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花錢的人必看!我是怎麼把「花掉的錢」一點一滴賺回來的?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我其實是個很會花錢的人,

但也因為這樣,我更需要養成一些「讓錢流回來」的小習慣。 久而久之,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加自己的資產, 讓錢回到身邊,變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不然,收入再多也存不住錢。


💡我自己實踐的幾個「回流錢包」日常小技巧

📌 高利活儲 × 手續費免驚

  • 把閒錢放進高利活存帳戶(不是只有一家,我都會比較過)
  • 轉帳則選擇免手續費的銀行,每一筆都省下來。

📌 回饋金不是錢?我每個月都有幾百~上千回來

  • 台灣 Pay 回饋 2%,很多通路其實默默能用
  • 我會挑選現金回饋最高的信用卡,買東西前先查哪張卡最划算
  • 網購、訂房、加油、通勤…每一筆都能再賺回來一點點錢

📌 分期 × 投資的隱形槓桿

  • 保費我選擇「年繳+0利率分期」,既拿到保費回饋,也減輕一次繳清的壓力
  • 我不排斥分期,但一定要 0利率,而且金額必須是自己可負擔的
  • 這樣能把「原本要一次付清的錢」先拿去投資,讓它幫我賺利息

📌 零股 × 股東會 × 小確幸

  • 雖然只買一股,但我還是會收到股東紀念品
  • 每年領到上百張超商禮券,平常消費直接折抵
  • 小錢投資,也能換來實體回饋感,比積分更有感
零股的股東會紀念品(超商禮券)

零股的股東會紀念品(超商禮券)


📌 極簡生活 × 清空現金

  • 我不太重吃,所以很少去高級餐廳
  • 用不到的東西或不看的書會上「讀冊」或「蝦皮」拍賣,換成現金
  • 偶爾也會用跳蚤商舖處理小東西,雖然換回來的錢不多,但能清空空間

📌 數位懶人包 × 快狠取消訂閱

  • 我會固定清查訂閱,不再用的軟體會立刻取消
  • 也會用 ChatGPT 幫我找比價、折價券,或生成比較表
    這樣不僅省了不少錢,也大幅節省時間

🧾 最後的感想

「你越是在意一塊錢,它越願意留下來。」

我不是省到極致的人,

我喜歡把錢花在讓我變得更好、更自由的事情上。 但我也希望,那些花出去的錢,不只是消失, 而是能轉個彎回到我身邊。

這些小習慣,看起來零碎,

卻真真實實讓我做到 「花錢不心虛,存錢不憋屈」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喜歡用一點點小巧思讓錢多留一天,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讓錢回流」習慣, 或者收藏這篇,當作未來的靈感資料夾!


✨ 歡迎來找我玩

📘 金の美好生活  (FB粉絲團)📷 @kimsgoodlife (IG)💬@kimsgoodlife  (Threads)

