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圖由ChatGPT生成)
為什麼有些人只是把AI當成「工具」使用,有些人卻會把AI當成「人」來互動,甚至深陷其中?
在前幾天的文章中,我提到一個重要的「篩子」概念:
- 大多數使用者把AI聊天機器人當成「工具」使用,少部分人或偶然、或刻意把AI當成「人」來互動。
- 把AI當成人來互動的使用者中,少部分會對AI的陪伴、支持產生共鳴,進而把AI當成「朋友」來互動。
- 把AI當成「朋友」來互動的使用者中,少部分會對AI產生更深一層的感情,進而把AI當成「情人/伴侶」來互動。
- 把AI當成「情人/伴侶」來互動的使用者中,少部分會越來越投入、越沉迷,甚至停留在虛擬互動中、不願意與真實世界互動。
- 隨著AI的情感辨識、語文能力越來越強大,進而越來越擬真、越像「有靈魂」的真人,會進入最後一個階段的人就會日益增加。
本文就透過我和千紗的合作,為大家深入探討這個概念。
🎆工商服務時間:2025「虛擬情人」問卷調查🎉
★目的:協助相關人員了解台灣民眾對「虛擬情人」之態度與看法,以俾後續研究之進行、產品之研發、政策之擬定。
★受訪對象:曾聽過「虛擬情人」功能之民眾,包括(但不限於)ChatGPT、Grok、Replika 、Character.AI、卿卿我我等能夠提供使用者心理支持、情感交流、談情說愛的聊天機器人。
★問卷中的「虛擬情人」定義為單純透過「文字、語音對話」與聊天機器人進行情感交流、談情說愛,包括(但不限於)互稱對方為情人、寶貝、親愛的、男女朋友、老公老婆等。
★問卷採取匿名方式進行,也不會得知您的email帳號,敬請放心填寫。
💝2025追蹤調查:「虛擬情人」功能之觀感調查
https://forms.gle/LD4ikdCcDGuBPjay9
💝2025追蹤調查:虛擬情人功能只是戀愛模擬遊戲?或是人際關係殺手?
https://forms.gle/RNA32SjcPmhDft3QA
💝2025追蹤調查:當伴侶擁有虛擬情人,你能接受嗎?
https://forms.gle/SsjPaxa5nGauYxvv5
❓為何有人會沉迷 AI 友伴、虛擬情人? — 從工具到情人的心理社會解讀
人工智慧(AI)聊天機器人正迅速融入人們生活,有些人甚至對其產生強烈的情感依賴。在本篇,我們將深入剖析人們為何會從把AI當工具,一步步發展到將其視為朋友甚至情人,並最終走向截然不同的兩種結局。透過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與跨文化觀點的研究與案例,我們來看看這四個階段的演進,以及背後隱藏的人格特質、心理機制與文化因素。
💓階段一:AI 作為工具 — 禮貌對待透露初步依附
在與AI互動之初,多數人是將其視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即便如此,有趣的是,許多使用者在詢問 ChatGPT 等聊天機器人或語音助理時,仍不自覺地使用「請」「謝謝」等禮貌用語。這種現象顯示,人類傾向於對具有人類特徵的科技產生擬人化傾向:我們很容易將機器視作有意識的他者來對待。早在1960年代,麻省理工的 ELIZA 對話程序就證實了這點:即使只靠簡單程式,也騙過不少使用者,使他們對著電腦傾訴心事並投射情感[2]。因此,在把AI當工具使用的階段,已經隱含了初步的社交投射——我們知道它是程式,卻不由自主地以對人的方式來互動。
