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朋友吃飯,他整個人和講話的語氣,整體看起來比以前輕鬆多了。
離開原本的工作及家裡壓抑的環境後,他換了新工作,加入一家有四間院所的醫美集團。
老闆是醫師出身,目前沒有行銷團隊,卻希望明年能有五人編制。
聽起來很有空間,但也意味著,他必須從 0 開始。
我邊聽邊笑著問他:「那你有想法嗎?」
他沉默了一下...於是我忍不住多嘴,分享了一些自己的觀察。
現在的情況:像地基打好了,卻還沒蓋牆
現在他新公司診所狀況,大致是這樣:
沒有專職行銷人員(都是現場同仁兼任幫忙做)、廣告投放有限,也沒有走價格戰。
客源多靠口碑與介紹,聽他說診所內儀器齊全,市面上的熱門療程幾乎都有。
換句話說,基礎還算穩,但行銷的架構是空的。
這就像房子地基打好了,卻還沒蓋牆、裝門。
年底前可以先做什麼:先把底盤打好
我跟他說,今年底前,不用想著「要做多大或帶來多少業績」,而是先把基本的底盤打好,至少三件事:
第一,盤點與定位
要搞清楚競品的價格帶,也要畫出「新客」和「舊客」的輪廓,不論是年齡層、需求、他們做決策的考量,及院內現有的療程與儀器的回本期及定價策略也得釐清。同時,還要拆出現有療程的結構:哪些是「主力」,哪些是「輔助」。
因為單一療程很難支撐長久營收,但主力+輔助的組合,才是穩定獲客、提升客單價的關鍵。
第二,小規模測試
不用一開始就燒大錢,先挑兩三條網路平台管道試試:社群短影音、KOL 體驗、Google/FB 廣告,再搭配一兩場小活動,像體驗日或講座活動,以他目前現有的人力跟人脈,我覺得這方面可以試試看找出黏著度較高的VIP顧客。
第三,品牌建立
這聽起來老生常談,但真的很重要。品牌定位要清楚,內容調性要一致。官網、LINE、社群都要能讓人找到、用得順手,這才算有基本盤。
放眼更長遠:年底前,至少要交出的三份功課
我笑著對他說:「年底前,至少得交出三份東西吧?」
1.行銷藍圖(品牌定位、主打療程、通路策略)
2.人力規劃(五人配置,至少先找到 1到 2 個核心人力)
3.預算與相關評估(ROI、回本期、回本期)。
這些看起來像作業,但如果不做,明年根本沒辦法跑。
回到我自己的經驗
醫美這行要差異化,不容易。雖然可以考慮「抗老」「男性醫美」「皮膚管理」及「院內醫師的主要治療強項」這些還沒被價格戰淹沒的領域,只是這塊差異化的建立最為辛苦。
只是現實真的很殘酷...很多儀器都是台灣代理韓國的,中間價差大到驚人。以前就聽同事抱怨過:「連員工價都比不上韓國當地施打來得便宜」。當然如果只是比價格,根本沒勝算,療程組合式的行銷策略在現在看來就會相當重要。
此外,醫師品牌的建立、專業背書、醫師的個人形象,比起任何廣告,都更能打中信任感。
再來,就是累積內容資產。SEO 文章、短影音知識庫,這些長尾效應會慢慢發酵。搭配會員經營與回購機制,才會讓品牌真正跑得長久,不過文章這塊,我認為雖然美能夠透過影音BA照等,但是好的SEO文章更能被接下來AI語言模型趨勢給收錄推薦。
當然,醫美畢竟是「非必要醫療」。明年他要執行起來,看現在股市大環境來評估,在2026這動盪的市場,肯定會很辛苦。我想這對連鎖集團來說,衝擊更大;但對單店診所而言,人力與服務品質更靈活,反而更能靠口碑建立差異化。
想到這裡,我也回顧自己剛入行時,其實很幸運...
第一份工作就在一個已經有十人行銷團隊的醫美集團。
只是,人多不代表事情就推得順。
那隨著組織的人力越多,所面臨的就是溝通成本越高的內部協調,
有時反而成了新的難題。
所以看著朋友要從零開始,雖然辛苦,但也挺有趣。
因為這些基礎的建構,還有招募夥伴的過程,會真正決定未來能走多遠。
最後我笑著對他說:「你今年的重點不是漂亮的營收,而是先完成盤點、測試和品牌建設。這些基礎穩了,明年你的行銷團隊才有可能跑得久。」
其實這不只醫美,每個要從零建立部門的人,都會遇到同樣挑戰。
畢竟對我來說行銷,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你往前衝隨時都有障礙的馬拉松。
而關鍵的燃料,永遠是信任感,不論內部組織及顧客的信任!
很好奇,第一次面對這樣公司,他會怎麼組織屬於自己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