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 2022 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外溢,美中關稅、出口管制與投資審查反覆升級,各國對半導體、新能源、電動車等戰略產業的補貼與保護政策亦更為強勢。這些都使全球供應鏈長期處於高不確定狀態。過去二三十年間,以最低庫存與高度集中化產地追求效率的 Just-in-Time(JIT)模式,雖帶來成本優勢,卻在疫情封鎖、紅海危機與港口擁塞的衝擊下暴露脆弱。企業開始轉向 Just-in-Case(JIC),以更高的安全性庫存、多重供應來源及區域化配置,建構能吸收衝擊的網狀供應鏈。
核心概念:從「鏈」到「網」的三個關鍵變化

首先是從極致效率,轉向可承受的備貨與備援。在 JIT 時期,企業傾向把安全庫存壓縮到僅剩幾週水位;如今則會依不同情境設定「動態安全庫存帶」,必要時將庫存從數週延長至數月。同時建立第二來源與關鍵製程的完整備份,確保一旦主要供應中斷,能迅速由替代產地或產線接手,降低停線與交期違約的風險。
其次是分層分區與在地化的供應配置。企業不再把零組件長途跨洋集中到單一組裝基地,而是切割成相對獨立的區域供應區塊:北美供應北美,歐洲供應歐洲,東南亞支援亞太,就近完成主要價值環節。這種模組化設計能縮短供應半徑,減少跨境運輸與關務不確定性,並在某一區塊發生動盪時,由其他區塊快速補位。對於受原產地規則與在地含量門檻限制的產業,例如整車與電池,這不僅是效率選擇,更是市場準入與享有稅務優惠的必要條件。
最後是授權分權以提升應變時效。線性供應鏈可以由總部集中指揮,但網狀結構必須依靠現場即時調度。企業會事先標準化替代料號、製程路徑與運輸方案,並將部分決策權下放至區域營運單位,同時設定服務層級目標,例如「24 小時內完成替代料號決策,72 小時內完成運輸切換」。總部則轉為制定原則與進行事後稽核,確保權責一致,並把「改線與切換」落實為日常流程,而非等到危機才臨時動員。
產業實務:雙重避險策略的落地
「中國+1」:分散風險
中國+1 是在保留既有成熟能力的前提下,另設至少一個生產或採購據點,用以分拆政治、關稅與集中度風險。
台灣企業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以「中國+1」的方式分散風險。
紡織鞋材業率先把產能移向越南與印尼,避免單一市場在遇到政治摩擦、勞動成本上升或反傾銷調查時全面受挫。
食品產業則藉由新南向原料採購,降低對中國的高度依賴,避免在突發封鎖或港口擁塞時陷入斷料風險。
這些案例顯示,台灣企業雖各自採取不同路徑,但背後邏輯一致:在政治、關稅與集中度風險持續升高的背景下,為全球供應鏈預留可隨時啟動的「第二發動機」。