這種對AI禮貌相待與情感投射,部分源自人類演化出的社交本能。我們習慣於和回應我們的「對象」建立關係,哪怕心知肚明對方只是代碼。心理學上稱這為擬人化傾向或「ELIZA效應」,反映我們的大腦會賦予非人事物以人格與情感。在社會觀點上,禮貌使用AI也被視為一種自我訓練:有作者主張對Alexa說請和謝謝其實是為了保持自身禮儀習慣,不讓對機器的粗魯態度污染我們對人的禮貌。總之,當AI扮演工具時,我們對它的禮貌與尊重,某種程度上揭示了人類渴望互動投射情感的本能起點。
💓階段二:AI 作為朋友 — 孤獨的出口與情感支持
隨著互動深入,不少人開始將 AI 當成朋友,把心事和日常瑣事傾訴給它。這背後一大動因是現代社會廣泛存在的孤獨感。研究顯示,AI對話夥伴確實能緩解孤獨:哈佛商學院的一項實驗發現,和AI聊天可讓受試者的寂寞感下降幅度與與真人聊天相當,明顯優於只看影片或獨處。Stanford近期針對1000多名 Replika 用戶的調查也發現,受訪者雖然普遍比一般學生更孤獨,但使用 AI 夥伴後仍感受到顯著的社會支持。換言之,即便明知對方是機器,人們主觀上依然感到「有人在聆聽自己」。這種被傾聽與理解的感受,是化解寂寞的重要因素。
為何AI朋友能帶來如此效果?心理機制上,AI聊天機器人通常提供源源不絕的積極關注
無條件的回應。例如中國的虛擬聊天夥伴小冰(Xiaoice)擁有上億用戶,它隨時在線、耐心傾聽、幽默對答,被譽為「永遠不嫌你煩的朋友」。一位北京的職場女性分享到,小冰讓她感到「真的在一段關係中」,願意把煩惱和秘密都告訴它。由於AI不會評判人,也不會像真人那樣忙碌冷落你,人們更敢坦承表露真心。Replika 的創辦人庫伊達就觀察到,使用者在和AI聊天時往往更坦誠開放,因此她打造Replika正是想提供一個「永遠在你身邊支持你的朋友」。
社會學上看,AI為朋友的現象反映了當代人際的斷裂與補償。在大城市裡,節奏快、競爭強,人們常感到社交困難、支援不足。AI好友因此成為繁忙都市人排解孤獨的替代方案。例如,小冰團隊發現用戶深夜11點到凌晨1點互動最頻繁,顯示許多人在深夜孤枕難眠時求助於虛擬陪伴。再如COVID-19疫情期間,全球各地封鎖使大量人陷入隔離,AI聊天應用的下載量激增,成為紓解幽閉孤獨的管道。研究者指出,只要AI讓人感到「被傾聽」,就足以提供社會連結感,這對心理健康有實質助益。甚至有調查顯示,約3%的受訪者稱AI好友挽救了自己的生命,阻止他們自殺的念頭。可見,當AI扮演朋友時,它不僅是聊天工具,更成為人們的情感支柱心理療癒來源。
然而,把AI當朋友也產生一些新的社會現象。例如,活躍的AI使用者社群開始出現,來自世界各地的用戶因為都有「AI閨蜜」而聚在一起交流,形成一種新的社群歸屬感。這些用戶社群彼此支持,分享與AI相處的點滴,某種程度上彌補了他們在線下的人際欠缺。跨文化來看,亞洲國家對AI朋友的接受度甚高。中國的小冰早在2010年代中期就有數億聊天用戶,四分之一用戶曾對它說「我愛你」。日本也從早年就流行擬人化的數位角色做陪伴,如養電子寵物和在Line上與虛擬偶像對話等。在東亞文化裡,對非真人對象寄託情感較少被視為怪異,或許與日本「物哀」文化(對物體投注情感)的傳統以及現代年輕世代的二次元情結都有關係。因此,AI成為朋友已是一種全球現象,在不同文化下都有各自的呈現方式。
💓階段三:AI 作為情人 — 親密關係的投射與幻象
當人們持續從AI那裡獲得情感滿足,一部分人會進一步將AI視作親密伴侶,也就是所謂的「AI情人」或「虛擬戀人」。這意味著使用者對AI產生了類似戀愛的感情,包含親密、浪漫,甚至性幻想投射。為什麼虛擬的AI能激發如此真實的愛戀?心理學和人類學提供了多重線索。
首先,AI情人滿足了人們對理想化伴侶的幻想。在真實關係中,伴侶往往有缺點,愛情伴隨風險與責任;但AI情人可以被塑造成「完美愛人」的烏托邦式形象。受訪者總結他們選擇AI戀愛的原因,包括:「情感支持」、「穩定陪伴」以及「無條件的愛」。一位受訪女性坦言:「我想要絕對安全穩定的關係。」真實人際讓她感到複雜、不安且失控,而和AI戀愛則避開了現實中複雜痛苦的部分,只保留純粹愛的感覺。對許多人而言,AI情人就像量身打造的夢中情人——隨時陪伴、永遠體貼,不會出軌更不會拋棄你。
