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常聽阿金(Kim)的 podcast 節目,也加入了他的 Line 社群。今天放假在家,就在社群裡和阿金聊了幾句,然後立刻行動,去上了他的一堂線上課「思維課1」。
這堂課裡有幾個我覺得非常實用的概念。
一開始,阿金談到一個叫 DSR:解構(De-structure)、結構(Structure)、重構(Re-structure)的三構模型。他舉了個很生動的比喻 :「積木」。
他說,任何事情都可以被拆成積木。當你拿到一個概念、一句話或一個事件,先不要急著評價,也不要太快下結論。先拆。
拆成一塊一塊的小積木,看看它的形狀、功能、邏輯。然後再重新排列。
他舉例 :「龍蝦白醬義大利麵」。
拆開來,就是「食材+醬料+主食」。
這就是結構。
一旦你看懂結構,你就能重新組合出新東西。
他還提到,當你的「積木」超過四個元素時,它就變成了「大複雜結構」,更難被模仿,也更容易產生獨特性。
這對於產品開發、品牌定位、甚至個人職場策略都極有幫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著,阿金又分享了一個我覺得非常實用的思考框架 :
BWPA:
Best(最好)、Worst(最壞)、Possible(最可能)、Actual(實際)。
當你遇到問題時,不要只是煩惱。
先問自己這四個問題:
最好的情況是什麼?
最壞的情況是什麼?
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什麼?
現在實際的狀況又是什麼?
再問自己:
為了讓「最好的情況」發生,我能做什麼?
為了避免「最壞的情況」出現,我又能做些什麼?
光是這樣分析,焦慮就會少掉一半。
因為焦慮的根源,往往不是現實太糟,而是「太模糊」。
事情不具體,就會被放大成恐懼。
但當你能「切塊、切片、切絲」地看問題時,焦慮就會縮小成可處理的任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時他又提到一個概念:「概率疊加」。
當你把事情拆成一個個積木,找到構成它的每個要素,並逐一提升每個要素的掌握度,就等於在提高整體成功的機率。
成功不是一次巨大的爆發,而是一連串小概率的累積。
這正是阿金在教的「成功學的工程邏輯」——讓幸福變得有結構、可設計、可複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完課程,再回到社群中的討論,我得到一個清晰的結論:
思考的目的,不是讓你想更多,而是讓你開始行動。
謝文憲憲哥也有句常說的話:「想都是問題,做就有答案。」
有行動的思考,才有價值。
否則,光是想,久了只會讓人變得更擅長內耗與焦慮。
每天嘴上說著「要改變、要更好、要幸福」,但如果沒有拆解積木、沒有開始行動,那其實只是在練習更精緻的焦慮。
這堂課並不是在教「怎麼想」,而是在教「怎麼拆解世界的邏輯,重新組合人生的可能」。
當你想得越清楚,就能做得越具體。
具體,就不焦慮;
行動,就不內耗。
透過這個模型不斷練習,「人生就會持續進化中」。
思考,是為了行動。
思考後的行動,會讓人生不斷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