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法律

含有「生活法律」共 29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最高學以致用法》談海因利奇法則:1起重大事故,背後藏著300次「跡近錯失」。法律實務也一樣──要避免官司,不靠辯才,而是懂得從小錯防大禍。從車禍初判表到事故鑑定報告,真正的學以致用,就是預防思維。
士林地院近期判決一起罕見的「40年舊抵押權」案件。繼承人發現土地仍掛著74年設定的抵押登記,債權人卻已失聯。法院認為債權不存在、抵押權自然失所附麗,判決繼承人勝訴並准許塗銷登記。這起案例提醒:沒有債權,就沒有抵押權。
光明燈-avatar-img
4 天前
楊兄 改天說說地上權
Yang Sir楊助理-avatar-img
發文者
4 天前
光明燈 好啊,敬請期待
當善惡成為家庭的算式,誰才是真正的「不孝」? 從莊子的「無是無非」到《民法》的現實,我們看見——不養父母或許不是惡,而是對不公分攤的清醒。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你這輩子就是這樣了」這句話如何與社會工作核心理念「充權」背道而馳,並強調了相信個案改變的可能性,以及「不,人生還沒結束」的內在力量。
Thumbnail
在街上感到不安?學會這個由徵信社傳授的技巧,透過觀察對方的反應,判斷自己是否真的被跟蹤,並立即採取行動尋求協助。
Thumbnail
律師二試剛落幕,許多考生身心俱疲。本文分享作者考後熬夜觀看「好奇五先生」影片解壓的經歷,並反思當時的巨大壓力,感謝為解壓「犧牲」的蟑螂。文末強調考後休息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最高學以致用法》作者提醒我們,寫作要「先完成三十分,再修到一百分」。 但在法律世界,遺囑卻沒有「改稿」的機會。 違反特留分的安排,不論心意多美都難逃無效或爭訟。 立遺囑前,先確認法律底線,才能讓愛與心意真正傳承。
黑川伊保子指出:「治好家人的缺點,也會失去他們的優點。」但當成年子女長不大、債主上門時,愛的包容成了枷鎖。法律給出一條溫柔的出路——民法第1128條「由家分離」。這不是斷絕,而是讓彼此重新學會責任與距離的成長契機。
Thumbnail
A持有六成房屋,主張出租;B、C反對。 依民法823條,多數決有效,但少數仍可主張分割。 這起共有糾紛揭示:法律允許共存,卻更鼓勵分手。 多數決解決效率,卻未必能修補人心—— 真正的公平,常藏在制度之外。
Thumbnail
本文以作者在校園演講為引,探討成為電競選手的高難度,並強調即使電競夢碎,在過程中學習到的「帶得走的能力」如同快捷鍵、英文、口語表達等,對未來職涯同樣至關重要。作者鼓勵年輕學子在追求夢想的同時,也能收穫實質的技能,並以正面的心態面對過程中的挑戰。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