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謬的《異鄉人》故事的主角 莫禾梭,是個冷漠、理性、行為常常違反常規的人。小說一開始,他的母親去世,他卻在葬禮上沒有表現出任何悲傷與哀痛,這種「無表情」讓周遭的人感到震驚,並成為他日後受審時的致命印象。
在日常生活裡,莫禾梭與瑪麗展開戀情,卻顯得淡然,沒有一般人對愛情的激情。他與鄰居雷蒙來往,甚至幫助他對付與阿拉伯人的衝突。某個炎熱的夏日午後,莫禾梭在海灘上遇見阿拉伯人,因為炙熱的太陽與刺眼的陽光,他心神恍惚,最終開槍殺死對方。
進入審判之後,情節轉向荒謬的核心:法庭對莫禾梭的審判,焦點不在於謀殺案本身,而在於他在母親葬禮上的冷漠。 檢察官與陪審團眼中的他,不是因為「殺人」而有罪,而是因為「沒有表現出合乎社會期待的情感」而被視為異類。最終,他被判死刑。
《異鄉人》不僅是一則殺人與審判的故事,更是對「存在」的探問。
莫禾梭的冷漠並非全然無情,而是拒絕迎合社會的表演。
最終,他在面對死亡時,反而達成了一種誠實與坦然的自由。

卡謬《異鄉人》
讀後感 / 《異鄉人》當情感不再是表演
卡繆的《異鄉人》帶給我的最大震撼,是莫禾梭的冷漠和平舖直述的口吻。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流淚,第二天卻和女朋友去看電影;他在法庭上拒絕迎合眾人期待,寧願誠實地承認自己的冷淡,也不願假裝表現出「應該有的悲傷」。這樣的態度讓讀者一方面感到不安,卻也覺得一種解放。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被社會規範綁住。人們期待我們在某些場合要流淚、要哀傷、要犧牲,彷彿只有這樣才算「正常」或「有愛」。然而,這些表現真的是我們的真實感受嗎?還是只是因為怕被誤解、怕被貼上「冷血」的標籤,所以不得不表演出來?
《異鄉人》不只是一個關於謀殺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與社會的拉扯。當大眾要求莫禾梭給出符合期待的答案,他最後卻選擇直面死亡與荒謬,不再演戲。那份孤獨與勇敢,讓我開始思考:在我的生活裡,我是否也常常為了符合大眾的期待,而犧牲了真實的自己?
我們並不需要用「表演」來證明自己有愛。
誠實地面對內心,接受荒謬與不確定,或許才是自由的開始。
讀後省思 / 《異鄉人》在荒謬中尋找真實
一、莫禾梭究竟為什麼有罪?
在《異鄉人》裡,莫禾梭並非單純因為「殺人」而被判死刑。卡謬刻意將審判的焦點轉移:檢方與陪審團並不是只在意那一場海灘上的槍聲,而是將矛頭指向他「不在母親葬禮上哭泣」、「葬禮隔天就和女人約會」這些冷漠舉動。換句話說,社會審判的其實不是他的罪行,而是他的「不合群」與「不正常」。他有罪,因為他沒有按照社會對情感的期待去表演。
《異鄉人》的荒謬:
法律的審判舞台,成了一場社會道德的戲劇。
真相與理性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世俗眼光」與「大眾的偏見」。
二、莫禾梭如何看待自己?
莫禾梭一開始是冷漠的、機械地活著。他對母親的去世無動於衷,對戀愛、工作、友情都沒有強烈情感,彷彿只是在完成每天的「日常細節」。直到殺人、入獄,特別是上訴被駁回,他才逐漸開始深刻面對「自己」。
轉折點:從迴避意義 → 接受荒謬 → 擁抱死亡。
三、卡謬想告訴我們什麼?
卡謬透過莫禾梭,展現了「荒謬哲學」的核心:
- 生命沒有絕對意義:我們渴望意義,但世界沉默不語。
- 社會的荒謬:人們審判的不是事實,而是「合不合群」。正常與異常,其實只是社會期待的框架。
- 反抗荒謬:面對荒謬,有三條路 - 逃避(宗教)、虛假(迎合)、反抗(真實)。
莫禾梭拒絕假裝悲傷,也拒絕宗教的救贖,選擇忠於自己。
四、什麼是正常?
社會為我們設計了一條「正常的人生路徑」:求學、工作、結婚、生小孩。沒照著走的人,常常被視為「異類」。但卡謬提醒我們:所謂「正常」,只是大多數人約定俗成的習慣。真正的問題是:我們能否承擔選擇的後果,並誠實面對自己?
- 如果不被理解,要不要解釋?
莫禾梭說:「我覺得沒什麼好說的,所以寧可把嘴閉上。」誠實並不代表每次都要「說出口」,有時候沉默本身就是真實。 - 為什麼殺人?
莫禾梭開槍是不是預謀? 還是荒謬境遇下的反射? 太陽刺眼、燥熱、情緒累積,推動他扣下扳機。那一刻,他「像機械一樣」行動,象徵人類在荒謬世界裡的無力感。 - 最後的接受,是消極還是解脫?
當莫梭說出「既然人都會死,怎麼死、何時死都沒有差別」時,我感受到的不是消極,而是一種釋放。他不再抗拒,而是擁抱死亡,把它當作人生的一部分。這讓他獲得「自由」,因為當死亡不再是威脅,生命的荒謬也就不再需要理由來填補。
五、啟發
- 當社會期待我們「應該怎麼感受」時,我們是否也在演戲?
- 如果誠實做自己會被誤解,是否還願意承擔後果?
- 什麼才是「我想要的人生」?是外界定義的「正常」,還是我能誠實接受的選擇?
精選語錄 / 《異鄉人》的經典
-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清楚。
- 他們像是在審判我。
- 一個星期天又這樣混過去了。媽媽已經下葬,我又要開始上班了。總之,一切沒變,日子還是照樣過。
- 他知道街坊鄰居對我的觀感不好,因為我把媽媽送入養老院,但他了解我,他知道我很愛媽媽。
- 毫無疑問,我很愛媽媽,但這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所有正常人都曾或多或少希望所愛的人死去。
- 正是,就是自由,你的自由被剝奪。
- 他被控到底是因為葬了他母親,還是因為殺人?
- 他表示已經惦身檢視了我的靈魂:「諸位評審,裡面什麼都沒有。」他又說,其實我根本沒有靈魂,也沒有任何具人性的東西。所有人類心目中的道德原則,沒有一項是我能了解的。
- 在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裡,生活就像荒謬的循環。
- 既然人都會死,怎麼死、何時死,就沒有什麼大分别了。這道理很明顯。因此(最要緊的就是,不要把代表這一套推論的「因此」給漏掉了),因此,我接受上訴被駁回。
卡謬揭示了荒謬哲學的核心:
在人無法確知生命意義、上帝缺席的世界裡,生活顯得循環而荒謬。
但唯有接受荒謬,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適合閱讀族群 / 《異鄉人》
- 對哲學有興趣的人
- 質疑社會規範的人
- 面對生命困境或轉折的人
- 喜愛文學或對文學有興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