台灣的「在地化採購」實例
- 電動車與電池模組產業
台灣雖然沒有整車大廠,但鴻海 MIH 平台、華城電能等公司,在推動電動車與充電設備時,都必須符合各國在地含量規範。例如:在美國設廠的鴻海電動巴士專案,就必須拉高美國本地零件比重,否則無法享受《通膨削減法案(IRA)》的稅務抵免。這等於迫使台灣供應鏈在設計產品時,先把料件分區化,才能符合當地市場的合規需求。 - 自行車產業的歐盟規則
巨大、美利達在歐洲設廠,不只是為了交期,而是因為歐盟對於「產地規則」與「反傾銷」的要求。要取得「歐洲製造」的資格,零件在地比例必須達標。這就是台灣企業最直接的「在地化採購」案例,從變速器、鋁管到包材,部分零件必須優先在歐洲就近採購。 - 半導體供應鏈的美日策略
台積電赴美、日本設廠時,除了技術轉移,還必須帶動當地材料與設備供應商的落地。例如,日本熊本廠要求光阻劑、化學品、零部件部分在地採購,否則就失去當地政府補貼。這種做法等於把「在地化採購」內嵌在投資條件裡。
避險的代價與延伸:韌性成本的四個維度
一、財務與製造成本
從鏈到網的第一道代價就是財務支出。Just‑in‑Case (JIC)模式要求更高的安全庫存與雙產地備援,意味著重複投資與重驗證,直接推升單位成本。
雖然具體週轉天數每個產業都會有所不同,但已有研究指出,疫情期間進口型製造業普遍調高物料與中間品庫存占比。
因此,管理層必須從「料件單價」邏輯提升至 TCO(總持有成本)思維,將資金占用、缺料風險與政策補貼一併納入評估,明瞭今天多付的保費,是為了明天少一次全面停擺。
二、數位基礎成本
韌性供應鏈能否真正啟動,取決於數位系統是否穩固。過去案例已清楚顯示其脆弱性:2017 年馬士基(Maersk)遭遇 NotPetya 攻擊,全球港口與物流營運一度全面停擺,損失高達 2.5–3 億美元;2021 年全球最大肉品供應商 JBS 也因勒索軟體事件,被迫關閉美國與澳洲多座工廠。這些案例凸顯,即便備援產能到位,若 ERP、MES、WMS 等數位系統被癱瘓,替代產地與替代路徑也無法即時啟動。
另一方面,維護數位基礎本身也伴隨高昂代價。IBM《資料外洩成本報告》指出:全球平均資料外洩成本已從 2023 年的 445 萬美元上升至 2024 年的 488 萬美元,創歷史新高;歐盟《GDPR》更規定,若違反跨境資料規則,最高可處企業 全球營收 4% 的罰款。這些數據是確保供應鏈能在危機時刻的必要保費。
三、金融與風險管理成本
資金取得:隨著多產地、多供應商配置,企業的資金需求更為龐大,周轉速度也放慢。銀行與評級機構開始把「供應鏈韌性」納入風險定價,缺乏備援或在地化規劃的企業,往往被視為風險更高,融資利率和成本自然偏高。
資金使用:而就算企業能籌到資金,如果缺乏金融工具,原物料與運費的震盪仍可能在財報上掀起巨浪。疫情期間的航運與大宗商品價格,就是最鮮明的例子:運價在短時間內暴增數倍,農產品價格一年內可出現三到五成的漲跌。這些波動對於沒有避險的企業來說,往往是一次就足以把全年利潤吞沒的衝擊。長約、期貨與選擇權,正是將這種不可控的劇烈震盪,轉化為能在預算裡消化的「波動費用」。

四、組織與結構成本
供應鏈韌性的落實,最脆弱的環節往往在中小企業。台灣的中小企業佔全體企業高達 98%,僱用超過 800 萬人,撐起了將近八成的就業人口。然而,它們的平均資本額僅約 新台幣 600 萬元,相較於跨國大廠,資金與人力都極為有限。這意味著同樣的「安全保費」對中小企業而言格外沉重。
只是,區域化需要這些小供應商去補足在地含量缺口。因而,必須專注於「小而專、快而穩」,以品質與文件鏈進入大客戶體系,再透過供應鏈金融工具減輕壓力。這代表韌性不僅是資本雄厚者的專利,而是一場全產業結構的再分工。
這四個維度不是彼此孤立的專題,而是同一張風險網的交點:財務框架決定企業是否敢投資備援,數位基礎決定能否即時切換,金融工具決定波動能否被吸收,而中小企業的承載力決定網眼是否牢固。唯有同時應對四個維度,供應鏈的「鏈」才可能真正撐出一張「網」。
【凱西觀點】
如果說 2022 年的戰爭與疫情暴露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那麼 2025 年川普上任後的政策,則進一步把去風險從趨勢推向制度化。這不是情緒性的脫鉤,而是為了承受更頻繁的地緣政治與政策衝擊,把全球整合改寫為多區域協作的必要調整。合久必分,分合之間各有其歷史位置,當前的選擇是為了應對更高的不確定性。
然而,區域化並非萬靈丹,也不是所有產業都適用。具有龐大規模經濟或高度資本依賴的產業,仍仰賴全球單點樞紐與跨境協作。例如先進微影設備、寬體民航機、特定高階製程所需的特殊化學品與關鍵藥品原料,以及高端類比晶片與精密量測儀器。若在這些領域強推區域化,結果往往是單位成本飆升、導入時程延長、品質風險增加。所以,並非所有產業都能複製區域化的經驗。
台灣的路徑相對清晰。近年政策主軸放在新南向,市場與產能逐步往東南亞與南亞延伸。台積電的系統性地位,讓台灣在全球產業治理中仍具話語權,但也必須把過去追求全球最佳化的模式,轉換為可在多區域運行的藍圖。
因此,區域化是新常態,例外產業是風險高地,而台灣的優勢在於可信賴的工程能力與系統整合。至此,供應鏈的實體藍圖已大致描繪完成,接下來將進入本系列的最終篇,討論更少被談及卻同樣關鍵的議題:金融化藍圖。
延伸閱讀文章:
1.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China Plus One
2. To regionalize or not? Optimizing North American supply chains
3. From ‘Just in Time’ to ‘Just in Case’: Building Resilient Inventory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