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空間這麼重要?
你可能會想:「一隻老鼠,哪需要那麼大空間?」但其實,花枝鼠是一種非常聰明、非常會探索的動物——如果空間太小、通風太差、躲避處不夠,牠們不只會變得憂鬱焦躁,還可能出現健康問題。

上集我們討論了:飼養空間怎麼選?在家中哪裡最好?本集我們將聚焦在「環境與設備」中的第一步:你該用哪一種籠子?放應該買鐵籠還是塑膠整理箱?想自改有什麼風險?這集還會進一步討論尺寸、間距、層架設計與逃脫風險,幫助你在「空間配置」上做出最適合花枝鼠的選擇。

📏籠子類型比較|塑膠箱、鐵籠、自改家具,哪種才適合花枝鼠?
對於一個新手飼主來說,挑籠子很可能是最先遇到的大哉問。不少人會問:「整理箱可以用嗎?」或是「聽說鐵籠比較透氣?」這裡我們就從常見的三種籠型比較表,看看它們各自的優點與潛在問題吧!

📌有趣小知識:
根據研究,比起PC籠,大鼠們更喜歡不鏽鋼籠喔!
原文看更多➡️ Researchgate: Cage position preferences of rats
〈 📐 尺寸到底該多大|你的鼠鼠住得是「小套房」還是「豪宅別墅」? 〉
以目前陪伴鼠建議來說:
- 波士頓救援組織建議:兩鼠最少需 60x60x60 cm(三度空間)或 226000立方公分
- 獸醫教科書建議:一隻成年大鼠的最少建議大小為15-20英吋 x 15-20英吋 x 7-10英吋 (約38-51 cm x 38-51 cm x 18-25cm,長x寬x高),若是母鼠與小鼠同住,則應該為2-3倍大。
- 歐美飼主建議:每隻鼠建議最少 2–2.5 立方英尺(約 56–70L 空間)
換算實例:
若你使用一個 100×50×100 cm 的鐵籠,總容量約 500L,可舒適飼養 4~5 隻鼠(若有多層更佳)。
📌籠子大小計算機:
輸入籠子的長寬高,就可以計算最多能養幾隻鼠鼠了!
這是以一隻鼠43cm x 43cm x 43cm為基準做計算的。
外國網友製作的📊Rat Cage Calculator ~
但請記住:以上都只是「最小」建議空間。並且空間不只是越大越好,而是越「能被使用」越好。有分區、有躲避、有路線、有攀爬、有玩具、有私密角落,才是好的鼠舍。
- 台灣愛鼠協會則建議更大的飼養空間:
- 1隻大鼠建議至少60 x 80 公分(4800 平方公分),最好是80 x 100 公分(8000 平方公分)以上。
- 高度至少為40公分,最好是80公分以上。

⚖️ 成對還是成群?空間怎麼配?
說到花枝鼠該幾隻一起住,有人會想:「是不是一隻比較好照顧?」但如果你曾親眼看過兩隻花枝鼠窩在一起睡覺、互相幫對方抓癢洗臉、玩追逐遊戲,或一起搶一塊餅乾,那麼你大概會同意:她們真的不該孤單生活。
〈 🐭 社交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天性 〉
野外的大鼠(Rattus norvegicus)是生活在群體中的動物,牠們會建立社會階級、分工合作、一起覓食,一起互舔、互靠、互暖。這份天性並不會因為進到人類的家中就消失。根據研究,長期單獨飼養的大鼠會出現更多焦慮、憂鬱與免疫力低下等情況 。甚至在某些疾病模型中,單獨飼養的大鼠癲癇發作的頻率,比起成對飼養的高出許多 。
實驗動物福祉規範已明確指出:若無必要,不應單獨飼養大鼠。對我們這些寵物飼主來說,至少養一對同齡、同性的鼠寶,是給她們基本社交權利的第一步。
〈🧑🤝🧑 成員越多,空間越大 〉
那麼,幾隻比較好?兩隻是起步,三~四隻更能促進社交行為與遊戲行為。但前提是:有足夠的空間。
每多一隻鼠,所需的活動面積就得跟著增加。根據獸醫教科書建議:一隻成年大鼠的最少建議大小為38-51 cm x 38-51 cm x 18-25cm,並提供最基本的層架與躲避空間。
但這只是底線。對於活潑好動的寵物鼠來說,建議目標更寬裕,例如:每隻鼠 2 立方英呎(約 56,000 cm³)的活動空間;以常見籠子尺寸來說,100×50×100 cm 的鐵籠給4隻花枝鼠住,就能養得舒適又快樂。

