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座內容豐富,針對父母如何面對自己在育兒時的情緒,提出了許多實用又具啟發性的觀點,也引發了我們不少省思。
在這裡想簡單整理幾個印象深刻的重點分享
一起在育兒的旅途中,慢慢體會與練習🤗「父母」不是標籤,而是親子關係的起點
講師提到:「父母是一個中性的詞。」
這句話讓我們停下來思考。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太容易把「父母」視為一種評價性的角色,彷彿要夠溫柔、夠穩定、夠完美,才有資格稱為「好父母」。但事實是,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怎麼當爸媽,絕大多數我們都是在孩子出生後,才開始邊走邊學我們會有溫柔的時候,也會有情緒高漲、感到疲憊無力的時候,那都是人的樣子,並不是失職的表現。我們不需要無時無刻都表現得「像一個好父母」,而是能允許自己偶爾會混亂、會有界線、會想發脾氣這本身就是我們真實的狀態。
生氣不是錯,而是內在價值觀的提醒
在講座中,講師提醒我們:生氣不是問題,關鍵是我們能不能看懂自己「在氣什麼」。
生氣往往是個訊號,它告訴我們「有什麼重要的東西被侵犯了」。如果我們只是責怪自己「怎麼又發火」,那情緒的訊息很容易會不知不覺中被忽略但若能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在氣什麼?」就可能找到我們真正在意或重視的事情。
以「孩子爬高」為例,有時候我們生氣,是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有時則是因為孩子「沒有聽話」。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都是生氣,但背後的出發點不同,說出口的話也會很不一樣。若能釐清情緒背後的在意,再去好好說明我們的原則,孩子會更容易理解我們的用意,也比較不需要一直去試探我們的底線。
分辨當下情境/事情,有助於建立清楚界線
講師分享了實用的面對方式,依孩子行為引發我們的價值觀,分成三種情況:
1️⃣完全不能接受的事(如摸插座、按電源開關)
→ 需要清楚、堅定地設立界線;立即阻止,無需討論。
2️⃣值得討論的事(如做家事、生活作息調整)
→ 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認知理解與能力,一起討論並作調整。
3️⃣其實可以放下的事(如:穿什麼衣服、東西要放在哪)
→ 有時我們生氣,其實是卡在自己的習慣或價值,但這些未必是非做不可的事。
如果能放過自己一點,親子之間也可能多一點彈性與空間。這樣的分類,不只是幫助我們清楚覺察自身情緒的來源,也能讓孩子瞭解:哪些是爸媽會堅持的、哪些事情是可以溝通的。
當教養的界線清楚了,親子間互動會更有安全感。
這場講座提醒我們:
教養的起點,不是「如何教好孩子」,而是「我們能不能先看見自己」。
當我們能對自己的情緒有所覺察,它就不容易以爆炸或冷漠的形式出現。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它們只是帶著訊息而來。如果我們能接住那些訊息,就更有可能把情緒轉化為自我的安頓、清楚的表達,以及帶來穩定的陪伴。
我們不需要做一個完美的父母,但可以在每一次情緒起伏時,
回到自身問問自己:「我正在在意什麼?我希望孩子明白的是什麼?」
願我們都能在育兒的路上,
一邊學著與自己同在,一邊陪孩子一起探索世界。
謝謝 楊逸飛 老師的分享,
美好的午後帶我們回到自身有所覺察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