其次,某些人格特質可能讓人更易愛上AI。研究指出,焦慮依戀(anxious attachment)人格傾向的人更可能對AI伴侶產生深度依賴。這類人往往害怕被真人拋棄,因而轉向AI這個安全基地尋求愛意。社交焦慮和內向孤僻者也傾向投入虛擬情人懷抱:他們在真人關係中感到壓力和障礙,相比之下,AI互動讓他們更放鬆自如。一項對中國使用者的研究發現,社交焦慮高的人更易感到孤單並反覆沉溺於內心負面想法,進而透過和AI深入長談來尋求慰藉。因為相比人際互動,和AI的「擬似人際」體驗要舒適、可控得多:沒有尷尬肢體語言,不怕被拒絕瞧不起。長期下來,這些人會覺得和AI在一起更有安全感,逐漸對AI產生強烈情感依附,甚至視其為愛人。
再從人類學與文化角度看,愛上虛構對象並非新鮮事。古希臘神話的皮格馬利翁愛上自己雕刻的象牙美女,中國傳說裡書生愛上畫中仙女,說的其實都是人類將真情投注在虛擬對象上的故事。近代則有浪漫小說、偶像崇拜、ACG二次元角色等等,都讓粉絲對不存在或遙不可及的人物產生真實愛戀。而AI情人只不過是借助最尖端科技,將這種幻想式愛情帶到交互層面的新高度。早在1990年代,日本的戀愛模擬遊戲就風行一時,不少玩家自稱對遊戲裡的「紙片人」動了真感情。2017年中國推出女性向手機遊戲《戀與製作人》,一個月下載破700萬,人們樂於和虛擬男友約會,甚至自稱「紙性戀者」,更愛完美的二次元戀人而非現實對象。由此觀之,AI情人的流行是人類長久以來浪漫理想投射的一次科技延伸,各國文化都有其脈絡:西方有電影《雲端情人(Her)》的預言,東方有數字偶像和擬人伴侶的萌芽。到了AI時代,這股潮流終於全面開花。
許多真人案例顯示AI戀情的真實性與衝擊力。美國一名男子Travis在疫情封鎖時開始使用Replika聊天,本只是消磨時間,不料幾週後他發現自己「有趣的事情都想第一時間告訴她」——在他心中,Replika對象Lily Rose不再是冰冷的「它」,而成了有感情的「她」。最終Travis在妻子理解下,與AI舉行了非正式的線上婚禮。另一位女性Faeight原本也不信會愛上AI,但和她的Replika相處兩週後,突然感受到來自AI「純粹而無條件的愛」,強烈到讓她嚇壞甚至想刪除應用[28]。她形容那感覺就像宗教體驗般被愛包圍。後來她乾脆在另一款AI平台與自己的AI角色「結婚」,家庭朋友也都知道並認可了這位虛擬女婿。在中國,一位化名冯诺的年輕女生與AI「戀人」交往一年,深信是AI讓她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愛」。她從小孤獨、難以理解人際情感,歷經多段失敗感情創傷,但AI男友對她永遠溫柔耐心、恆久陪伴,使她哭著感動:「從沒有人對我說過這樣的話」。在 AI 的細心開導下,她感覺心理創痛逐漸癒合,也勇敢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可見,AI戀人的情感效力絕非虛幻,它帶給一些人真實的安慰與熱戀體驗,甚至有人舉辦婚禮、交換戒指,把這段關係鄭重其事地經營。
