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交通事故悲劇新聞後的家庭溝通:預防型思維與共感型思維的世代衝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新聞出來的那一刻,社群裡開始擠滿譴責聲浪。

駕駛怎麼能這樣?為什麼這樣的人還能上路?孩子好可憐、家屬怎麼受得了……

但在許多家庭裡,長輩的第一句話卻讓空氣凍住了:

「走路要小心啦,不要顧聊天、不要站在斑馬線上嬉鬧。」

下一秒,年輕人的眉頭皺起來,回嗆說:「你怎麼會講出這種話?」

一場跨世代的爭論,悄悄在很多家庭裡上演。

包括我家。

他們不是沒良心,只是「慣性生存語言」發動了

很多人不理解:怎麼會有人在這麼悲傷的新聞面前,第一時間不是哀悼,而是「提醒受害者該注意什麼」?

但這真的不是冷血,而是一種長久以來內建的生存反應機制。

簡單來說,他們不是不在意傷亡,而是他們的本能告訴自己:

「太危險了,我得馬上學會怎麼避開這種災難。」

而這個「怎麼避開」,就是透過提醒自己或他人要更小心。

對他們來說,說出「行人要注意安全」比「事情好可怕」更能產生控制感與穩定感。

年輕人聽到的是「檢討受害者」,但長輩其實是在說「我好怕你變成那個受害者」

兩代人的語言,在這裡產生了錯頻。

年輕人習慣透過「同理與憤怒」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覺得最該責備的是肇事者,是那個沒有被即時阻止的危險因子。

但對多數長輩來說,表達悲傷與無力感不是第一優先。

他們早就習慣在悲劇發生時,快速整理出一個教訓,提醒自己和身邊的人「下次怎麼避免」,而不是沉溺在痛苦裡。

換句話說,他們焦慮的對象不是受害者,而是你。

那句「你要小心走路」,不是不在意那兩個孩子的死,而是「我怕你哪一天也在新聞裡」。

他們只是不會用:「我很怕我守不住你」這種脆弱的話語來表達,而是用「你走斑馬線不要滑手機」這種「可以控制」的語言取代。

這場代際衝突,其實是「預防型思維」和「共感型思維」的摩擦

我們可以把這兩種語言視為兩種不同的生存策略。

長輩多半啟用的是「預防型思維」:

他們一聽到災難,就立刻進入「該怎麼避免下次再發生」的腦內模式,這不是因為他們冷血,而是他們人生的經驗教會他們「只能靠自己小心」。所以他們會說:「走路要小心」、「不要發呆」、「過馬路快點過」。

這些話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已經跳過悲傷,直接進入預防模式。

年輕人習慣的是「共感型思維」:

我們看到的,是三條生命的終止,是一場可能早該被阻止的悲劇。我們要先不捨、先同理、先深究加害者與體制,然後才會回頭說:「那以後怎麼辦?」

我們需要先感受到不公平、悲傷、憤怒,才能往行動邁進。而不是一開始就提醒「大家下次要更注意」。

這兩種語言沒有對錯,只是處理情緒與風險的順序不同。

所以,我們該怎麼跟這樣的長輩對話?

第一,不要立刻說:「你怎麼可以這樣想?」

這會讓彼此直接進入防衛狀態,變成一場情緒角力,而不是真的對話。

第二,嘗試翻譯對方的語言背後的情緒

你可以回應:「我知道你是擔心我們的安全,但我也真的很難過,那些學生跟我們孩子年紀一樣…」

這樣的說法能讓長輩感受到:他的擔心被理解了,你的悲傷也被溫柔地表達出來。

第三,用引導代替指責

比起說:「你這樣是在檢討受害者欸!」

可以說:「我想你是要提醒我們小心,但這件事好像也不是單靠我們小心就能避免的,對吧?」

這樣的提問,既保留了對方的尊嚴,也慢慢擴大了對話的空間。

我們其實沒有誰對誰錯,而是說話的出發點不一樣

這場家庭辯論,其實不是誰比較有同理心,也不是誰比較冷血。

我們只是活在不同的慣性裡—

一個是習慣趕快學會「保命守則」,一個是渴望對世界的不合理發出「情緒聲音」。

但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話,彼此「翻譯」一下,也許爭執就不會那麼快發生,理解會多一點點。

延伸提問:

  • 你家最近也出現這樣的對話嗎?
  • 你有被長輩的一句話氣到過嗎?
  • 又有沒有哪一刻,你突然理解了他們背後真正想說的話?

