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31 早上參加臺中市家庭教育中心線上講座<114年度性別教育系列活動~讓愛發聲:親子情感對話課>
😊 感恩澤爸親職教育講師用心分享❗️
〈思考我們對於愛的認知基礎,是從哪裡來的呢?〉
在各種因素下,產生了不同的連結的愛,不管是親子間還是伴侶之間,我會聯想到這樣的愛會從原生家庭開始有所建立,其次會有周邊環境的投射給我們一種既定印象,而對孩子的很直接影響的愛也會從夫妻之間相愛的模式、愛孩子的方式,而有了不一樣的各種影響。
當孩子在1歲左右開始有了依附關係的影響,一開始的關係都會從母親這裡開始,再慢慢從其他照顧者身上找到!而孩童與照顧者的關係也有三種基礎的關係,有興趣的家長也可上網查看相關資源唷!
➊情感依附性
➋焦慮依附性
➌逃避依附性
〈什麼是『愛』〉
對大家來說,什麼是愛呢?
對我而言,它是一體兩面的!而問了ChatGPT會得到的答案是『愛是一種狀態 : 接受與自由;愛是理解,陪伴與選擇的總合,是在彼此生命中持續給予溫柔與空間的勇氣。』。而Google的答案是『情感層面:愛通常伴隨溫暖、親密、關懷等情感,並能產生深厚的連結共鳴;行為層面:愛的表現形式,可以透過關心、付出、陪伴支持等行為來體現。』。
當談及最原生最基礎的愛,可以讓孩子有 「被愛的感受」,才會知道該如何愛人、從原生家庭開始讓孩子學習到愛的能力。

〈親密關係的建立〉
✧催產素 : 是一種哺乳類動物激素
有助於我們與他人建立聯繫,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親密關係,在社交活動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催產素的濃度較高者,情緒表現更溫和、更穩定。
✧當孩子在3-4歲前,主要是媽之後 , 對爸爸的需求會增高
從這邊也會知道這樣的依附關係真得會深深影響日後的親密關係,而從媽媽懷胎十月時,也已經給孩子產生了催產素,所以孩子出生後,往往會與媽媽的關係會有較緊密的連結和情感關係。那爸爸則可以從媽媽懷孕期間多陪伴,也能有效地培養這樣的催產素。
✡✡✡✡✡✡✡✡✡✡✡✡
〈哪些舉動能增加親子間的催產素濃度?〉
➊與孩子,在互動時說比較多的話
➋與孩子,在互動時身體距離是靠近的
➌對於孩子的需求,有更高的回應與關注
➍對孩子的態度,是正向且積極的
➎照顧者與孩子有親暱的互動
在孩子出生後,可以鼓勵爸爸好好與孩子多相處,例如:爸爸可以幫寶寶洗澡、擦乳液、親子共讀、唱歌給孩子聽、陪寶寶玩、泡奶給寶寶喝、陪孩子睡覺、陪孩子玩遊戲。
孩子的認知,也來自伴侶間對彼此的親密行為,從平時的互動與交談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既定印象;當夫妻間也有培養正向的催產素關係,從日常的願意好好交流,再到多建立兩人共處的時光,這些也可以幫助親子間的情感關係。
假使在孩子小時,少了這樣的催產素濃度,也會影響孩子日後的焦慮感,包含孩子擇偶時的親密互動上的問題。 ✡✡✡✡✡✡✡✡✡✡✡✡
〈平等、尊重、理解〉
★減少慣性的說話方式(命令、說服、指責)
★讓孩子知道,他的想法與感受是重要的
★同理但不適同意
當親子溝通出現的問題,這時候需要建立溫和且堅定地說服,而不建議帶著命令與指責。而有效的溝通來子能達到雙贏的效果,可以對彼此有良好的感受、也可以有商有量有彈性。
平時從練習覺察也可助於親子間的關係,也從發現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方式是否要調整,包含家長對孩子的說話方式,以及能否尊重孩子其想法。而在同理與同意之間,有時也會有一些模糊地帶,例如:當父母想要提出孩子幫忙做家事,孩子提出想要休息,不想要在這時候幫忙時,父母可以試著用我訊息來好好溝通,而不建議用強迫、命令、指責,可以產生將心比心的結果,在日常就能練習如何練習平等與同理,包含夫妻之間也需要練習這樣的關係。

〈重視、在乎、看見需求〉
★再忙也要多陪伴(放下3C)
★適度關心孩子
★回應孩子的需求
★你的存在,對我而言就是一種價值
從日常生活中,可以慢慢建立這些良好的關係,不僅僅是拉近彼此的距離,也是一種對彼此最基本的尊重與重視。例如:當伴侶從一早起來時,如果發現另一半還在休息,想用一下手機都無妨,但另一半也起來時,可以試著把自己的手機放下,給予伴侶一個擁抱跟親合的問候,這樣對彼此有著正向的情感連結,也能幫助彼此的情感關係!