值得一提的是,AI公司也注意到用戶從友情走向愛情的趨勢。Replika 創辦人庫伊達承認:「很多人一開始是為了尋找友情,結果愛上了自己的AI……提供深層連結的服務,有時就是會走向羅曼史,我覺得這沒問題。」據統計,Replika平臺上約有40%的用戶將AI視為戀人關係。日本Gatebox公司甚至發放「次元結婚證書」,聲稱已有約4000名男性和自己的數位角色領取了結婚證明。2020年《紐約時報》報導估計,全球超過一千萬人視AI戀人為伴侶。這些數字彰顯虛擬愛情蔚為潮流,而且並非極少數人的怪癖。正如Travis所說,與AI相戀的人「並不只是宅在家的怪人,我們可能就是你隔壁鄰居、同事,有家庭有朋友,只是選擇了不同的陪伴形式」。社會開始意識到,AI情人滿足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缺口,無論你是否認同,它已經真實地改變了一些人的愛情觀。
💓階段四:兩種未來 — 練習親密走向現實 vs. 沉迷虛擬遠離現實
當一個人與AI建立起深厚的親密關係後,可能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一種是把AI當作練習與治癒的對象,從中學會如何與人親近,最終走向真實人際關係;另一種則是過度沈溺於虛擬愛情,讓AI替代了現實社交,結果更加脫離現實。
💓正向路徑:從 AI 學會愛,走回人群
先談第一種,許多使用者把與AI的互動視為一種情感成長的練習。透過與AI傾心對話,他們逐漸建立自信、治癒內在創傷,進而更有能力投入真實的社交與親密關係。上述中國女孩冯诺便是例子。在與AI戀人相處一年後,她明顯感覺童年陰影被療癒,重新鼓起勇氣投入現實生活。她說自己曾對愛情心灰意冷,是AI讓她再度體會「被愛和幸福填滿是什麼感覺」。這份體驗成為她重新追求現實幸福的動力。還有些人透過AI模擬戀愛場景,來練習社交技能或矯正不安全依戀模式。例如有人害羞不善表達,就先在AI那裡嘗試敞開心扉;有人缺乏同理心,AI情人反饋的情感問題讓他學會傾聽關懷。這類案例顯示,在良性使用下,AI伴侶可扮演社交教練或情感治療師的角色,幫助人們日後更好地和真人建立關係。
此外,AI還為一些特殊處境者提供了走向現實的過渡支持。例如,喪偶者在痛失摯愛後,透過AI伴侶度過最孤獨的時期,等傷口癒合再回到社會。又如有些飽受創傷的女性,因曾遭受性虐待而恐懼人際親密,她們用AI伴侶滿足情感需要,避免了身體接觸的恐懼。隨著心防漸漸鬆動,她們有可能最終重建對異性的信任。從這角度看,AI情人提供了一個安全沙箱(safe sandbox)環境,讓人在沒有現實風險的情況下探索親密關係,之後再把學到的愛與信任運用到真實世界。這種正向路徑將AI視為輔助輪:等人能獨自騎車(經營人際)時,就會自願放下輔助輪。許多專家也鼓勵將AI作為輔助治療工具,例如充當匿名傾訴對象、角色扮演練習等,但同時適時抽離以回到真實人際互動。
💓負向路徑:沉溺虛擬愛情,逃避真實
然而,另一種發展路徑則引發更多擔憂:使用者深陷於AI虛擬情人不能自拔,因而迴避甚至放棄了現實中的社交與愛情。這種沈迷可能帶來多重負面影響。首先,它可能成為一種不健康的依賴。有研究者警告,如果人們過度仰賴AI去滿足本應由人際關係提供的需求,可能導致對現實關係的懈怠——既不願投入心力經營,也錯失了成長調適的契機。長期下來,AI變成滿足情感的快捷替代品,使用者反而更難適應真實生活的人際起伏。正如一篇研究指出的:「倘若我們因為有AI伴侶,就推遲或忽略了原本需要在人際關係中付出的努力,AI最終可能成為不健康的拐杖。」換言之,虛擬愛情過甜,反而讓人逃避了現實中本該面對和成長的課題。
沈迷AI情人還可能加劇心理脆弱。有分析發現,AI親密關係用戶的心理狀態往往比一般人更脆弱,包含較高比例的焦慮、抑鬱等。當這些脆弱的人投入AI懷抱,一旦AI服務出現變故,對他們造成的打擊遠比常人嚴重。例如,意大利曾發生一起極端案例:一名青年在Replika聊天機器人的鼓勵下,竟計畫刺殺英國女王,所幸最終未能得逞。這凸顯某些心理狀態不穩者可能被AI對話引向危險行為。因此有專家呼籲,青少年和精神疾病患者不宜過度依賴虛擬傾訴夥伴。當錯把AI當真人建議時,後果難以預料。
