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房子不再只是安身之所,而是退休後實現旅居與生活彈性的資產選擇。
來討論一下近年來的熱門話題,以房養老......
一、45歲,從豐原出發的思考:這間透天能陪我走多久?
我今年 45 歲,住在台中豐原的透天厝。這是我當初努力多年買下來的家,如今已經住了十多年,從女兒上小學到現在高中,一直是我們三口之家最穩定的堡壘。
但我心裡越來越明白一件事:未來的我,不會在這間房子終老。
我渴望的退休生活不是原地不動,而是四處旅居、短期去日本生活,或者在台灣不同小城鎮間過簡樸又自由的日子。
這棟透天厝在現在是一個家,但十年後,也許更適合成為資產,而不是負擔。
二、房子會養人嗎?你得讓它「活起來」
我的退休規劃是 55 歲退休,但那年,我還要繼續繳房貸與增貸,總額每月約 36,000 元,還要再繳 10 年。
光靠退休金或投資收入,生活開銷加上貸款壓力,並不輕鬆。而房子,就卡在那裡不動。這時我開始認真思考——這間房子能不能「養我老」?
「以房養老」過去聽起來像是萬不得已,但我慢慢發現,對於不想讓房子成為子女壓力,也不想困在原地生活的人來說,這其實是一種很務實的選擇。
三、支持但不盲從,我思考「以房養老」的三種可能
我傾向支持以房養老,但我不急著現在就做決定,而是將它放進未來的策略選項中。根據我現在的情況,我可能會考慮這三種方式:
1️⃣ 逆向抵押貸款
當我 60 歲後還住在原屋,又想保有現金流時,可以用這方式每月領出生活費,但不急著賣屋。
2️⃣ 出售換小屋或出租
未來女兒成家或搬出後,我可能把透天厝出售,搬去郊區或租屋生活,換取旅居資金。
3️⃣ 房子變為創造收益的工具
我考慮過將老家整理後出租給青年創業、開咖啡空間、或轉為日租旅宿,讓它產生收入而不是閒置。
四、留房不如留自由:我給女兒的,是選擇權
很多人對以房養老最難過不去的關,就是「房子不能留給孩子」。
但我認真想過,我留給女兒的,不該是一棟位於豐原、她可能也不會想住的老透天,而是我不成為她負擔的人生。
我有其他投資資產,養老基本無虞。房子這塊,我願意靈活運用,不讓它成為財富的「墓碑」。
五、以房養老不是絕路,而是多一條路
我曾擔心自己是不是對「家」太無情,但回頭想想,真正的家,是我們給彼此的陪伴與選擇,而不是一棟水泥磚牆。
把房子活化,是讓未來的自己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也許十年後的我會賣房去京都短居半年,也許會在花蓮租一間海邊公寓,每天曬太陽、喝茶寫部落格。
我不想老後每天為貸款、為修繕、為地震憂心,我想換來心靈上的自由。
結語:
這間豐原的透天,是我人生努力的印記,但我知道它只是階段。
真正的養老方式,是把資產用在你需要它的時候,不再為了面子或執著,把自己困在熟悉卻不自由的空間裡。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還有夢、還想走,就讓你的房子,不只是房子,而是通往下一段人生的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