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參加台灣行銷年會是 2025 的第八屆,契機主要就是跟著公司的行銷夥伴一起參加,有種「嘗鮮」的心情來參加,當時參加前也沒有特別去查心得。
不過想說或許還是會有人想知道,參加這樣的大型活動到底可以聽到什麼、獲得什麼?因此決定要來寫一篇文章來回答這個問題,同時也作為我參與台灣行銷年會的一個紀錄。
台灣行銷年會是什麼?
台灣行銷年會算是台灣行銷產業年度盛事,會邀請眾多具有影響力的業內人士,齊聚探討行銷、網路、社群相關等的熱門議題,對我來說,基本上可理解成一個巨大講座。我參與的是 2025 年第八屆的台灣行銷年會,日期舉辦在 07/23,會期從早上 9 點到下午 5 點,中間休息一個小時。總共有 5 場講座及 2 場座談會,但平均下來每個環節只有一個小時,所以幾乎並沒有什麼台上與台下的互動。(即便主辦方有設置能夠即時提問的介面,但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時間可互動)
第八屆台灣行銷年會參與心得分享
第八屆台灣行銷年會報名人數大約為 2000 人,地點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的大會堂,算是個挺有規模的活動,總共邀請了 15 位講者,大部分都是部長、執行長、創辦人等級的角色,產業別涵蓋群眾募資、零售 (全家)、行銷公司、餐飲、藝文等多種面向。
整體上因為每個環節都只有一小時,所以講者的內容通常都無法太深入,且因為時間比較急迫,所以台下觀眾也不太有機會在演講期間跟台上講者進行 Q&A 互動,這一點我覺得稍微可惜一些。
不過如果你是個社牛、熱於接觸陌生人的話,或許能夠在現場認識一些行銷的新夥伴,況且這個場合就是集結了各式各樣的行銷工作者,我想才是一個這樣子的聚會其中一個重要目的之一,但我個人是沒有執行這個動作。
以下將會很簡略的分析各講者、環節的重要討論內容,可能可以讓大家更具體了解整個台灣行銷年會的樣貌為何,我會直接引用年會日程表的標題進行說明:
用數據與信任感,打造產品破圈的群眾集資操作法
講者:王大皓 - MIXXIN 一起實驗 執行長
內容摘要:講者首先很快速的介紹自己,並分享了募資產業的一些趨勢,後主要分享了兩個方法:黃金圈 + 三層信任鏈,並透過兩、三個案例說明關於上述方法的應用。
心得:我個人認為收穫比較大的是關於募資產業的一些趨勢分析的部分,算是可以讓我很快速的對一個陌生的產業有基本的了解;而關於「如何說故事的方法」部分,可能因為我個人是工設背景,過去也有接觸相關內容,所以就比較無特別收穫。
應用社群自媒體提高渠道銷售及消費者心佔度
講者:陳菀揚 - 全家便利商店 商品本部副本部長兼任整合行銷部部長
內容摘要:分享全家進行自媒體的操作目標與案例分享。
心得:對我來說比較大的收穫在於複習對一企業來說,行銷的角色是什麼 —— 協助公司獲利為主要目標。這是其中一種對於行銷的定位方式,但我個人不偏好這種。
AI 的趨勢與應用
講者:龔師賢 (Frank) - iKala 愛卡拉 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
內容摘要:分享 AI (尤其生成式 AI) 的發展趨勢。
心得:個人覺得篇幅太重趨勢分析,且太偏技術層級,對於行銷工作者來說收穫可能很少,且幾乎沒有討論到應用的內容。
品牌廣告主的突圍:從缺才困境到委外共創
參與者:
- 楊佳燊 (Jason) - 傑思·愛德威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暨執行長
- 王冠翔 -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 / 貝立德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 潘瑋翔 (Hawkins) - 薩泰爾娛樂執行長 / 月城南廣告 創辦人暨執行長