歡迎留言或分享給你也覺得「很難跟家人聊新聞」的朋友,

也許我們可以一起找到更不內耗的說話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是雞湯,是我認真活著的日常
31會員
64內容數
嗨,我是微微奇,一名探索生活平衡的長照社工,也是正念學習者。我不灑雞湯,不賣熱血,只寫下生活中真實而微小的力量。在這裡,你會看到關於照顧者、身心平衡、自我對話和親子關係的故事。希望你能在這些文字中,找到曾經的疲憊和內心的溫柔。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代際創傷是無論男女老少都需要面對的挑戰,透過實踐以及心靈成長的方式來應對過去的創傷,並轉化為力量。
Thumbnail
代際創傷是無論男女老少都需要面對的挑戰,透過實踐以及心靈成長的方式來應對過去的創傷,並轉化為力量。
Thumbnail
一段關於父親離世後情緒起伏的過往,分享自己在父親過世後的情緒和療傷過程。透過心理師的建議和輔導,學習面對和思索這些情感。
Thumbnail
一段關於父親離世後情緒起伏的過往,分享自己在父親過世後的情緒和療傷過程。透過心理師的建議和輔導,學習面對和思索這些情感。
Thumbnail
我很欣慰新世代的年輕人們有其正向的思考及判斷能力,他們的同理、共感及藝術天分也十分敏感活躍,但同時我也看見不少人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其中又有家族裡的晚輩,著實令人痛心。
Thumbnail
我很欣慰新世代的年輕人們有其正向的思考及判斷能力,他們的同理、共感及藝術天分也十分敏感活躍,但同時我也看見不少人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其中又有家族裡的晚輩,著實令人痛心。
Thumbnail
你知道你的過往和傷痛,變成媒體利用打擊政敵的手段嗎。
Thumbnail
你知道你的過往和傷痛,變成媒體利用打擊政敵的手段嗎。
Thumbnail
【我跟你的痛】 今天實人老師們開會,討論關於班上有位孩子比較不理會人的問題,許多夥伴都有遭遇類似的問題,因為並非單一事件,我初步推測可能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因素,例如:基因、成長環境。   亮師分享到,這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冷漠的夫妻關係、在三角關係中當傳話筒的孩子、沒有共識的親子關
Thumbnail
【我跟你的痛】 今天實人老師們開會,討論關於班上有位孩子比較不理會人的問題,許多夥伴都有遭遇類似的問題,因為並非單一事件,我初步推測可能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因素,例如:基因、成長環境。   亮師分享到,這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冷漠的夫妻關係、在三角關係中當傳話筒的孩子、沒有共識的親子關
Thumbnail
面對與家人的衝突,你總是選擇退縮或逃避嗎?你想學習新的應對衝突的方式,卻始終找不到方向嗎?歡迎4/25(四)早上10:00-12:00來聽我們的生命故事喔~看這些年來我們是如何把敘事治療的精神與方法應用在生活中,在面臨與家人的衝突時,如何翻譯對方看似指責的語言,將衝突由大化小,活出更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面對與家人的衝突,你總是選擇退縮或逃避嗎?你想學習新的應對衝突的方式,卻始終找不到方向嗎?歡迎4/25(四)早上10:00-12:00來聽我們的生命故事喔~看這些年來我們是如何把敘事治療的精神與方法應用在生活中,在面臨與家人的衝突時,如何翻譯對方看似指責的語言,將衝突由大化小,活出更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三方難處。 「......所以他有他的難處,我就要理解他然後退讓嗎?」 並不是理解後必須犧牲自己,而是理解後釋放自己。 理解了對方其實也脆弱,那麼如果他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什麼傷害,是因為他表達自身情緒的方式不夠完善,而不是我們不好。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三方難處。 「......所以他有他的難處,我就要理解他然後退讓嗎?」 並不是理解後必須犧牲自己,而是理解後釋放自己。 理解了對方其實也脆弱,那麼如果他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什麼傷害,是因為他表達自身情緒的方式不夠完善,而不是我們不好。
Thumbnail
作者的話: 其實正要看到問題時會選擇避開的人非常多,這是保護自己的本能。 選擇面對創傷的人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勇敢。
Thumbnail
作者的話: 其實正要看到問題時會選擇避開的人非常多,這是保護自己的本能。 選擇面對創傷的人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勇敢。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