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FH退潮後,台灣企業該如何從國外經驗中學習,找到彈性工作的最佳平衡點?圖片來源:canva
疫情結束,WFH怎麼就沒了?
還記得疫情期間,大家被迫在家工作,結果才發現很多在辦公室做的事,其實在家也能完成。線上會議、遠端協作、甚至團建活動、內訓,都有了新的方式。
但是,疫情結束後,台灣很多企業卻紛紛收回WFH政策,把員工叫回辦公室,似乎遠端工作只是一場過渡期。反觀國外,像Uber和Spotify,卻還在努力找混合辦公的平衡。
面對這樣的差異,我不禁好奇:WFH真的沒辦法長期實施嗎? 台灣企業有沒有可能也找到適合自己的彈性工作模式?不只是員工想要彈性,企業也能從中受益!
很多企業主會擔心:遠端工作會不會影響效率? 團隊凝聚力是不是變差了?突發狀況怎麼處理?
但其實,在全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光靠回到傳統上班模式真的就能解決問題嗎?年輕世代越來越注重工作生活平衡,如果企業還是一味要求回辦公室,可能反而會流失人才。
其實,混合工作的核心不在於「回不回公司」,而是怎麼找到一個兼顧效率和員工滿意度的平衡點。
國外怎麼做?Uber和Spotify的案例給我們啟發
來看看Uber的做法:CEO Dara Khosrowshahi要求員工每週三天回公司,希望在效率和文化之間取得平衡。雖然在家工作很方便,但他認為面對面交流還是很重要。
而Spotify則是反其道而行,完全擁抱遠端工作,讓員工可以自由選擇在哪裡工作。這個做法吸引了許多技術型人才,而且留任率也提升了。
這兩個案例告訴我們,其實WFH政策沒有一定的對錯,關鍵在於根據企業特性和員工需求靈活應對。像Uber這樣要求部分回辦公室,或像Spotify那樣完全遠端,都是為了因應各自的業務模式和團隊特質。
對台灣企業來說,不妨先從職務特性和工作型態出發,找到既能提升效率又能滿足員工需求的方式,這才是混合辦公的真諦。
結論
WFH政策,到底該不該全面收回?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關鍵在於找到一個能讓企業和員工都接受的平衡點。
如果你也對這個話題有興趣,或正在思考怎麼推動彈性上班政策,歡迎訂閱我的部落格!我會定期分享人資趨勢、職場文化和管理技巧,幫助大家在變化中找到合適的做法。
覺得文章有幫助的話,記得按個愛心或分享給更多夥伴喔!
我是 Br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