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擔心你被AI取代不如擔心你被善用AI的人取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是個很好的看法,也是我被一點就破的關鍵點。我覺得也點破每一個想學AI的人恐懼點,我們可以觀察幾個面向:
可能是 1 人、讀書和兒童玩具的圖像

可能是 1 人、讀書和兒童玩具的圖像

​AI只是工具,真正的競爭力在於人如何運用:

​AI 再先進,終究只是一種工具。真正能創造價值和競爭優勢的,是懂得如何有效運用這些工具的人。善用 AI 的人,能夠事半功倍,在職場上更具競爭力。

​節省工時,發揮工作效率:

AI可用於自動化繁瑣的後台管理工作,釋放人力從而專注於更需要人工接觸和細緻處理的任務。從 #經理人 #運用AI省下14000個小時IBM人資團隊怎麼善用AI縮短招聘內訓的費工流程 一文更可以了解。

​善用AI的人更能適應未來職場:

​隨著AI的發展,未來職場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善用AI的人展現出學習能力強、適應力強的特質,更能夠適應未來的職場環境,在就業市場上更有優勢。

​主動學習和運用AI,體現了更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

​主動學習和運用AI工具,體現出一個人對自我提升、緊跟時代發展的重視。這種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本身就是一種很強的競爭力。

​對AI的應用能力,將成為未來職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隨著AI的普及,運用AI的能力將從錦上添花逐漸變為職場的剛需。在各行各業,誰能更好地應用AI,誰就更有可能在職場競爭中勝出。

​不學習和運用AI,面臨被時代淘汰的風險:

​拒絕接受和學習AI,不僅意味著放棄了一種有力的工具,也意味著在職場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面臨被時代淘汰的風險。

​反過來說,會用 AI 的人會有幾項優勢是你所沒有的:

​Ⓞ效率提升

​Ⓞ品質提升

​Ⓞ創新能力

​Ⓞ適應力強

​Ⓞ跨領域能力

​Ⓞ時間管理

​Ⓞ決策力提升

​Ⓞ溝通能力

​Ⓞ持續學習

​Ⓞ不可替代性


​​所以,文章所說,2030年,全球會有11億個工作崗位可能技術全面改變。

文章列出了七大功能,我覺得最實用的:

​Ⓞ語音轉文字,自動整理會議重點

​Ⓞ協助撰寫企劃書、報告等文書

​Ⓞ生成各種圖像素材,提升簡報質量

​你是老闆,你能不愛他嗎?


​但是GENAI也有目前的限制,要特別注意的。

​Ⓞ發現錯誤要主動糾正,讓 AI 學習

​Ⓞ勿全盤接受 AI 生成內容,要查證

​Ⓞ學會依需求下指令,提高 AI 效用

​Ⓞ保持獨立思考,別讓 AI 主導一切



​畢竟,生成式AI 資料是生成,所以有時候的幻覺產出,還是要特別特別留意,人類才是最後的一個把關人。

​資料來源:

