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民主社會中原應屬人民正當權利的罷免案,竟演變成國家調查機關出面偵查的刑事事件,這對國際觀察台灣民主的媒體與學者而言,不啻是一記驚雷。
2025年初,台灣發生一起引發社會關注的事件:政府動用「調查局」——台灣專責國安與重大刑案的機關,介入某立法委員罷免案中「疑似偽造文書」的指控。事件引發了兩極反應,一方面支持者認為應該查明真相,另一方面卻有越來越多的國際聲音指出,這樣的舉措已對台灣民主體制構成實質侵蝕。
國際比較:其他民主國家如何處理罷免與文件爭議?
美國:地方為主,司法獨立在美國,罷免(Recall)制度在加州等州行之有年,相關程序中若出現造假爭議,通常由地方選委會與司法機關處理。聯邦調查局(FBI)不會涉入地方性政治程序除非牽涉重大跨州犯罪,以免干擾政治中立原則。
德國:政黨中立、檢察主導
德國憲法嚴格保障政黨平等與人民基本權利。針對選舉或公民請願(Volksbegehren)程序中出現的爭議,通常由獨立檢察官或選務機關調查,政府部門如情報局(BND)不得干預。
日本:罷免門檻高,偽造文件屬一般警察管轄
日本地方自治法允許罷免,但門檻極高,歷來成功率低。若有違規行為如偽造簽名,由地方警察處理,並經由普通法院審理,極少有國家級情報機構涉入。
台灣的例外:民主制度中的國安工具?
台灣調查局的角色長年與中國間諜、洗錢與重大刑案等議題相關。將罷免案爭議升高為調查局介入,在國際視野下被視為過當動用國家資源、恐嚇民意表達的危險信號。
法國《世界報》(Le Monde)一位專欄作者指出:「當一個本應由地方或司法單位處理的行政爭議,突然成為情報單位的偵查對象,那不僅是民主程序遭到扭曲,更是政治打壓邏輯滲透進國家制度的明證。」
對台灣民主的三大疑慮
- 國安單位下放至政治案件是否造成寒蟬效應?
將罷免案的文件錯誤上綱為刑事國安問題,容易讓基層公民參政者感到恐懼,進而降低公共參與熱情。 - 行政權過度擴張,制衡機制失靈?
調查局隸屬行政院,若未經立法院監督,介入人民自發運動,有違三權分立精神。 - 民主價值受損,影響國際聲譽?
台灣長年自詡為亞洲民主燈塔,卻在言論自由與參政權利上出現退步,恐影響國際對其自由制度的信心。
結語:燈塔的光正在閃爍嗎?
台灣社會內部的政治對立不斷升高,然而在制度的防線上,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立場不同的人民,而是濫用公權力壓制異議的趨勢。無論哪一方執政,當民主機制被行政權操控以壓制公民參與,那不再是民主,而是邁向選舉包裝的獨裁。
國際媒體或許不會日復一日地關心台灣地方選區的罷免動態,但當一個民主國家開始把人民聲音當成「治安風險」或「國安威脅」,民主的光芒,就開始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