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開發者常因時間不足而無法將創意轉化為實際產品。之前介紹過的吳恩達(Andrew Ng)提出了一個實用的建議:將初始專案範圍縮減到能在有限時間內完成的小型組件。這一策略不僅能幫助開發者快速啟動專案,還能透過實作累積經驗,進而改進產品設計。TN科技筆記將帶各位看看Andrew Ng分享如何應用此方法來打造AI應用。
Andrew Ng的建議:從小處著手,快速實作
Andrew Ng強調,成為優秀的AI開發者需要兩件事:學習相關技術(如線上AI課程)以及實踐開發。但是他觀察到許多開發者因時間限制而遲遲無法動手,導致創意停留在構想階段。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建議開發者持續縮減專案範圍,直到找到一個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小型組件。例如,若只有一小時的空檔,就專注於一個能在這段時間內完成的小功能。
他以手頭上的一個週末小專案為例,說明如何應用這一策略。他曾構想打造一個公眾演講模擬器,讓使用者能在虛擬觀眾前練習演講。然而,由於時間有限,他大幅簡化了專案範圍:- 縮減功能:從模擬大型觀眾群縮減為單一虛擬觀眾,未來再擴展至多人。
- 簡化技術:放棄複雜的AI反應系統,改用人工操作的簡單反應機制。
- 簡化圖形:採用簡單的2D頭像,而非複雜的3D圖形。
透過這些調整,Ng在短短幾小時內完成了一個基礎原型,儘管功能簡單,但這讓他可以先快速獲得寶貴的用戶反饋,並加深了對圖形設計的理解。這一過程不僅推動了專案進展,還幫助他驗證了產品的可行性。
為什麼這一策略有效?
- 快速啟動,降低心理障礙
縮減範圍能讓開發者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果,減少因專案複雜而產生的拖延心理。現代AI工具(如Anthropic的Claude Code)進一步加速了開發過程,即使是小型專案也能快速實現。 - 累積經驗,提升技能
透過多次小規模實作,開發者能接觸到不同的技術挑戰,從而提升技能。例如,他在開發上述專案的模擬器時,同時學習到基礎圖形設計,這為後續專案奠定了基礎。 - 獲得早期反饋,優化產品
即使是簡單的原型,也能讓開發者先向潛在用戶展示並收集反饋。這些反饋有助於調整產品方向,避免在錯誤的道路上投入過多資源。
如何應用這一策略?
- 明確時間限制:評估你當下可用的時間(例如一小時或一個下午),並根據此設定專案目標。
- 分解專案:將大專案拆解為可獨立完成的小模組。例如,若要開發一個AI聊天機器人,可以先專注於單一對話功能。
- 善用工具:利用現代AI編碼助手(如GitHub Copilot或Claude Code)來加速開發流程。
- 快速迭代:完成小型組件後,根據反饋逐步擴展功能,而不是一開始就追求完美。
個人見解:為什麼我認同這一方法?
TN科技筆記完全認同Andrew Ng的建議,因為它不僅適用於AI開發,也能廣泛應用於任何創意項目。縮減專案範圍的核心在於行動優先,讓開發者從「構想」迅速轉向「實作」。在我個人相關經驗中,許多專案因初期設定的目標過於宏大而失敗,而小規模的成功能帶來信心和動力。我們的市場環境要求快速迭代和靈活應對。透過小步快跑的方式,開發者能更有效地驗證創意,並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Andrew Ng的「縮減專案範圍,快速實作」策略為AI開發者提供了一條高效的實踐路徑。無論你是新手還是資深開發者,這一方法都能幫助你克服時間限制,將創意轉化為實際成果。透過小規模實作、善用AI工具以及收集早期反饋,你不僅能提升技術能力,還能打造更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
我是TN科技筆記,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點選愛心、轉發給我支持鼓勵~~~也歡迎每個月請我喝杯咖啡,鼓勵我撰寫更多科技文章,一起跟著科技浪潮前進!!>>>>> 請我喝一杯咖啡
在此也感謝每個月持續請我喝杯咖啡的讀者們,讓我更加有動力為各位帶來科技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