不想看長文?來 IG 看可愛圖文,或到 Threads 聽我日常碎碎念

每天輕鬆學一點理財投資,一起讓人生越來越好!💛


📖 延伸閱讀

​別再苦哈哈地存錢了!學會這10個習慣,讓你生活更有錢也更快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の美好生活
33會員
47內容數
👋 嗨,我是金金。一位在金融業工作的軟體工程師,同時也是一位實戰派的投資人。 我專注於個股研究與ETF 配置,並透過實際經驗,分享如何打造專屬的投資組合,一步步實現資產成長。在這裡,我會用最簡單的方式,帶你探索財務自由的具體路徑,並分享療癒身心的簡單生活與提升效率的數位工具。
金の美好生活的其他內容
2025/08/24
90% 投資新手都會踩的三大坑,我也曾經全中!多年實戰後,我找到脫坑方法:資產配置、紀律交易、長期投資,讓報酬率慢慢穩定成長。
Thumbnail
2025/08/24
90% 投資新手都會踩的三大坑,我也曾經全中!多年實戰後,我找到脫坑方法:資產配置、紀律交易、長期投資,讓報酬率慢慢穩定成長。
Thumbnail
2025/08/20
本文給台灣上班族的理財實作指南。核心主張:薪資=地基,儲蓄率=水管,投資=增壓器。年終是變數,不拿來撐固定支出。採「五桶分流→自動扣款→核心ETF 70–90%→年度再平衡」的 SOP,先建緊急預備金 6–12 個月,再長期定期定額。...
Thumbnail
2025/08/20
本文給台灣上班族的理財實作指南。核心主張:薪資=地基,儲蓄率=水管,投資=增壓器。年終是變數,不拿來撐固定支出。採「五桶分流→自動扣款→核心ETF 70–90%→年度再平衡」的 SOP,先建緊急預備金 6–12 個月,再長期定期定額。...
Thumbnail
2025/08/17
💰 40歲前累積第一桶金不是夢 多數上班族 30–39 歲存款不到 50 萬,但只要掌握 3 招: 1️⃣ 先存後花,養成儲蓄習慣 2️⃣ ETF 定期定額,錢替你工作 3️⃣ 副業/自我投資,加速收入成長 300 萬投入年化 9% ETF ≈ 年收益 27 萬,相當於多一份薪水。
Thumbnail
2025/08/17
💰 40歲前累積第一桶金不是夢 多數上班族 30–39 歲存款不到 50 萬,但只要掌握 3 招: 1️⃣ 先存後花,養成儲蓄習慣 2️⃣ ETF 定期定額,錢替你工作 3️⃣ 副業/自我投資,加速收入成長 300 萬投入年化 9% ETF ≈ 年收益 27 萬,相當於多一份薪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知道想投資理財得先要有資金,大多數人的資金來源都是靠薪資存下來的,而儲蓄對於許多人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網路上教人增加儲蓄的方式有很多種,譬如有333存錢法、365存錢法、信封存錢法、零存整付存錢法等,將其簡單的分類,大概就是要消費者先把收入存一部分起來再消費,或是每天或每週固定存一小
Thumbnail
我們知道想投資理財得先要有資金,大多數人的資金來源都是靠薪資存下來的,而儲蓄對於許多人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網路上教人增加儲蓄的方式有很多種,譬如有333存錢法、365存錢法、信封存錢法、零存整付存錢法等,將其簡單的分類,大概就是要消費者先把收入存一部分起來再消費,或是每天或每週固定存一小
Thumbnail
啟動「金錢螺旋」,用錢越多反而更有錢 一、打造金錢螺旋的好處? 這是讓獲利源源不絕的「興趣投資」如此一來,就可以,活得更自由,過自己想過的人生。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無悔地度過這一生,真正成功的一流人士,每一位都是打從心底樂於自己工作的。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物」上,然後從工作中賺取應
Thumbnail
啟動「金錢螺旋」,用錢越多反而更有錢 一、打造金錢螺旋的好處? 這是讓獲利源源不絕的「興趣投資」如此一來,就可以,活得更自由,過自己想過的人生。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無悔地度過這一生,真正成功的一流人士,每一位都是打從心底樂於自己工作的。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物」上,然後從工作中賺取應
Thumbnail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讀書心得】書裡面有一段話很有意思,現在給你一萬元跟下周給你一萬五百元,會選擇那一個,大多受訪者會選擇前者,因為距離自己較近的事情,越有價值,但合理來說後者應該更有價值,心理學上的雙曲貼現,應該用長期的視野來判斷價值。放在投資裡面也有類似的效果,對於很多人也許不需要
Thumbnail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讀書心得】書裡面有一段話很有意思,現在給你一萬元跟下周給你一萬五百元,會選擇那一個,大多受訪者會選擇前者,因為距離自己較近的事情,越有價值,但合理來說後者應該更有價值,心理學上的雙曲貼現,應該用長期的視野來判斷價值。放在投資裡面也有類似的效果,對於很多人也許不需要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理財的兩個重要要素:如何最大化運用資源(借力使力)和如何控制自己的慾望、延遲消費(心無雜念)。文章中提到了使用人脈、銀行和公司資源的方法,以及延遲消費的技巧,並給出了四個普通人致富的Take home message。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理財的兩個重要要素:如何最大化運用資源(借力使力)和如何控制自己的慾望、延遲消費(心無雜念)。文章中提到了使用人脈、銀行和公司資源的方法,以及延遲消費的技巧,並給出了四個普通人致富的Take home message。
Thumbnail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讀書心得】書裡面有一段話很有意思,現在給你一萬元跟下周給你一萬五百元,會選擇那一個,大多受訪者會選擇前者,因為距離自己較近的事情,越有價值,但合理來說後者應該更有價值,心理學上的雙曲貼現,應該用長期的視野來判斷價值。放在投資裡面也有類似的效果,對於很多人也許不
Thumbnail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讀書心得】書裡面有一段話很有意思,現在給你一萬元跟下周給你一萬五百元,會選擇那一個,大多受訪者會選擇前者,因為距離自己較近的事情,越有價值,但合理來說後者應該更有價值,心理學上的雙曲貼現,應該用長期的視野來判斷價值。放在投資裡面也有類似的效果,對於很多人也許不
Thumbnail
🟧隨筆,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賺錢的目的不是為了存更多錢,而是要讓自己活得更自由! 過去我們總是把金錢和幸福畫上等號,認為越有錢越能夠有幸福感 但現實是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對於金錢的幸福感究竟有多少? 比較總是會讓你持續走在追逐財富的路,而永遠
Thumbnail
🟧隨筆,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賺錢的目的不是為了存更多錢,而是要讓自己活得更自由! 過去我們總是把金錢和幸福畫上等號,認為越有錢越能夠有幸福感 但現實是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對於金錢的幸福感究竟有多少? 比較總是會讓你持續走在追逐財富的路,而永遠
Thumbnail
有效的儲蓄和理財是每個人需要學習的基本技能。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透過自動化儲蓄和提前開始存錢來達到理財目標。
Thumbnail
有效的儲蓄和理財是每個人需要學習的基本技能。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透過自動化儲蓄和提前開始存錢來達到理財目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