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4關於本研究目標之達成的假設
由於「易於使用的愛之理論」是我們的目標,所以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本來主要是想陳述我們在生活中所體悟的種種現象與觀察,並為其找到各種相關佐證,試圖整理出適合大眾使用的「愛」的公式。
但經我們在撰寫期間對學員試教的結果來看,「鏡」十原則搭配身心靈關係圖(圖2),雖然我們自己使用起來非常順手,用以檢視生活溝通上的互動也常能得到啟發,許多人際關係都可以像帶入公式般得到解答,但對於初次接觸者,若不是常常有意識的去覺察人際關係的變化,以及自己內心的感受,似乎沒辦法很容易使用。
故此,對於「易於使用的愛之理論」的目標之達成,顯然是有差距的。還有圖1:愛的交流系統圖,作為本研究的論述骨架固然合適,但經我們拿給親友試閱的結果,依然需要許多解說才能使其瞭解。
故對於「易於使用的愛之理論」的目標,還是難以如意。
不過,若單獨拿圖2的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對親友解說,他們倒是都能輕易瞭解關於此圖的種種概念,包括真我、假我、身體與意識之間的關係,如要他們進行解說,也是很輕易便能完成傳達。
但「鏡」的原則就沒那麼容易了。
我們發現,既定觀念越重、社會制約越多、怨天尤人者對於這個概念的理解不是很容易,甚至會排斥。
但有兩類人對於「鏡」的觀念接受甚快。
一類是社會經歷豐富、與人接觸甚多或熱衷成長學習者。
這一類人會接受其實我們不意外,因為「鏡」的解讀需要對於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敏銳感受,以及對於自己感受變化的敏銳度。
所以,經歷越多者越容易找到可以與之對照思考的生活經驗。
但較令我們感到意外的另一類人,是未成年的學生與年輕人。
據我們所接觸到的年輕人表示,他們認為「鏡」的原則是個很方便自我檢視與認識這個世界的東西,因此接受度很高。
不過,我們所接觸的年輕人許多都有接觸動漫影劇的經驗,而動漫影劇的背景設計與世界觀向來充滿無限可能,是否因此促成我們接觸的這群年輕人對於「鏡」的接受度與理解認同,這點,我們僅屬於推測,未能驗證。
而愛之能力內在成長八階段,在我們與學員交談,或其他親友交談時也會提及。
不過一開始只有「不自私」、「自私」、「真實」、「自愛」四個階段,且本來是與我們論文的研究內容無關的。
僅管如此,光說明這四階段,每個人就都能順利找到自己所屬的階層,對於自己要如何成長,要如何才算自愛,也都會較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所以,這個四階段便是「愛之能力內在成長八階段」的雛型。
不過,最初僅用於我們與親人、朋友、學員,還有前來找我們聊聊的某些客戶的開導,還未有寫入論文的想法。
後來是因為整理至馬斯洛需求階層論與人之處境的結合時,本來是想將中國五行結合進來,卻發現四元素跟五行有關,結合馬斯洛的需求階層論也吻合,進一步研究後,發現佛洛姆的建設性人格標準比馬斯洛的超越性人格的標準還高,所以就嘗試論述八階層論,結果可行。
而論述八階層論途中,進一步發現原本的自愛四階段也可與八階層論結合,故才擴展成本研究中的「愛之能力內在成長八階段」。
即本研究的四部分的研究內容。
後來,學員帶了一位自己的朋友來。是上回找寶貝龍測過塔羅牌的。
當時她明白自己需要成長。
然而,過一些時日後,她卻不肯定自己是否有成長,所以又找了另一個塔羅占卜師占算自己是否有成長。
由於她已找過其他人占卜,但卻依然不肯定什麼是成長的感覺,寶貝龍便判斷他的問題問塔羅牌是沒用的。
因為他自己也曾有不曉得如何才算成長的歲月。
成長是賺錢嗎?
還是看的書的多寡?
或者是做完一件又一件的任務?
這是他過去質疑的,也弄不清楚的。
由於有這樣的經驗,我們就講那八階段給她瞭解,不料沒介紹太多,約幾分鐘,對方馬上就能判斷出自己處於哪個階段,而且還能瞭解自己為何還處於原地。
這個契機,讓我們發現愛之能力內在成長八階段的簡單好用,也產生「愛的能力內在成長八階段是本研究目標的易於使用的愛之理論之達成」的假設推定。
為了進一步驗證,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測試,其結果將在結論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