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目的,是為了讓你動起來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最近我常聽阿金(Kim)的 podcast 節目,也加入了他的 Line 社群。今天放假在家,就在社群裡和阿金聊了幾句,然後立刻行動,去上了他的一堂線上課「思維課1」。

這堂課裡有幾個我覺得非常實用的概念。

一開始,阿金談到一個叫 DSR:解構(De-structure)、結構(Structure)、重構(Re-structure)的三構模型。

他舉了個很生動的比喻 :「積木」。

他說,任何事情都可以被拆成積木。當你拿到一個概念、一句話或一個事件,先不要急著評價,也不要太快下結論。先拆。

拆成一塊一塊的小積木,看看它的形狀、功能、邏輯。然後再重新排列。

他舉例 :「龍蝦白醬義大利麵」。

拆開來,就是「食材+醬料+主食」。

這就是結構。

一旦你看懂結構,你就能重新組合出新東西。

他還提到,當你的「積木」超過四個元素時,它就變成了「大複雜結構」,更難被模仿,也更容易產生獨特性。

這對於產品開發、品牌定位、甚至個人職場策略都極有幫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著,阿金又分享了一個我覺得非常實用的思考框架 :

BWPA:

Best(最好)、Worst(最壞)、Possible(最可能)、Actual(實際)。

當你遇到問題時,不要只是煩惱。

先問自己這四個問題:

最好的情況是什麼?

最壞的情況是什麼?

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什麼?

現在實際的狀況又是什麼?

再問自己:

為了讓「最好的情況」發生,我能做什麼?

為了避免「最壞的情況」出現,我又能做些什麼?

光是這樣分析,焦慮就會少掉一半。

因為焦慮的根源,往往不是現實太糟,而是「太模糊」。

事情不具體,就會被放大成恐懼。

但當你能「切塊、切片、切絲」地看問題時,焦慮就會縮小成可處理的任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時他又提到一個概念:「概率疊加」。

當你把事情拆成一個個積木,找到構成它的每個要素,並逐一提升每個要素的掌握度,就等於在提高整體成功的機率。

成功不是一次巨大的爆發,而是一連串小概率的累積。

這正是阿金在教的「成功學的工程邏輯」——讓幸福變得有結構、可設計、可複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完課程,再回到社群中的討論,我得到一個清晰的結論:

思考的目的,不是讓你想更多,而是讓你開始行動。

謝文憲憲哥也有句常說的話:「想都是問題,做就有答案。」

有行動的思考,才有價值。

否則,光是想,久了只會讓人變得更擅長內耗與焦慮。

每天嘴上說著「要改變、要更好、要幸福」,但如果沒有拆解積木、沒有開始行動,那其實只是在練習更精緻的焦慮。

這堂課並不是在教「怎麼想」,而是在教「怎麼拆解世界的邏輯,重新組合人生的可能」。

當你想得越清楚,就能做得越具體。

具體,就不焦慮;

行動,就不內耗。

透過這個模型不斷練習,「人生就會持續進化中」。

思考,是為了行動。

思考後的行動,會讓人生不斷進化。

#盤點你的職場籌碼 #俠客斐恩 #三對三職涯聊癒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俠客斐恩。職場進化中
8會員
116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俠客斐恩, 一個 | #非典型HR, 斜槓 | #職涯教練 X 國際生涯諮詢師。 目前跟朋友在進行"三對三職涯聊癒室 | 2025百人職涯陪伴計畫"。 職場一直在轉變,所以我們也必須持續進化。 在這裡紀錄的,是我跟朋友們在工作職場上的故事,以及我感興趣的事。歡迎三不五時過來看看~
2025/10/09
這些年,我發現自己最被感動的時刻,通常都是在我遇見了一些「有理念」的人的時刻,他們眼睛裡有光,說話時讓我完全投入、熱血沸騰,想多聽聽他的故事,跟想將他的故事轉述給更多人聽的人。 我一直很喜歡靠近這樣的人。因為他們的存在,讓我相信這個世界真的很美好。有人為了一個理念,願意去做別人覺得傻的事,卻因此讓
Thumbnail
2025/10/09
這些年,我發現自己最被感動的時刻,通常都是在我遇見了一些「有理念」的人的時刻,他們眼睛裡有光,說話時讓我完全投入、熱血沸騰,想多聽聽他的故事,跟想將他的故事轉述給更多人聽的人。 我一直很喜歡靠近這樣的人。因為他們的存在,讓我相信這個世界真的很美好。有人為了一個理念,願意去做別人覺得傻的事,卻因此讓
Thumbnail
2025/10/04
今天,是我第二次參加 Cake × 擺渡人生設計學校 在職涯博覽會現場提供的職涯服務。 規模很驚人:上午 20 位諮詢師,每人 3 位來諮詢者,共60位;下午再換 20 位諮詢師,每人 4 位,共80位。 我參加的是上午場,對象大多是 30 歲以下的青年。這樣的大規模交流,讓我觀察到一些值得深思
Thumbnail
2025/10/04
今天,是我第二次參加 Cake × 擺渡人生設計學校 在職涯博覽會現場提供的職涯服務。 規模很驚人:上午 20 位諮詢師,每人 3 位來諮詢者,共60位;下午再換 20 位諮詢師,每人 4 位,共80位。 我參加的是上午場,對象大多是 30 歲以下的青年。這樣的大規模交流,讓我觀察到一些值得深思
Thumbnail
2025/10/01
<> 有時候,我們對工作的熱愛,不是來自於工作本身。 而是來自我們身邊的人。 今天午餐時間,在公司的公共區域看見跑步社的同事們開心地聚在一起,聊著配速、練習的菜單,還有年底台北馬拉松要突破多少成績...等等。這群同事讓人感到上班特別有動力:因為在他們下班之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揮汗、一
Thumbnail
2025/10/01
<> 有時候,我們對工作的熱愛,不是來自於工作本身。 而是來自我們身邊的人。 今天午餐時間,在公司的公共區域看見跑步社的同事們開心地聚在一起,聊著配速、練習的菜單,還有年底台北馬拉松要突破多少成績...等等。這群同事讓人感到上班特別有動力:因為在他們下班之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揮汗、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自學人類設計》系列,正是為了讓大家自學及自行實踐HDS,讓大家活出設計本質。
Thumbnail
《自學人類設計》系列,正是為了讓大家自學及自行實踐HDS,讓大家活出設計本質。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仔細看 AI說書 - 從0開始 - 66 中,Decoder 的 Multi-Head Attention 框框,會發現有一條線空接,其實它是有意義的,之所以空接,是因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仔細看 AI說書 - 從0開始 - 66 中,Decoder 的 Multi-Head Attention 框框,會發現有一條線空接,其實它是有意義的,之所以空接,是因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先做個總回顧: Transformer 架構總覽:AI說書 - 從0開始 - 39 Attention 意圖說明:AI說書 - 從0開始 - 40 Transfo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先做個總回顧: Transformer 架構總覽:AI說書 - 從0開始 - 39 Attention 意圖說明:AI說書 - 從0開始 - 40 Transfo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根式化簡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根式化簡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根式化簡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根式化簡
Thumbnail
開始蓋房子吧!從表層到抽象的旅程
Thumbnail
開始蓋房子吧!從表層到抽象的旅程
Thumbnail
演講邀約 請EMAIL: godlovesyou127888@gmail.com 祝您和您全家 平安 喜樂 健康 shalom mr. gary
Thumbnail
演講邀約 請EMAIL: godlovesyou127888@gmail.com 祝您和您全家 平安 喜樂 健康 shalom mr. gary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