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單一治療顯得無力
🏃♂️你是否聽過或經歷過這樣的情況:
一個月拉筋、兩個月吃藥、三個月做復健,結果肌腱的疼痛還是頑固不去?從足底筋膜炎、阿基里斯腱、跳躍膝,到網球肘或肩夾擠症候群,這些「肌腱病(tendinopathy)」常讓運動員與病人反覆受苦。
📉傳統治療如藥物、針劑、超音波、雷射、甚至PRP或手術都各有所長,但近年來,兩個非侵入性方案漸漸走上主舞台:震波治療(ESWT)與運動訓練。更有趣的是,這兩者若合併,效果可能加乘。
二、震波與運動,怎麼一起打?
📌研究者整理了多篇關於五大常見肌腱病的研究(足底、阿基里斯、髕骨、旋轉肌、網球肘),試圖回答:「震波加運動,會不會比單做更有效?」
✅ 哪些狀況明確受益?
- 足底筋膜炎(Plantar Heel Pain):10篇RCT幾乎一致指出「震波+足底筋膜伸展」優於單獨一項,若再加雷射或外用消炎藥更有效。
- 阿基里斯腱病(Achilles Tendinopathy):5篇研究指出「震波+離心運動」短期內對疼痛與功能提升更顯著。
- 網球肘(Lateral Epicondylopathy):功能與握力改善的效果在組合治療中更明顯。
🟡 哪些狀況效果有限?
- 髕腱病(Patellar Tendinopathy):多篇研究發現震波與離心運動都有效,但合併使用不一定更好。
- 旋轉肌腱病(Rotator Cuff Tendinopathy):只有在「有鈣化」的病人中,震波的效益才會放大,否則與單做運動成效相近。
🧪這些差異可能與不同肌腱的解剖位置、血流狀況、病程階段有關,也可能與震波施作能量與頻率參數不同有關。
三、從生理機制看合併治療的關鍵
🔬震波怎麼作用?
- 機械能轉生物反應(mechanotransduction):氣泡內爆產生局部微創,刺激膠原蛋白再生、血管新生、抗發炎蛋白表現、抑制細胞凋亡。
- 神經調節與止痛:震波可降低中樞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與慢性疼痛的痛覺閾值。
🏋️♀️而運動方面,特別是離心訓練與重負荷慢速訓練,則能透過牽張刺激與負荷誘導膠原排列重建,促進肌腱的機械性能。
🌈當兩者合併,震波在初期提升局部組織的可塑性與反應性,運動則成為後期重建與功能恢復的核心。這樣的「分工合作」,可能是治療效益提升的關鍵。
四、臨床該怎麼用?
🧭根據現有文獻,我們可以得出幾個實用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患者反映震波「很痛但有效」,但若沒有搭配正確的運動計畫,效果常常曇花一現。反之,有計畫的訓練與監控,反而能讓震波成為「破局者」——激活機制、打開變化契機。
✨結語小語
疼痛不是只能靠忍,或單一療法強攻。有時候,把握身體的回應時機,用對順序、搭配對策略,才能讓每一次治療發揮真正效益。震波與運動,也許就是這樣一組互補的雙人舞。