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表達力依柔老師在本週的創創早餐會中,分享了平時自己的事業,以及聲音表達力的重要性。創創早餐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
結合古典音樂知識,發展出聲音表達力系統
一路念音樂班長大,大學主修古典音樂,也曾經學習聲樂的林依柔,在高中時期參加朗讀比賽時,將古典音樂的記譜以及對音量的掌握方式,運用在朗讀比賽中,獲得全縣市的第一名。她也因為有過幾份配音工作,進而發現聲音表達的應用範圍非常廣。
因此,林依柔便以聲音表達力做為專業,發展出一整套完整的教學系統,協助有需要調整說話方式的人,改善自己的表達能力。2016 年她成立兒童品牌「小大人表達學院」,面向小朋友,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與自信。2022 年她出版《表達力決定你是誰》一書,2023 年則獲邀前往 TED 演講。(由此觀看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AyL58uzi4E)
你的說話聲音,像哪一種樂器呢?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以『聽話』的方式被教育,卻又以『說話』的方式被考核,所以我們其實一直都不太知道,如何好好說話。」林依柔總是在教課的一開始,邀請與會者反思一下,是否曾經聽過自己說話的聲音呢?是否曾經在錄音、錄影中,看過自己說話的樣子呢?林依柔說:「其實你的表達方式, 會決定別人怎麼樣看待你這個人。」每個人的聲音特質都不同,林依柔以樂器比擬,有的人說話像長笛一樣圓潤,有的人聲音像低音鼓一樣沉穩,這是天生賦予的特色。林依柔認為:「聲音啊,通常沒有去特別優化的時候,容易露出很多的秘密。」譬如,有的人說話尾音會漸小,顯得沒有自信;有的人說話,有習慣的發語詞,透露出一種嫌棄感;也有的人說話內容很有邏輯,但是語調沒有溫度。
好好說話,好好表達,創造美好
只要經過有系統的調整,人人都可以優化自己的說話方式。林依柔分享,咬字是最基本的,有清楚的咬字,就能透露出專業度,其次是斷句與情感,可以改善一個句子的方向性,讓句子呈現出真誠。此外,林依柔也分享,人與人之間的頻率是會共振的:「物以類聚,若是觀察常常聚在一起的朋友,彼此說話的方式、用字、聲音的表情,都會是類似的。」
過去曾經有許多企業來找林依柔,請她協助調整與訓練員工的說話方式。例如,曾有醫美相關的客戶,為了要拍攝宣傳短影音,請林依柔來訓練醫師們,如何面對鏡頭說話。目前,林依柔有發展出已申請專利的一套表達教育系統、在 YouTube 上傳三百多支影片、在 Hahow 開課,也經營 Podcast 頻道,全都是在推廣聲音表達能力。「說話不是一種藝術,而是可以學習的技術,」林依柔認為:「我們要永遠聚焦在溝通目的,和創造美好的感受。」
猜你也想問
Q:請問不同語言,表達方式要注意的地方也不同嗎?
A:這個問題非常好,會有略略不同,但大方向依舊可以留意語句、情緒、溝通目的等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