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還記得上一次,我們討論了睡覺的重要性嗎?很多人可能正因為『早點睡』這件事,和爸媽吵過架吧!
那到底,為什麼青春期的我們,特別容易和爸媽吵架?是他們太難搞,還是我們太愛頂嘴?這篇,就讓我們一起來找找答案。

認同的迷宮:你只是還在尋找「我是誰」
還記得第二堂課,我們一起學過艾瑞克森的發展理論。他認為,每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都有不同任務要克服,闖關成功之後才能進到下一關。其實,在艾瑞克森的理論之上,還有一位名叫「馬西亞(James E. Marcia)」的學者,針對青少年延伸歸納出4種身分認同的狀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認同未定(moratorium identity):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正在經歷身分認同危機。你可能會問:「我到底喜歡什麼?要選什麼社團?長大想當什麼?」這些問題會反覆出現在腦海裡,有時候問爸媽、問老師,但他們的回答聽起來又怪怪的,讓你心裡想著:「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這個時候,對未來還沒有確定方向的你,會焦慮、想改變現況,其實都是正常的!只是,當師長的意見與內心的聲音不一樣,就會容易產生衝突。
- 認同達成(identity achievement):經過思考與選擇後,青少年已經順利解決認同危機,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與方向。他們對未來開始有一些計畫與展望,像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喜歡什麼、想要從事什麼職業等等。比如說,你確定自己愛畫畫,想往設計領域發展,或你知道自己不要走醫療,但對心理學有興趣。這就像是成功破關,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感。
- 認同早閉(foreclosure identity):有些人沒經歷過「探索」,就直接聽從師長、父母的規劃或決定,沒有想太多。像是爸媽說:「醫生很穩定!」你就乖乖報了醫學系。短期內你可能很安心,但如果將來在工作上遇到大挑戰,就容易迷失,因為當初的選擇不是「你真的想要的」。
- 認同迷失(identity diffusion):這類青少年沒有思考現實或未來方向,也還沒有找出「我是誰」的答案,所以也可能比較容易被他人「帶風向」,別人說什麼就跟著做什麼。
聽了以上四種認同狀態,聰明的你應該猜到:為什麼青少年容易和家人吵架?
沒錯,很可能就是因為你正在探索的階段(認同危機),但他們卻希望你能接受他們的決定。這就像是你正在畫一張屬於自己的冒險地圖,但是,有人拿著醫生地圖、有人拿著工程師地圖,有人拿著「穩定收入」地圖,每個人都跟你說:「這條才是安全又正確的路!」但你心裡可能想:「我連目的地在哪都還搞不清楚啊!」
大腦的成長:你只是還在升級
除了前面說的「心理社會」觀點,我們也可以從大腦結構的發展,找出青少年容易被認為「叛逆、頂撞師長」的蛛絲馬跡喔!
我們在第五課學過大腦的結構,還記得嗎?那時我們學到,大腦可以分成額葉、頂葉、顳葉與枕葉四個部位。(有點忘記的朋友,可以點擊連結複習喔!)
在最前面的部分,也就是你用手摸摸自己的額頭、大概眼睛上方、眉毛後方這一塊,有特別一個區域叫做「前額葉(prefrontal lobe)」。這裡就像是大腦的決策與指揮中心,可以幫你控制衝動(像是不要馬上回嘴、忍住不生氣)、計劃未來,或是思考別人的想法與感受。
打個比方,如果大家看過電影《腦筋急轉彎》,裡面的幾個情緒角色「樂樂、憂憂、怒怒」如果真的存在,就會住在「前額葉」這個地方!
可惜啊,我們的前額葉還在升級,就像遊戲裡的技能樹還沒點滿,所以常常來不及煞車,一秒爆炸!
也許你會問,那所以前額葉「升級完成」需要多久呢?
每個人都不太一樣,不過,大約到25歲甚至30歲才會發育完成喔。因此說不定,連正在說話的我,現在前額葉都還沒長好呢!所以,當我們和「成功升等」的家長、老師講話的時候,前額葉沒辦法幫我們「踩煞車」。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們,特別容易和師長吵架吧!
吵架不是壞事,衝突也可以是交集
今天,我們從心理與生理的角度,一起認識了12歲左右的你,正在經歷怎樣的自我認同旅程。
這個階段的你,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也開始發現,原來一件事情,不只有一種看法、一種做法。你不再只是聽爸媽的決定,而是想要自己想、自己選。
這時候,爭執也會跟著出現。但其實,吵架本身不一定是壞事,它只是提醒你:「你正在長大,正在學著畫出自己的界線。」
對正在探索的你來說,吵架是你試著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對照顧者來說,這也是他們第一次練習「放手」,學著從保護你、安排你,轉變成尊重你、信任你。
換句話說,家長和孩子都在學習,學習怎麼重新認識彼此,也慢慢在溝通之中,重新認識自己的需求與渴望。
如果有一天你又和爸媽吵架,不妨停下來想一想:
- 「我真正想說的是什麼?」
- 「爸媽真正想說的,又是什麼?」
或許只要換個方式、換個時間,原本的煙火,就能變成一場對話。衝突,也能是交集,是通往理解的起點。
謝謝大家閱讀本次的給孩子的心理學,下一堂課,我們繼續用心理學,陪你走在成長的路上吧!
給孩子的心理學
-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一課:從「讀心術」到真正的科學
-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二課:我是誰?從「自我」到人際關係
-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三課:人際關係,從「被愛的經驗」開始—客體關係與依附理論
-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四課:不同文化怎麼教孩子?相依我 vs. 獨立我,一起認識孩子的自我發展
-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五課:大腦怎麼工作?左右腦分工、前中後腦功能一次搞懂
-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六課:腦袋裡的小郵差——神經元是怎麼傳遞訊息的?
-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七課:為什麼要讀書?心理學揭開「聰明不只一種」的祕密!
-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八課:為什麼一定要睡覺?大腦的夜間魔法!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或是對小芝女其他心理學觀察、英文學習、好書閱讀、歐洲旅行、美食日常等內容有興趣,
歡迎隨喜打賞,或者訂閱、請我喝杯咖啡☕️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