Global Views Monthly 遠見雜誌- No.453_Mar-24

特別企畫 / 《遠見》彙整出AI工具最常用七大功能

你準備好了嗎?11億個工作將被AI全面改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生半百:心態二十
2會員
14內容數
生活雜記.聲音.讀書.筆記
2024/04/18
這是一本提醒讀者設定人生目標的書,避免盲目追求成功而忽略自己的內心渴望。作者提供了設定目標的建議,例如設定高大尚目標、改變內外敘事、拆解小步驟、以及對內對外的影響和認同。通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正向地面對未來的挑戰。除此之外,書中還分享了作者對成功和習慣的見解。
Thumbnail
2024/04/18
這是一本提醒讀者設定人生目標的書,避免盲目追求成功而忽略自己的內心渴望。作者提供了設定目標的建議,例如設定高大尚目標、改變內外敘事、拆解小步驟、以及對內對外的影響和認同。通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正向地面對未來的挑戰。除此之外,書中還分享了作者對成功和習慣的見解。
Thumbnail
2024/04/12
這本令人驚艷的習慣改變書介紹了彈性習慣的七步驟、三個階段和四大支柱。通過每天執行不中斷、最多九個達標、每日記錄成果、培養的習慣不超過三個等關鍵方法,幫助人們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運用彈性習慣充實每一天,享受更多自由,並在穩定與靈活中找到成功的關鍵。可以搭配數位工具來規劃和提醒。
Thumbnail
2024/04/12
這本令人驚艷的習慣改變書介紹了彈性習慣的七步驟、三個階段和四大支柱。通過每天執行不中斷、最多九個達標、每日記錄成果、培養的習慣不超過三個等關鍵方法,幫助人們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運用彈性習慣充實每一天,享受更多自由,並在穩定與靈活中找到成功的關鍵。可以搭配數位工具來規劃和提醒。
Thumbnail
2024/04/08
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 這句話是我看到謝錦桂毓的書才知道的一句話 一開始我對這句話沒什麼感覺 因為在當下的我 對自己沒什麼覺察 我會開始覺察自己
Thumbnail
2024/04/08
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 這句話是我看到謝錦桂毓的書才知道的一句話 一開始我對這句話沒什麼感覺 因為在當下的我 對自己沒什麼覺察 我會開始覺察自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近來,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各種生成式AI工具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然而,在AI大放異彩的同時,也讓很多人感到焦慮,擔心自己未來會不會被AI取代。《未來力》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這樣的焦慮而誕生的。
Thumbnail
近來,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各種生成式AI工具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然而,在AI大放異彩的同時,也讓很多人感到焦慮,擔心自己未來會不會被AI取代。《未來力》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這樣的焦慮而誕生的。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最新的AI趨勢讓人眼花撩亂,不知要如何開始學習?本文介紹了作者對AI的使用和體驗,以及各類AI工具以及推薦的選擇。最後強調了AI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可以幫助人們節省時間並提高效率。鼓勵人們保持好奇心,不停止學習,並提出了對健康生活和開心生活的祝福。
Thumbnail
最新的AI趨勢讓人眼花撩亂,不知要如何開始學習?本文介紹了作者對AI的使用和體驗,以及各類AI工具以及推薦的選擇。最後強調了AI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可以幫助人們節省時間並提高效率。鼓勵人們保持好奇心,不停止學習,並提出了對健康生活和開心生活的祝福。
Thumbnail
隨著AI技術的普及,瞭解AI工具的重要性。本文介紹AI工具的應用,分享最新的GPT-4o的功能和優勢,並提出AI與人類智慧相結合的見解。
Thumbnail
隨著AI技術的普及,瞭解AI工具的重要性。本文介紹AI工具的應用,分享最新的GPT-4o的功能和優勢,並提出AI與人類智慧相結合的見解。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未來AI時代,人們應該如何善用AI工具,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競爭力。AI將成為職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未來對AI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將成為工作的必需技能。同時,文章提到了AI工具的應用和限制,以及人類在使用AI時需注意的重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未來AI時代,人們應該如何善用AI工具,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競爭力。AI將成為職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未來對AI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將成為工作的必需技能。同時,文章提到了AI工具的應用和限制,以及人類在使用AI時需注意的重點。
Thumbnail
AI的快速發展震驚全球,每個人都焦急的希望找到未來的趨勢 — 「到底哪類職業不會被取代?」,為求自保。我認為AI最終能在所有領域輕易的透過一個指令的輸入,就能輸出一個「平均值水準的成果」。那麼如何才能超越平均值?則必須選擇自己所熱愛的領域。點擊閱讀了解為什麼。
Thumbnail
AI的快速發展震驚全球,每個人都焦急的希望找到未來的趨勢 — 「到底哪類職業不會被取代?」,為求自保。我認為AI最終能在所有領域輕易的透過一個指令的輸入,就能輸出一個「平均值水準的成果」。那麼如何才能超越平均值?則必須選擇自己所熱愛的領域。點擊閱讀了解為什麼。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