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是班上的新住民同學,家庭背景是媽媽是越南人、爸爸是台灣人,目前媽媽在越南經營小吃店生意,爸爸則選擇在台灣工作,且因為爸爸工作的關係,爸爸在工作地點附近租房居住,而她目前跟著哥哥一起住,她本身在越南念書一直念到國小六年級,直到要念國中時,才跟著爸爸回來台灣,剛回來台灣時,孩子自述一個中文字都看不懂,所以非常適應困難,常常哭泣,雖然在越南在班上都是第一名成績,但文化衝突、不識中文字的打擊,孩子對新住民適應方面非常有感,而現在就讀本校高二、正要升高三,與同學相處融,並可以說一口中文,和聽懂中文,只是中文閱讀、寫作仍有困難。
在一次中學生網站的閱讀心得比賽中,站在導師的立場希望學生多投稿,豐富學習歷程檔案,而芊芊平常學習的認真態度,故我隨口問孩子要不要試一試?投稿可以豐富學習歷程檔案、和頂多就不得獎的心理建設,鼓勵學生,而芊芊認真的把老師的話聽進去,並在下星期後真的帶了她的心得給老師改,我不免產生疑惑,問了問她是怎打中文字的?學生說先用越南文打好,再透過翻譯軟體翻,所以請老師可不可以幫她修飾語句?修成中文常講的語氣,不會變成「越式中文」,這句話引起了我極大的關注。她雖不諳中文,卻用心分享了自己身為新住民子女的閱讀感觸。當我讀到她所選的文章《你媽媽是外勞嗎?》時,深受震撼,因為這篇作品看似以無心的出發點,實則揭示了社會對新住民與其子女的深層偏見,這也讓我重新思考,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該如何在班級中創造一個真正包容與理解多元的環境?
她的文章中提到的問題,有時新住民孩子與台灣孩子之間的相處,也許孩子之間彼此的玩笑或好奇,但實際上卻隱含著強烈的標籤與歧視。是啊,我們的台灣社會習慣於將來自東南亞的移工等同於低階勞動者,進而連帶地對他們的子女產生負面評價。在教育現場,我也不時聽到學生對某些同學出身背景的無心評論,那些言語有時輕描淡寫,卻讓人心頭一緊。對於那些新住民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不僅要適應語言與文化,還要不斷證明「我也可以」的價值。
因此,班級經營不應只限於課業管理或紀律維持,更應是一種文化的建構與價值的實踐。在教室裡,我們可以透過閱讀、討論與行動計畫,幫助新一代的孩子,更了解多元文化,接納不同背景的人。這讓我開始思考,在教育現場,教師不只應教導學生專業知識、生活品格,我們更應該引導學生看見不同背景同儕的生命故事。例如,分享像「你媽媽是外勞嗎?」這樣的作品,讓學生反思何謂「正常」、誰被視為「他者」、以及我們如何對待「不同」。讓閱讀不只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更是社會情意教育的橋樑。
另外,我觀察到許多新住民子女在成績上非常努力,就像芊芊這樣,正因他們深知自己需要用實力來獲得認可。但我們不能讓教室只成為一個競爭場域,而應該是一個讓每個人被看見、被尊重的空間。
最後,芊芊獲得全國中學生閱讀比賽「優等」,一個新住民的孩子,卻在台灣的閱讀比賽中發光,她用她的努力,讓大家看見她,讓全國看見她。在教導她的過程,我也真實被上了一課,「我以為我在教他們,結果是他們在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