🏠 小小社群的配置技巧
群體生活的優點,不只是有伴,更能互相學習與社交安慰。但也意味著,籠子設計不能只是「放得下」,還要「分得開」。以下是幾個小技巧:
- 多個藏身處和床位:躲避屋至少一鼠一間,或提供比成員數量更多的躲避點。
- 分開餵食和飲水:建議兩處以上的水源與食碗,避免弱勢個體被排擠。
- 足夠的玩具和豐富的活動:提供多種玩具(例如咀嚼玩具、隧道等)與更換頻率,以減少競爭和無聊。
- 運動空間:鼠鼠成群結隊時會玩追逐和摔跤,因此需要較大的開放式地板。如果籠子高度垂直,請確保籠子內有足夠大的平台,以便兩隻老鼠可以摔跤或互相靠近而不摔倒。滾輪應該非常大(,以容納成年鼠鼠的身體,並且一次只能有一隻老鼠使用一個輪子。我們不太可能給每隻鼠鼠各一個滾輪,所以要確保有其他運動機會(攀爬繩索、迷宮般的隧道、籠外玩耍等),這樣就不會讓牠們閒著。
- 關於滾輪:國際大鼠權威 Debbie Ducommun 建議最低至少直徑25.4公分歐美鼠友建議直徑35 公分以上最佳台灣愛鼠協會建議直徑30公分以上不能用網底滾輪,請務必使用實心滾輪,避免卡爪、bumblefoot等損害
- 多個廁所:廁所與定點排泄若空間允許,可設多處廁所,協助群體維持衛生。
- 高低層設計:增加層架與平台,可讓彼此有「分層活動空間」與暫時遠離他鼠的機會
〈💡 鼠鼠們也有自己的「房間」 〉
人們常說「家不是住的地方,而是可以安心休息的地方」,這句話對花枝鼠也適用。在穩定的群體關係中,她們會自然建立彼此的距離與親密行為。只要空間與設施到位,即使六隻共居,也能和平共處、各得其所。很多研究表明,越多的空間和豐富的活動,不但可以減少攻擊行為,還能改善其身體健康!
我們的工作不是決定誰要當老大,而是提供一個讓她們能選擇靠近與保持距離的環境。
下一段,我們將進一步聊聊「間距、層架與逃脫風險」,讓我們從整體空間再進入實際配置的小細節吧。

🧱 間距、層架與逃脫風險
這些看似細微的設計,其實會直接影響到花枝鼠的安全感、運動表現與呼吸健康。如果你曾經看過一隻鼠在籠邊卡住頭、咬開某處裂縫跑出來…這一段就是你該特別留意的重點。
〈 🔳間距:小洞就是大漏洞!〉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一隻老鼠的頭過得去,身體就一定能鑽過去。」
這句話並不是誇張。實際上,成年花枝鼠的頭顱寬度大概就落在 2.5 公分左右,因此籠條或網孔間的距離,必須低於這個值,否則就是潛在的「鼠出沒」漏洞。
- 對於幼鼠或身形纖細的母鼠,建議使用 1 公分以內的間距(約 0.5 吋)會更安全。
- 如果是自製籠子或改裝通風口,一定要選用堅固不易變形的金屬網,避免鼠鼠將塑膠或薄金屬弄彎或咬出洞口。
這不只是防逃問題,也攸關安全——若鼠頭卡在過大的網格中,反而容易扭傷、窒息甚至骨折。
🔍 根據美國 AFRMA 建議,寵物鼠籠的欄間應低於 1.27 公分(1/2 吋),以避免鼠隻逃脫或卡頭造成傷害。即使是成年鼠,也可能將頭部卡在約 1.9 公分(3/4 吋)的欄間中。
〈 🪟層架與立體空間:鼠鼠的健身房 〉
花枝鼠不像倉鼠喜歡鑽地洞,它們天性擅長攀爬、跳躍與探索「高度差」。
若籠子中只有單層地面,對活潑的鼠群來說就像被關在平面牢籠;但若你提供了多層平台、連結的斜坡與繩索,不僅能刺激運動量,還能減少群居時的擁擠與衝突。
- 合適的層架應該使用實心材質(非鐵網),避免腳掌陷落或造成「足皮炎」(bumblefoot)。如果你的籠子只有金屬網,也可以加上木板、塑膠板或壓克力板等來彌補。
- 放置墊料的平台最好設有 5–10 公分高的邊緣,避免墊料灑落。
- 結合吊床與躲避屋,能讓鼠鼠在不同高度找到自己喜歡的角落,也有利於強弱分開休息。
- 注意有柔軟的著陸點——放置墊子或鋪滿墊料,如果老鼠跳起來或滑倒,它才能輕輕地著陸。
🚨注意!
約2.5個月以下的幼鼠攀爬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不建議使用過高的籠子,且須以柔軟的墊料作為底層,以避免摔傷。
〈 🔐預防脫逃:機靈小逃犯的防線設計 〉
你永遠無法預測一隻有「鑽洞衝動」的鼠,會用什麼方式逃出來。
所以我們能做的,是從設計上做到滴水不漏:
- 門鎖:使用金屬扣環、夾子加強,別只靠原始扣門機構。
- 開孔邊緣:所有自開孔應以金屬網包邊,避免鼠鼠啃破。
- 薄塑膠:塑膠底盤與連接縫每周巡檢是否有咬痕、裂縫,特別是常活動或擠壓的地方。
- 高層掉落風險:高籠需設有中層橫向吊床或防摔平台,避免意外跌落。
- 家中其他動物的干擾:若有貓狗,勿將籠子放地上,並選擇全封閉式結構或加強外網保護。

