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熱烈討論AI如何改變工作、創作與決策時,一項被忽略的事實也正在發生: AI正在吞噬電力。
不只是一般用戶用電,而是訓練大型模型、建構資料中心、運算雲端服務,這些AI活動正快速推升全球用電需求。
根據《Financial Times》與《華爾街日報》報導,光是微軟、Google、Amazon 等公司2024年起投入的新資料中心計畫,預估將使美國部分州份的用電量在5年內翻倍。FT更指出,有創投與企業已投入逾15億美元,押注一種未來能源的關鍵方案—— 小型模組化核能(Small Modular Reactors, SMR)
🔧 小型模組化核能是什麼?
簡單說,它是一種可工廠預製、現場快速組裝的小型核電機組,單機功率通常在50~300MW之間。與傳統核電相比,它具備:
模組化: 像拼圖一樣自由組裝,最多可疊加成中型電廠
高安全性: 採用被動冷卻技術,若停電也能自然降溫
建設快速、成本低: 工期縮短至3~5年,降低前期資金門檻
部署彈性高: 可供應偏遠地區、工業園區,甚至單一資料中心
這種核能版本不再是龐然大物,而像一台靜靜工作的「能源主機」,支撐AI與工業的未來。
🌍 誰在實作?有哪些進度?
美國 NuScale Power:獲得美國核管會設計認證,雖初期合作案喊卡,但仍是政府旗艦計畫
中國「玲龍一號」:全球首個商用建設中SMR,預計2026年上線
加拿大 GE Hitachi × OPG:預計2028年商轉,用於鋼鐵與AI數據園區供電
俄羅斯漂浮核電廠:全球唯一已商轉SMR,供極地設施穩定電力
這些案例都顯示:SMR已不再是概念,而是進入實際部署階段。
🛡 技術成熟度如何?還安全嗎?
目前SMR的主力技術多為成熟的「加壓水反應爐(PWR)」延伸版本,與傳統核電同技術基礎,但加入模組化與被動安全設計:
安全面: 停電或災難時,系統仍能自動關閉與降溫。
環保面: 每單位發電的碳排幾乎為零,廢料問題仍需處理,但因規模小,量也相對減少。
美國、加拿大、芬蘭等國家皆已啟動實際建置或審查階段,全球預計2030年前將有多座商用SMR投入營運。
🇹🇼 台灣該推動SMR嗎?
這是一個無法再迴避的問題,特別在以下背景下更顯迫切:
AI資料中心興建潮: 包括Google、台積電皆持續建新園區,對穩定電源需求高。
電網事故頻繁、綠電不穩: 近年大停電與太陽能發電落差問題仍待解。
2050淨零承諾: 台灣目前仍仰賴燃煤與天然氣,若無基載能源難以支撐轉型。
SMR提供的是一種介於大型核電與再生能源之間的選項。不需要興建龐大設施、不需靠近人口密集區,卻能提供穩定、低碳的電力來源。
🤔 最後思考: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智慧耗電時代」,AI 是未來沒錯,但 AI 要有「穩定能源」才能運作。 台灣,是否也該重新審視核能的角色?
當SMR可能即將走入全球主流,選擇就不再是「擁核」或「反核」的二元對立,而是:「我們是否準備好,用最新的科技,迎接AI與綠能並存的未來?」
📍你認為台灣應該推動小型模組化核能嗎?歡迎在留言區分享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