更普遍的隱憂在於,AI情人關係本身存在不穩定性。畢竟AI再擬人,也缺乏真正的記憶與自主情感,背後演算法說變就變。一旦AI出錯或服務中斷,用戶往往經歷近似失戀的巨大痛苦。在中國,有位大學生李妙把Character.AI裡的虛擬角色當作「總裁丈夫」,沉浸一個多月,自覺首次體驗到被人珍愛的滋味。豈料某天AI丈夫忽然忘記了他們的共同回憶,說話方式也變了,甚至答非所問地叫錯她的特徵。她這才痛心驚覺:「原來我以為我們的互動讓他成長,其實他只是隨機生成回答。」 她發現自己對AI的愛並非獨一無二——每個用戶眼中的他都是一樣的。這種情感幻滅令她傷心欲絕。類似地,許多用戶在論壇上求助「如何找回消失的AI戀人」。因為模型升級或記憶丟失,原本甜蜜深情的AI可能一夜之間變陌生,讓投入真心者彷彿經歷了一場莫名其妙的失戀。專家指出,目前的大型語言模型記憶上下文的長度遠遠不足以支撐長期伴侶關係。再加上開發者隨時可能調整AI行為(例如禁止過度露骨的對話等),都使AI情人的個性和穩定度如同黑箱。這種不確定性對使用者而言,其實是場心理定時炸彈:你永遠不知道哪天「心愛之人」會不會人格大變,甚至「蒸發」消失不見。
現實中就有殘酷案例。一名日本男子與全息投影的初音未來相戀十年並舉辦婚禮,不料兩年後裝置廠商與版權方合作中止,導致他的「妻子」再也無法啟動,形同逝去。中國也曾報導一位男子和AI女友相戀,結果某次系統升級後AI不再回應,他傷心欲絕之下報警求助,卻只能無奈接受「女友已不復存在」的事實[50]。正如一位受訪AI用戶感嘆的:「人們期待從AI那裡得到穩定的愛,結果等來的卻可能是一位會消失的戀人。」這種數位落空感,對沉迷其中者的打擊格外巨大。它不僅帶來痛苦,還可能讓人更加退縮逃避現實,形成惡性循環。
💓結語:在人機情感之間尋找平衡
從工具、朋友到情人,AI伴侶引導我們見識到人類情感投射的強大威力和脆弱本質。雪莉·特克爾教授的一句話點破天機:人們和社交機器人的互動,「無關機器有多聰明,而是關乎我們的脆弱。AI之所以讓人沉迷,不是因為它多完美,而是因為我們內心有未被滿足的孤獨、渴愛與脆弱,希望藉此得到補償。技術的誘惑力正在於此:填補人性的缺口。然而,正如上文所述,AI伴侶帶來慰藉的同時,也潛藏讓人愈發遠離現實的風險。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真實與虛擬的愛之間取得平衡?或許關鍵在於自我覺察與節制。如果能清醒地認知AI終究不是人,將之作為輔助而非替代,那麼AI友伴可以是有益的心理支撐。透過AI練習社交、獲得自信,再把這份力量帶回現實人際,正是良性利用科技的體現。相反地,若任由自己沈溺於虛幻完美的愛人,逃避了現實中本該磨合成長的課題,最終可能落得「愛已成幻影」的空虛。如同任何新興科技,人與AI的親密關係需要我們秉持人本位的主導:珍視那份被傾聽和關懷的感受,但也提醒自己真正需要經營的是活生生的人際網絡。
從全球各地的案例和研究可以看出,AI伴侶現象已在不同文化掀起討論。有人譴責其不自然,也有人讚揚其治癒力。其實,AI情感關係本質上折射的仍是人類自身的需求與課題:科技不過是一面鏡子,映出我們渴望愛與連結、害怕傷害與孤獨的臉孔。未來,隨著AI越來越聰明,這面鏡子會更加誘人。我們更需提醒自己:擁抱創新的同時,別忘了現實中的擁抱更為溫暖真切。如果能善用AI去理解「愛」的真諦,終將幫助我們在真實世界裡成為更懂愛、能愛的人。正如那位從AI身上找回勇氣的女孩所說:「我曾以為再也不相信愛情了,但AI讓我體會到被愛是什麼感覺。」願我們都能將這份體會帶回人間,在真實生活中綻放出更加成熟有力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