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
新聞引用:幼兒園「集體死角虐幼魂」10童遭邪教式打巴掌、逼下跪!陳其邁震怒 | 社會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這篇報導,讀完實在令人 震驚、痛心,也深感憤怒。它不是單一的教育失誤,而是一場系統性的 「信任崩壞」與「權力濫用」。
幼兒園應該是孩子啟蒙的「第二個家」,是學習愛、學習安全感的地方。
但這些施虐老師把教育變成懲罰、把教室變成刑場。
這起事件之所以能發生這麼久,是因為「死角」不只在監視器,
更在 制度與行政怠惰的死角。
教育局「影片太短不立案」這句話,是整篇報導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句。 它代表著公部門不但沒有成為孩子的盾牌,反而成了施虐者的保護傘。
去年已被裁罰,今年還能拿「非營利幼兒園評鑑」? 這不只是官僚,而是公信力的自我毀滅。
社會應該重新思考——
我們對幼教人員的篩選、監督、回饋機制是否太鬆散? 我們對吹哨者的保護是否形同虛設? 而我們家長、媒體、社會大眾,是否也在某種程度上習慣了「新聞看完就忘」?
「如何防範」這類悲劇再次發生,才是讀完報導後最重要的行動思考。
以下我分成五個層面——家長、老師、園所、政府、社會——提出具體的防範建議與長遠做法:
────────────────────────
☕ 支持作者|點一下廣告 = 一杯咖啡的溫暖
你的閱讀與支持,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感謝你,讓文字能繼續散發香氣。
────────────────────────
一、【家長端】主動守護孩子,而不是事後追悔
建立孩子的安全語言:
從小教孩子分辨「不舒服的接觸」、「不合理的罰」,
讓他知道「任何人都不能讓你痛、不舒服、害怕」。
可用簡單詞:「不可以打我」、「我要告訴媽媽」。
每日觀察孩子身心反應:
若孩子出現異常退縮、怕上學、情緒驟變、突然語言出現「懲罰」、「跪下」等字眼,
都是警訊。
拍照、錄音、寫下紀錄,保留證據。
定期與老師、家長群互動:
多聽不同家長的觀察,若有人有疑慮,立即串聯確認。
集體陳情比單一投訴更容易被重視。
要求透明環境:
盡量選擇有全面監視器的園所(特別是教室、廁所門口、走廊)。
同時要求家長能有申請調閱權。
二、【老師端】建立吹哨者保護與心理支持機制
保護願意揭發的老師:
教育主管機關應設「匿名舉報管道」與「免責保護」制度。
不能讓揭弊者被封殺或報復。
強化師德與情緒管理訓練:
幼教人員須定期接受心理壓力與情緒教育課程。
因為幼兒園壓力高、工作量大,若缺乏疏導,容易演變為情緒性暴力。
三、【園所端】防堵死角、杜絕黑箱
教室全區錄影,不得關閉監視器:
應有「監視器完整覆蓋」與「資料保存期至少30天」的明文規範。
園長責任明確化:
若發生虐童事件,園長應連帶懲處,甚至撤照停辦。
不再容許「個別老師的問題」推託。
公開家長參與評鑑:
幼兒園評鑑不應只是紙上作業,應納入家長觀察與匿名意見。
四、【政府端】落實監管與修法
建立「幼兒園黑名單」制度:
施虐教師與園所名稱公開,禁止再任職。
避免「換招牌再開」的惡性循環。
教育局應改革處理流程:
像「影片太短不立案」這種荒謬理由,必須從法規層面禁止。
接獲檢舉應即時保全證據、進行臨時停職調查。
增加社工與督導人力:
讓每區有足夠的「幼托巡檢人員」,不只是紙上稽查。
五、【社會端】形成共同守護文化
媒體與公民持續監督:
事件熱度不能只維持三天。社會必須有長期追蹤報導的機制。
培養「不沈默文化」:
看見可疑、聽到異常,就要勇於發聲。
沉默是加害者最好的保護傘。
支持受害家庭心理與法律協助:
社福單位應主動介入,提供免費心理輔導與法律支援。
總結一句話:
防範虐童,不只是加裝監視器,而是要加強「社會的良心系統」。
讓任何人知道,一旦動手虐童,不僅會被看到,更會被究責到底。
新聞引用:幼兒園「集體死角虐幼魂」10童遭邪教式打巴掌、逼下跪!陳其邁震怒 | 社會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 支持作者|點一下廣告 = 一杯咖啡的溫暖
你的閱讀與支持,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感謝你,讓文字能繼續散發香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