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升遷的倖存者偏誤
無論哪個時代,年輕人總覺得自己生不逢時。
上一代總是看起來更容易成功——買得起房、升得上官、守得住工作。 而當房價高漲、薪資停滯、競爭激烈的現實壓來, 「不公平」就成了最方便的解釋。
尤其在今天,最常聽到的抱怨是:
老人擁房太多、房價被炒高、年輕人再怎麼努力也買不起。 這些說法聽起來合理、情緒也真實, 但它真的描繪了全部的真相嗎? 還是,我們只看到了「幸運者的故事」,卻忽略了背後的倖存者偏誤?
資訊不流通的年代:輸在沒人教「如何成功」
誠然,6、7年級生中確實有許多人,
靠著早期進場買房、持續投資股票, 在資產價格暴漲的時代裡完成財富自由。 但那並不是普遍現象,而是一種幸運的例外。
因為大部分同世代的人,並沒有那麼理想的起點。
以我自己為例,祖父務農,父親是基層約聘公務員。
家庭並不富裕,成長環境裡最被強調的一句話是:「好好念書,以後就會賺大錢」。 這句話塑造了一整個世代的價值觀—— 相信只要考上大學,人生就能順利展開。
然而即便筆者真的順利考上還不錯的大學後,現實卻不僅如此。
我們不知道該如何經營大學生活,找實習、累積履歷、建立人脈這些觀念掌握在部分菁英家庭的同學手中。
於是沒資源的我們,四年時間在迷茫中流逝,畢業後被現實推上職場, 找到一份普通的工作,開始接受社會的試煉。
在畢業後逾15年的現在,差距已經拉大,同樣是名校商管系畢業,有人仍在傳產公司底層掙扎,有人已是財富自由的基金管理人,有人還在公務員櫃台面對民眾咆哮,有人已在矽谷舉辦派對。
現在回頭看,差距的種子在畢業那一刻已然種下。
想學投資,要靠報紙、雜誌或銀行講座; 想知道經濟趨勢,得等報章評論出刊。 那些「及早進場」的建議與機會, 往往只存在於特定人脈與圈層之中。
在6、7年級的記憶中,歷經數次的股市崩盤,看過大盤3000多點的樣子,房市也才剛從SARS的谷底復甦,老一輩的人還在諄諄告誡不要輕易貸款,能在低點大膽布局的人,仍是鳳毛麟角。
8年級以後的數位原生優勢:快速行動決定命運
而8年級以後出生的人,
幾乎從小就活在資訊爆炸的世界裡。 網路、社群媒體、線上課程與YouTube, 讓學習、理財、創業的門檻幾乎降到零。
他們能在大學前就接觸到ETF、加密貨幣、AI自動化、遠距工作等概念;
能透過社群媒體建立個人品牌、接案、拓展國際市場。 這些都是6、7年級生在青年時期幾乎無法想像的事。
在資訊快速流動下,資訊落差已然縮小,成功與否來自於是否能依照年輕及資訊的優勢快速行動。
能快速行動的年輕人,在畢業之前,可能已經透過虛擬貨幣爆富、開發出APP獲利、甚至成為百萬人氣的KOL。
反觀6、7年級生,若當年沒趕上升遷或房產紅利、也未建立持續投資習慣, 如今很容易陷入「不上不下」的狀態:
- 資產累積有限,難以再滾動成長;
- 工作技能被AI或年輕世代取代;
- 職場升遷卡關,轉職又受年齡限制。
他們的困境,並非懶惰,而是時代轉換的副作用。
在舊規則還未消失,新規則又尚未掌握的交界點, 許多人就這樣被卡在縫隙裡。
真正的不公平:不是世代之爭,而是思維分歧
這個社會最深層的不公平,並非老一代佔據了所有資源, 而是不同思維之間的落差正在拉大。
有些人積極學習新工具、建立副業、探索海外市場;有些人仍懷抱舊有信念,期待過去的穩定回來。
但世界不會回頭。
AI 正在重寫勞動結構, 社群正在改變人際網絡與收入模式。 時代不是淘汰人,而是淘汰「不願學習的人」、「行動太慢的人」。
每一代都在考驗人,但你沒有時間抱怨
那個能靠早期買房翻身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屬於這個時代的機會仍在—— 只是換了樣貌。
它藏在AI工具、跨境理財、全球市場與數位品牌之中。
它屬於那些不再抱怨、 願意重新學習、 並勇於改變的人。
不是說社會沒有問題,也不是在怪罪人沒有努力,
而是如果真心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有所改善
從來不是靠運氣、不是靠房價崩跌、更不用期待政府英明,
你能依靠永遠只能是自己的覺醒與行動。
你先強大,才能更有影響力,也能更能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