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設計看似簡單,但細節才是關鍵
先講個很常見的情況。很多新手設計師剛學會 CAD,畫零件、組裝模組都很順,外觀看起來也很完整。但當產品拿去試做或驗證時,問題就一大堆:
- (a) 裝不起來,因為尺寸堆疊後不符合公差。
- (b) 零件晃來晃去,因為設計時沒有考慮鬆動間隙。
- (c) 強度不夠,測幾次就變形或斷裂。
這就是所謂的「會畫圖」跟「會設計」的差別。前者只是把東西拼出來,後者則是從一開始就想到後續的製造、組裝和驗證。
2. 公差與尺寸堆疊
在產品設計裡,最容易被忽略但又最致命的,就是公差與尺寸堆疊。
簡單來說,任何一個零件的尺寸都不可能完全精準,總會有誤差範圍。這些誤差一旦累積起來,最後裝配時就可能大出問題。
舉個例子:假設一個小小的卡扣,設計上只差 0.2 mm,看似沒什麼。但當它跟外殼、固定柱、螺絲孔全部堆疊起來,結果就可能變成「卡不緊」、「蓋不起來」或「間隙太大」。
- (a) 公差放太寬:東西好加工,但組起來鬆鬆垮垮。
- (b) 公差收太緊:組裝品質很好,但加工成本飆高,良率也很慘。
所以,設計師的挑戰就是在「夠用」和「成本」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這真的不是一兩本書能解決的,需要經驗累積。
3. 測試驗證才是真正的考題
除了尺寸問題,穩定性與可靠性更是設計的重頭戲。市面上的產品,從筆電、手機到家電,都得經過一連串嚴格的測試:跌落、震動、高低溫循環、壽命疲勞……只有通過這些,才能算得上是一個成熟的設計。
- (a) 像筆電的轉軸:不只要好開合,還要能撐過幾萬次開闔,阻尼感還得一致。
- (b) 手機外殼:要薄、要輕,還得能散熱,還不能一摔就碎。
- (c) 家電外殼:要耐熱、耐潮,還要能撐住長期使用下的材料劣化。
這些都是「書上教不來」的部分,只有經過一次次實際專案,才會知道設計該怎麼調整。
4. 為什麼很多人基礎概念不足?
雖然現在學習資源超多,但還是有不少人對結構設計的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常見問題有:
- (a) 忽略製程限制:設計很漂亮,但實際工廠根本做不出來。
- (b) 過度依賴軟體:以為 CAD 能自動解決一切,卻忽略背後的設計邏輯。
- (c) 只看局部不看整體:零件單看沒問題,但裝配後就出包,因為沒考慮全局。
這些都是新手常踩的坑,而資深或是優秀的設計師,往往能一開始就避開這些問題。
5. 實務經驗的累積
老實說,很多設計能力是靠「做中學」累積來的。
- (a) 有實際專案經驗的人,會清楚某些塑膠材料在高溫環境下容易發生變形,因此設計時必須懂得解讀物性表,才能正確預估材料的行為。
- (b) 經歷過良率下滑的人,就會深刻體會公差設定對成本的影響。哪些是關鍵尺寸需要嚴格控制,哪些尺寸則可以放寬,這些取捨才是設計真正的技巧,而不是一味訂下一堆過於嚴苛的公差。
- (c) 與製造工程師長期溝通之後,設計師就會逐漸明白哪種類型的設計工廠能接受,哪種設計必然會被否決,甚至能快速連結過往機種的經驗來判斷設計可行性。
這些東西,很難從書本直接學到,只能靠一次次的實戰累積。
6. 想進步可以怎麼做?
如果你想在結構設計上更進一步,可以從這幾點開始:
- (a) 養成全局思維:不只會畫圖,而是從設計到測試、再到修正,形成一個完整流程。
- (b) 學會理解工藝:例如射出成型、沖壓、CNC 加工,知道它們的限制與特性。
- (c) 多參與測試:不要只交圖紙,要去現場看產品怎麼被摔、怎麼被測。
- (d) 練習公差分析:在設計初期就做尺寸鏈計算,避免後面大改圖。
- (e) 多跟不同角色交流:材料工程師、品保、製造端,都能給你不同角度的見解。
7. 結語
產品結構設計絕對不是只靠 CAD 軟體就能解決的事,它更像是一門「平衡的藝術」。我有一位朋友(二代企業背景,台大畢業、在德國主修工業設計)曾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機構設計師其實就像建築師。」
建築師要懂得空間規劃,也要面對法規限制並找到解決方法;而機構設計師同樣如此,不只要考慮零件的強度、公差與加工限制,更要在有限的空間裡做出最合理的規劃。很多時候,空間的有效運用,往往比單純的零件設計更關鍵。
- (a) 要在尺寸精度與加工成本之間取捨。
- (b) 要在結構強度與外觀需求之間找到平衡。
- (c) 要在理論計算與實際驗證之間來回調整。
對初學者來說,入門可能不難,但要做到專業、做到能量產,則需要經驗累積。換句話說,設計不是把零件拼起來,而是把所有細節整合起來,讓產品在真實世界中能順利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