”?《黃帝內經》認為是“恬虛無”,即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 據說,魯國人單豹為了養生,獨居
Thumbnail
放生可以長養我們的慈悲心腸。在放生過程中讓我們體會到天地萬物率皆平等,皆有感覺,皆具佛性,皆能成佛的真理,使我們慈悲看待每一條生命並且尊重珍惜!從而在生活中戒殺茹素,護生助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慈悲心看待世界的一切。
Thumbnail
放生可以長養我們的慈悲心腸。在放生過程中讓我們體會到天地萬物率皆平等,皆有感覺,皆具佛性,皆能成佛的真理,使我們慈悲看待每一條生命並且尊重珍惜!從而在生活中戒殺茹素,護生助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慈悲心看待世界的一切。
Thumbnail
不鬆不緊,輕輕鬆鬆 證得佛法,需要輕輕鬆鬆地。 但靜坐修行中所謂的「輕鬆」,並不是指懶散放逸、被動消極那般, 那樣子是無所事事的輕鬆。 這裡所指的是以輕輕鬆鬆的方式精進修行, 也就是將身心放鬆,不過度緊繃或鬆弛。 以鬆緊適中的方式修行吧!很卓越的。 不松不紧,轻轻松松 证得佛法,需要轻轻松松地。
Thumbnail
不鬆不緊,輕輕鬆鬆 證得佛法,需要輕輕鬆鬆地。 但靜坐修行中所謂的「輕鬆」,並不是指懶散放逸、被動消極那般, 那樣子是無所事事的輕鬆。 這裡所指的是以輕輕鬆鬆的方式精進修行, 也就是將身心放鬆,不過度緊繃或鬆弛。 以鬆緊適中的方式修行吧!很卓越的。 不松不紧,轻轻松松 证得佛法,需要轻轻松松地。
Thumbnail
欲是體的事,引發分別與爭占。如果「意」以為己是體,意即會用體的方式帶來感受與情緒,侯王即不是守在自己的位置。 你是「炁」,你跟體的互動是專注於呼吸之間的感受。「吸」時感受生命的「喜」悅,「呼」時其意由複雜而專一,如此「神」得以示「福」。依著「德慮安靜定」的功夫,於無中「定名」即是「謀」。
Thumbnail
欲是體的事,引發分別與爭占。如果「意」以為己是體,意即會用體的方式帶來感受與情緒,侯王即不是守在自己的位置。 你是「炁」,你跟體的互動是專注於呼吸之間的感受。「吸」時感受生命的「喜」悅,「呼」時其意由複雜而專一,如此「神」得以示「福」。依著「德慮安靜定」的功夫,於無中「定名」即是「謀」。
Thumbnail
心無罣礙,方成解脱。 能除煩惱,便是修行。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 Without worry and obstruction, one can attain liberation. Getting rid of defilement is practice. 😄佛館官網立即關注👀
Thumbnail
心無罣礙,方成解脱。 能除煩惱,便是修行。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 Without worry and obstruction, one can attain liberation. Getting rid of defilement is practice. 😄佛館官網立即關注👀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們如此這般地修行,直到心變得平和、寧靜,直到它成為「一」為止。所謂「一」是指「心」全神貫注於呼吸上,不從呼吸上分離開來。心將不再混亂而能夠輕鬆自在,它將會知道呼吸的始、中、末,而且保持繼續不斷地專注在呼吸上。 良因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們如此這般地修行,直到心變得平和、寧靜,直到它成為「一」為止。所謂「一」是指「心」全神貫注於呼吸上,不從呼吸上分離開來。心將不再混亂而能夠輕鬆自在,它將會知道呼吸的始、中、末,而且保持繼續不斷地專注在呼吸上。 良因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