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數位素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別是如果可以教導學生負責任的使用數位科技、心存良善的使用數位科技,那我們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傷害。在台灣我們有所謂的資訊課,但是大部分是著墨在資訊科技的應用,當然有少部分會講到資訊素養,可是通常都是淺淺的帶過或者是播放影片給學生看,學生能夠體驗到的效果其實有限。
但是其實這樣子一個課程是可以放在綜合活動來帶領學生的,而且未必一定要到小學三年級之後上資訊課才可以帶領,其實在更小的階段也是可行。特別是現在資訊設備的應用年齡越來越往下,所以如果可以的話這樣的課程應該該從幼兒園的階段就可以試著去做。
接下來的問題是那有適合的教材嗎?就我目前的認識來講在台灣我尚未看到那麼完整的教材,如果有的話也請各位可以提供我一些訊息讓我去研究。可是在國外這樣的素材寫得還蠻完整的,例如我介紹的Common Sense Media 最近就提供了蠻完整的內容介紹,當我收到他們的電子郵件裡面寫到一段話深深地觸動了我我每次瀏覽新聞,幾乎都會看到關於手機禁令、青少年孤獨或最新人工智慧伴侶應用程式的報導。 研究還表明,越來越小的孩子正在使用越來越多的科技產品。但我們意識到:科技不僅改變了孩子學習和溝通的方式,實際上,它還可能讓孩子在最需要的時候更難培養一些最重要的人類技能。媒體和科技可以取代哪些技能呢?當(未經驗證的)答案唾手可得時,培養批判性思維;當演算法告訴你該想什麼、該相信什麼時,培養好奇心;當螢幕可能更方便時,優先考慮面對面交流;當人工智慧可以為你創造一切時,讚美創造力。就在那時,我突然想到:如果數位素養不再只是關乎「數字」部分,那會怎麼樣?如果它關乎加倍挖掘人類獨特而強大的特質,那會怎麼樣?我們的新課程並非要為你增加更多內容,而是提供一些與教孩子閱讀同樣緊迫和必要的工具。從很多方面來說,這正是我們的目標:教導孩子「閱讀」他們的數位世界,讓他們能夠在其中書寫自己的故事。以下只是一些與孩子最需要的人類技能相關的課程:
選擇善良(幼兒園):本課程首先讓孩子定義什麼是好朋友。然後,他們將透過場景表演,在實際使用電子設備的情況下,練習如何成為一個善良、尊重他人的朋友。
好奇心講述者:(一年級):透過親身實踐、面對面的活動,孩子練習對他人感到好奇、提出問題、積極傾聽並以更深入的興趣跟進。
真誠的道歉(二年級):我們都會犯錯,因此了解如何維護人際關係和誠信至關重要。 「修復友誼」 (四年級)及其他課程將更詳細地闡述這一概念。
傳達個人界線(五年級):學習如何使用「我」的陳述來傳達某種情況下的感受和需求是一項非常有用的人類技能,可以防止各種誤解和怨恨。
這是合理使用嗎?人工智慧版(六年級):從合理使用的角度來看創造力,孩子可以考慮原創、創意作品的價值——包括他們自己的作品。
科技與價值觀(七年級):鼓勵孩子先反思他們的人性價值觀,然後評估他們的科技習慣如何與這些價值觀一致。
什麼是批判性忽視? (八年級):我們接收到的資訊量是無窮無盡的,因此,學會如何專注於重要的事情是一項越來越重要的人類技能!
你們親眼見證了科技如何影響學生:他們的友誼、他們的自尊、他們的專注力、創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我知道你們付出了很多,提供他們所需的工具。我們在這裡,是為了幫助你們培養在數位世界中茁壯成長所需的基本人際技能。
作為一個資訊老師,也作為一個數位應用的倡導者,加上受過完整的社會科學訓練,當我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有一種「對!我們就是應該要這樣做」,讓數位應用裡面多一點人性、也多一點良善。而且在這裡面包含的面向十分的廣泛,搭配數位科技的應用可以受到更好的效果,我們也不用擔心學生會因此「走歪了」,變成一個眼中,只有科技卻看不見別人的人。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就實際去看看幼兒園階段他們能夠提供什麼樣的素材?就像以往這個網站做的素材一樣仍舊非常的完整,除了上課的教材之外整個課程希望達到什麼目標老師在裡面怎麼跟學生互動也都有非常詳細的紀錄,基本上可以直接轉換成教材。



而且現在工具十分的方便,要將素材從英文轉換成中文只是一瞬間的事情。我前陣子試著用AI工具快速的翻譯Google的官方文件,大概幾十頁的內容,我只需要花兩到三個小時就能完成,讓 AI 工具快速翻譯,自己又看過一次英文的稿子來潤飾這些以往要花很多時間的工作。而且我發現我必須調整的部分蠻少的,只有一些在非常專業的那個部分得去提供大家公認的名詞,不然幾乎不用變動。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願意,而且也認為他很重要的,我們馬上就可以動手去做。就我自己來講,我可能會把這些素材都看過一遍,看看能不能串起來。有時間就寫下稿子或者是試著去上一下課,看看針對台灣的狀況怎麼去調整。畢竟是美國的素材跟台灣的實際情境還是會有一些出入,所以在正式實施前,如果可以在一些非正式的課堂嘗試應該以後比較不會有不適應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