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問題,找出你的寫作核心
很多人開始寫作時,充滿熱情,打開電腦就能敲下一大段文字。
但隨著時間拉長,問題一個個浮現:
👉 我到底在寫什麼?👉 為什麼讀者反應不多?
👉 是我沒天分,還是方向錯了?
這些困惑,很容易消磨掉動力。
其實,你不需要寫很多年才能找到方向。只要誠實回答三個問題,就能釐清你的寫作核心,知道自己該往哪裡走。
1️⃣ 我擅長什麼?
寫作最穩定的動能,來自「你熟悉的東西」。
很多人卡住,是因為一開始就想「我要寫大家愛看的主題」。
但這樣往往撐不久。因為如果內容不是你擅長的,你會很快就沒話說;或者,你必須硬擠出一些並非真心熱愛的內容,久了只會更疲累。
盤點方法
- 專業技能:例如行銷人能寫廣告案例、數據觀察;設計師能分享設計流程、靈感來源。
- 個人經驗:旅行、創業、副業、養寵物、搬家,都可能有人需要。
- 失敗教訓:比成功更有共鳴。大家其實更想知道「你怎麼跌倒、怎麼爬起來」。
行動提問
- 哪些主題,我可以不斷延伸,寫個十篇二十篇都不會枯竭?
- 哪些經驗,我就算沒有觀眾,也還是想寫下來?
✅ 這就是你的「內容資源庫」。
舉例來說,我有一位朋友是老師,他一開始只寫「教學技巧」,後來他發現自己對「學生心理狀態」更有心得,於是開始寫教室內的觀察與案例。結果反而更受歡迎,因為那是他真正擅長、最有話說的領域。
2️⃣ 人們需要什麼?
寫作不是獨白,而是對話。
要讓文章有價值,就得回答「別人心裡的問題」。
很多人以為:「我只要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總會有人看。」
但現實是,讀者更關心「這能幫到我嗎?」
找需求的方法
- 觀察留言:有人在問什麼?他們最常卡在哪裡?
- 社群討論區:Reddit、Dcard、Facebook 社團,都能看見未被解答的痛點。
- 搜尋關鍵字:在 Google 或 YouTube 輸入你的主題,看看自動跳出的詞,這就是大眾正在找的答案。
案例拆解
- 如果你寫「時間管理」,別只是展示你的行程表,而是回答「全職媽媽如何利用零碎時間?」、「上班族如何兼顧副業?」
- 如果你寫「健身」,與其單純秀肌肉照,不如提供「沒時間去健身房怎麼在家做核心運動?」
✅ 你的文章越能解決問題,讀者就越容易留下來,甚至主動分享。
我常說:價值感不是作者說了算,而是讀者感受到的「被幫助」。
3️⃣ 平台推什麼?
你寫得再好,如果放錯地方,效果會打折扣。每個平台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
不同平台的偏好
- IG:短影音、圖文輪播。重視「快速吸睛」,適合小技巧、片段知識。
- Medium/方格子:偏好深度文章。讀者期待看到完整分析、案例故事。
- Threads:即時對話的空間,適合提出一個觀點,引發討論。
- 電子報:直達信箱,適合經營「長期陪伴」,讓讀者跟著你逐漸建立信任。
- YouTube:視覺化表現最好,適合教學、開箱、故事講述。
常見錯誤
- 在 IG 寫 3000 字長文,多數人滑過去。
- 在 Medium 貼一張漂亮照片,讀者也不會停留。
✅ 你可以用「同一份內容」,調整形式,分別適配不同平台:
- IG → 三張輪播圖,整理「三個重點」
- Threads → 一句金句:「如果你不能一句話說出自己寫什麼,讀者也記不住你。」
- Medium → 完整文章,拆解案例與理論
這樣不僅省力,還能最大化影響力。
📊 三圈交集圖

三圈交集圖
把三個問題畫成三個圓:
- 我擅長什麼?
- 人們需要什麼?
- 平台推什麼?
中間的交集,就是你的 寫作核心。
三種極端情況
- 只看「我擅長什麼」 → 自嗨,沒人看得懂。
- 只看「人們需要什麼」 → 永遠追流量,容易倦怠。
- 只看「平台推什麼」 → 被演算法牽著走,失去自我。
✅ 最理想的狀態,是找到「既能寫得開心,又能幫到人,還能在平台上被放大」的交集點。
結尾練習(CTA)
現在,試著用一句話,寫下屬於你的交集點:
我寫 ______ ,幫助讀者 ______ ,並透過 ______ 平台發揮最大影響。
範例:
- 我寫「數位行銷」,幫助小型創業者找到曝光策略,並透過 IG 分享案例。
- 我寫「極簡生活」,幫助上班族減少焦慮,並透過電子報建立陪伴感。
- 我寫「自媒體經營」,幫助創作者找到定位,並透過 Medium 分享深度文章。
👉 請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答案。
當你能一句話說出來,你的寫作核心就更清晰,讀者也更容易記住你。
📌 記得:寫作不是單向輸出,而是和讀者建立長期的信任連結。
從今天開始,回答這三個問題,你就能找到真正屬於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