💨 氣流與通風:看不到的健康危機
氨氣,是鼠籠內最常見卻最容易被忽略的健康隱形殺手。
鼠尿中的氨在密閉環境中極易堆積,尤其當你使用塑膠箱、自改家具籠、或空氣流通不良的設計時。
- 最佳選擇仍是三面鐵網的鐵籠結構。
- 若使用塑膠箱,務必在側邊與上蓋都開設大型金屬網孔,而非僅靠頂部網子。
- 別讓籠子卡在角落、靠牆、衣櫃裡——需保持四周留空 10–15 公分以上,讓空氣能自由交換。
如果你聞到一靠近鼠籠就有刺激鼻子的氨味、或發現鼠鼠常打噴嚏、抓癢,那可能就是通風不良的警訊。
📌筆者小建議:台灣的氣候十分潮濕,且大部分地區的空氣汙染嚴重,強烈建議養鼠人,人手一台空氣清淨機和除濕機(可用冷氣除濕替代)。並且安裝溫濕度計在鼠籠上。
🧠 一個好環境,能讓鼠鼠展現牠們真正的樣子
這些細節,不只幫助鼠鼠活得更好,也會讓你日後在清潔、維護與互動上省下不少麻煩。
當你給牠們足夠的空間探索,提供能躲能爬的立體設計,確保空氣清新又安全無虞——你會看到一隻截然不同的鼠:會跳、會跑、會主動靠近你討抱抱;會彼此追逐、翻滾、打鬧,然後窩成一團睡在吊床裡。
🧡 若你也曾在夜裡,看見籠中一閃一閃的小身影奔跑著、攀爬著,請記得,那不只是牠們天生活潑,而是你給予了牠們可以安心活動的空間。這份自由,是牠們獻給你的信任回報。
如果你覺得這些資訊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收藏,也可以分享給還在煩惱怎麼選籠子的鼠奴朋友!💛
也別忘了去下篇看看鼠奴小教室 Q&A 特輯 + 鼠友籠子公開唷~
下集預告
下一集,我們會走進鼠舍中的小物世界,看看:那些看似簡單的「躲避屋和墊料」,其實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學問與細節 🍽️
✍️ 喜歡這篇內容嗎?
歡迎請我喝杯咖啡☕,
讓學業x工作x鼠寶三頭燒的爆肝理工人有更多時間整理資料、撰寫內容,也能替鼠寶們添購用品與醫療預備金 。
👉 支持我=讓更多人理解、尊重並愛上花枝鼠
感謝你來到這裡,我們每天都在 #鼠尾巴!
資料來源
書籍
- 2011, Guide for the care and use of laboratory animals, Eighth Edition
- 2019, Specialist information from the Committee for Humane Laboratory Animal Husbandry, Species-appropriate housing of laboratory rats, GV-SOLAS
- Animal Rescue League of Bostion - Pet Rat Basics
- 野生動物臨床入門-恆溫動物 Ch.5小鼠和大鼠
- 2011, Rats, Practical, Accurate Advice from the Expert
論文(可在Researchgate找到全文)
- 2004, Rodent husbandry and care, The Animal Medical Center, 510 E. 62nd St., New York, NY 10021, USA, The Warren Institute, 712 Kitchawan Rd., Ossining, NY 10562-1118, USA
- 2019, Effects of Single Cage Housing on Stress, Cognitive, and Seizure Parameters in the Rat and Mouse Pilocarpine Models of Epile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