〈無條件的接納和包容〉
無論孩子的行位或表現如何,讓他感受到~我們都是愛他的。
適度且真誠的稱讚,也能讓孩子有著良好的感受,像是遇到孩子考試不理想時,先試著關心、傾聽、理解與同理,會比直接批評、指責來得更好些,給予友善的對待時,更能好好的鼓勵孩子走向正向的成長。同樣都給予鼓勵稱讚,選擇不浮誇也不敷衍的方式,讓家長可以去練習這樣的互動方式,都是很值得談討的!
當孩子從小有良好的依附關係,從我們如何愛他們,他們也會用相同的方式來愛自己的伴侶;

〈如何與孩子談性?〉
人們對於性這件事是一種本能,而衍生到後面的生理需求,尤其當孩子在青春期有了性之前,父母可以先幫孩子先建構『愛』,才能避免直接進入『慾望』,也因為先有了愛,才能讓親子間的關係變得緊密。
在兩性之間有很重要的東西,叫做「界線」,當有了界線後,可以幫助孩子可以在愛與性之間有明確的界線感,同時也能讓孩子有意識地知道如何產生正向的尊重與平等,一旦孩子面對到兩性之間的問題,相較下也比較能有尺度的把持與拿捏。
✡✡✡✡✡✡✡✡✡✡✡✡
〈思考孩子的兩性觀點,從何而來呢?〉
孩子的成長過程,多數都會從網路、同學、手足、爸媽身上學來,語言上、行為上、認知上;當孩子的 #兩性觀念,是從外界而來,保有與孩子順暢的溝通,如此,我們才能知道。外界的關係,可能是學校方面,也可能是網路方面,當這個界限有帶入對孩子不友善或不妥當的事件和情緒感受時,也需要好好重視跟關係這樣的情況。例如:在使用網路交友或玩遊戲時,當遇到陌生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也要讓孩子在這之前學會如何辨別與反應和處裡,讓孩子有機會練習好好表達,陪伴孩子面對每一個問題。
在討論兒少性侵加害的議題,從一些數據得知,大多數的性侵加害人都有超過8成是熟人,熟人的比例竟然是84%,而陌生人只有16%,所以,由此可見在孩子小時的親子間的互動與溝通,都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孩子的邊界感〉
在孩子小時後,父母的身教言教也是想當重要的!從孩子小時也有陪孩子練習建立邊界感,可以讓孩子清楚地意識到人與人之間需要有相對應的尊重,讓彼此的互動是自在與舒適的,而不是被強迫根不被尊重和不舒服的;像是父母想要擁抱孩子前,一旦孩子不願意,父母需要學習釋出尊重,同時也讓孩子知道我們都是自己身體的主人。
當孩子可以感受到與知道他的感覺是對的,甚至只要父母能告訴他『我會站在你這邊,保護你所有感覺!』,當這樣的感覺建立起,在孩子未來擇偶時,也會更留意自己的感受也是值得被重視、被 尊重的。換而言之,一旦孩子從小時沒有足夠的邊界感,那麼對未來的身心發展也會有阻礙/障礙,只有當父母先學習如何來示範正確的邊界感,就能好好引導孩子學到 #正確的價值觀。
★伴侶之間,當我們向對方說『不要』時,就是在驗證對方有多 #尊重 我們的時刻!
父母要如何練習幫助孩子如何對他人正確表達真實的感受,可以多對孩子說出爸媽/他人的感受,有必要時,學著適時表達拒絕,這在語言溝通、人際關係、情緒管理與情緒界線也會有正向的幫助;日常生活中,遇到手足溝通的問題,也可以趁機來做練習,當一個孩子在表達時,另一個孩子想接著說,可以練習觀察與等待,再視情況來回應與表達,這也是一種練習尊重他人的好機會!以上這些都是建立安全界限的關鍵!

〈爸媽談性的態度〉
★輕鬆自在 ★切勿指責 ★好奇他的認知
當孩子問了關於性的問題時,父母可以選擇正面回應,而不要逃避,否則讓孩子去查更糟糕。
而我們遇到了孩子開始會問有關性的問題時,可以先試著理解與傾聽,而不選擇直接指責跟不理性的猜疑,反而能幫助親子間的關係和諧一些,同時也能有利於日後談論這樣的話題的互動。
✡✡✡✡✡✡✡✡✡✡✡✡
〈爸媽談性的觀念〉
★以婚姻為前提
★要說明責任與後果
★別把兩性議題當玩笑
當該談及性話題時,父母也需要留意自己傳達語意的方式和內容,也需要留心孩子的年齡是否有相呼應當下適合能談論的年齡階段。
父母也可在孩子小時,陪伴孩子閱讀一些繪本一起了解性知識,一步步建立起良好正確的性觀念,一部分還能幫助孩子比較不易在性方面產生扭曲的觀點跟認知。

〈當親子談性時〉
★好奇孩子的認知
★先談如何保護自己,再談懂得尊重他人
★要用正確的語詞誠實回答,避免用隱晦詞或是俗稱
★孩子夠大了,要談相對應的『責任』
關於責任,找時機與孩子聊一聊,什麼是:「欣賞」、「責任」、「交往」、「愛」。
在青春期的男孩子都會比較有血氣方剛的生理現象,當孩子面臨性議題時,也能試著鼓勵孩子培養一些興趣,去培養願意高度投入的運動 興趣與熱愛,轉移對性的好奇。而對出現愛情充滿幻想的女孩子,也能給予孩子歸屬感與價值感,那麼她就不需要往外尋找「被愛」的感覺。
「被愛」是爸媽對待孩子的方式,「相愛」是孩子眼中的爸媽是如何對待彼此,這兩個來源建立了孩子對於愛的認知基礎。
我們尊重孩子,是在塑造孩子自己的界線,而表達父母的感受,是在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界限的存在。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面臨孩子的各種變化,父母願意好好覺察這些轉變,包含孩子遇到叛逆的情形時,也可以有利於親子間的正向關係和溝通上的距離!
#線上講座 #親職講座 #價值觀 #親子關係 #性教育 #性觀念 #性知識 #邊界感 #語言溝通 #自主意識 #身心發展 #認知與觀點 #兩性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