- 施俊宇 (Mouse) - 網路基因 (WEBGENE) 創辦人暨總經理
- Jason Lin - AccuHit 愛酷智能科技 創辦人暨執行長
內容摘要:討論行銷缺才議題、如何委外合作,及生成 AI 的應對之道。
心得:這個環節偏向心法和態度的展現,從對談的過程可看到不同的老闆的認知與態度,我認為幫助比較大的是對於有考慮想要跳槽到這幾家工作的人,可以看到每家老闆的樣貌,就可以選擇理念比較接近的對象。
餐飲業掌握消費樣貌變化,到經營方式進化
參與者:
- 黃寶世 (Frank) - 貳樓 Second Floor / 貳虎 OFFTEA 創辦人暨董事長
- 張文哲 - 真芳碳烤吐司 創辦人
- 張琇茹 (Joey) - TOASTERiA CAFE 國際連鎖餐飲集團 執行長暨合夥人
- 王家揚 (John) - 發肉燒肉餐酒 創辦人
- Jason Liu - 餐飲體驗記錄者 踩雷與摘星主編
內容摘要:從餐飲產業的角度出發,談餐飲經營在社群、行銷上的變化與應對之道。
心得:除了對於餐飲產業有更多的認識外,又再複習身為一個企業主來說,行銷的角色為何,例如,經營自媒體可能對於企業主的主要原因是「省錢」。也看到不同面向的創辦人的觀點與態度,跟上一個環節的收穫挺類似的。
從零到百萬會員:OPENTIX 的品牌重塑與數位轉型
講者:周巧絃 (Ellie)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業務發展部經理
內容摘要:分享 OPENTIX (兩廳院的藝文購票系統) 的品牌重塑過程與實務
心得:這場對我來說收穫算比較多,就是看到一個挺完整的購票系統品牌重塑及推廣的路徑與可能方法,包含:key event 的安排、內容經營、行銷手法 (點數、分眾、互動、再行銷) 及失敗經驗。也讓我感覺到這種性質的行銷工作是我比較偏好的,因為這是基於一種品牌、有系統的展現,且沒有那麼明確商業目的那種微說謊的調性,雖然目的仍是提升會員數、內容行銷等,但手段上仍有細微的差異,是相對中立且良善的態度。
《會演是英雄——用表演思維做行銷》從表演者到製作人,開發市場的新可能,8 千萬票房的一堂課
講者:唐從聖 (從從) - 全方位藝人
內容摘要:主要分享講者的生命經驗,另分享關於一種表演藝術產業創新的一個案例。
心得:從題目上及場合上來看,我個人認為有略微偏題,但講者本身表演能力十足,還是讓整個演講有一定的精彩程度。對我來說比較大的感受是,他讓現場的行銷工作者感覺到:「噢!我們今天來到這裡,就是在自己的跑道上努力,這樣就很好了,繼續努力!」且也算是看到了一個產業領域的部分樣貌,或許也會讓大家有所啟發。
小結:時間有限的前提下,能增廣見聞,但深度不足
如果你希望比較粗略的了解行銷脈動、了解不同產業在行銷相關內容發展的現況,那可能挺適合來參加台灣行銷年會;但如果你是希望聽到比較深入比較在行銷領域的洞見、或很務實的方法分享或案例探討,可能就不太適合參加。
除非主辦方形式有比較大的轉向,不然就時間有限、講者場次又這麼多的情況下,不太可能實現又深又廣的互動目標,而目前來看,台灣行銷年會比較偏向「廣」的目標,而不是深度。
其他討論
我個人還注意到一個小小的細節,就是 15 個講者之中,只有 2 位女性,比例上來說,我個人覺得對於「多元性的目標」來說,有些缺乏。當然,這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反映了台灣企業在高層上的結構,目前還是有著男女比例失衡的狀況。(至少就觀察來說,現場參與者的男女比例體感上是 4:6 或 3:7 左右)
無論如何,我個人的小小期待是希望能夠在追求多元性、面向較廣的集會上,在講者的選擇上,或許可平衡一下男女比例及產業別。就目前來說產業別我認為已經足夠多元,就男女比例上,或許還有調整空間。
以上就是個人對於第 8 屆台灣行銷年會的記錄與心得分享,分享給未來潛在的行銷小夥伴,個人認為至少可以先去一次感受看看,之後可再看有沒有自己較有興趣或與公司產業別較接近的講題,再考慮是否要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